分享

梁思成:谈“博”而“精”

 昵称815848 2018-05-07

梁思成

(建筑学家)


既有所专而又多能,既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

每一个同学在毕业的时候都要成为一个秀才。但是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专”的意义呢?“专”不等于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牛角尖”里。党号召我们要“一专多能”,这“一专”就是“精”,“多能”就是“博”。既有所专而又多能,既精于一而又博学;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求学上应有的修养。

  

求学问需要精,但是为了能精益求精,专得更好就需要博。“博”和“精”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假使对于有联系的事物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可能对你所要了解的事物真正地了解。特别是今天的科学技术越来越专门化,而每一专门学科都和许多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在我们的专业学习中,为了很好地深入理解某一门学科,就有必要对和它有关的学科具有一定的知识,否则想对本学科真正地深入是不可能的。这是一种中心和外围的关系,这样的“外围基础”是每一门学科所必不可少的。“外围基础”越宽广深厚,就越有利于中心学科之更精更高。

  

拿土建系的建筑学专业和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来说,由于建筑是一门和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技术科学,一切生产和生活的活动都必须有房屋,而生产和生活的功能要求是极其多样化的。因此,要使我们的建筑满足各式各样的要求,设计人就必须对这些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建筑功能的要求是无止境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为越来越大限度地满足这些要求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有利的科学技术条件又推动人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循环,互为因果地促使建筑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到今天,除了极简单的小型建筑可能由建筑师单独设计外,绝大多数建筑设计工作都必须由许多不同专业的工程师共同担当起来。不同工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种种矛盾,因此就要求各专业工程师对于其他专业都有一定的知识,彼此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很好地协作,使矛盾统一,汇合成一个完美的建筑整体。

  

1958年以来设计大剧院、科技馆、博物馆等几项巨型公共建筑,就是由若干系的十几个专业协作共同担当起来的。在这一次真刀真枪的协作中,工作的实际迫使我们更多地彼此了解。通过这一过程,各工种的设计人对有关工种的问题有了了解,进行设计考虑问题也就更全面了;这就促使着自己专业的设计更臻完善。事实证明,“博”不但有助于“精”,而且是“精”的必要条件。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地求“精”就必然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里。

  

再拿建筑学这一专业来说。它的范围从一个城市的规划到个体建筑乃至细部装饰的设计。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反映,必须适应生产和生活的全面要求,因此要求规划设计人员对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经济和社会情况有深入的知识。每一座个体建筑也是由生产或者生活提出的具体要求而进行设计的。大剧院的设计人员就必须深入了解一座剧院从演员到观众,从舞台到票房,从声、光到暖、通、给排水、机、电以及话剧、京剧、歌舞剧、独唱、交响乐等等各方面的要求。建筑的工程和艺术的双重性又要求设计人员具有深入的工程结构知识和高度艺术修养,从新材料新技术一直到建筑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征。这一切都说明“博”是“精”的基础,“博”是“精”的必要条件。为了“精”我们必须长期不懈地培养自己专业的“外围基础”。

  

必须明确:我们所要的“博”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博”可以从两个要求的角度去培养。一方面是以自己的专业为中心的“外围基础”的知识。在这方面既要提防漫无边际,又要提防兴之所至而引入歧途,过分深入地去钻研某一“外围”的问题,钻了“牛角尖”。另一方面是为了个人的文化修养的要求可以对于文学、艺术等方面进行一些业余学习。这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可以陶冶性灵,是结合劳逸的一种有效且有益的方法。党对这是非常重视的。解放以来出版的大量的文学、艺术图籍,美不胜数的电影、音乐、戏剧、舞蹈演出和各种展览会就是有力的证明。我们应该把这些文娱活动也看作培养我们身心修养的“博”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梁思成文集(四)》,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