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桑皮旋覆汤支气管哮喘

 柴桂苓 2018-05-07
桑白皮30g、旋覆花35g、川贝15g、白僵蚕20g、地龙30g、全蝎粉5g( 冲) 、石膏50g、黄芩15g、桔梗20g、射干15g、麻黄10g、杏仁10g
体虚少气无力易感冒者加黄芪15g、党参15g、升麻5g、防风10g、白术15g;腰痛腿软者加熟地15g、山药15g、山茱萸15g;食管反流者加瓦楞子30g、乌贼骨30g、吴茱萸15g、牡蛎20g、党参20g、茯苓15g、白术15g;发热者加双花30g、连翘15g、百部15g、板蓝根20g、蒲公英20g;日轻夜重明显者加刘寄奴20g、苏木15g、赤芍15g;心悸胸闷者加丹参15g、枳壳15g、栝楼20g;食欲不振者加神曲30g、山楂20g、焦麦芽30g、鸡内金30g;大便秘结者加莱菔子15g、决明子15g、厚朴15g、栝楼仁20g;畏寒肢冷者去石膏、黄芩,加附子10g、肉桂15g、干姜15g、细辛5g、五味子15g;咳嗽痰多者加半夏15g、陈皮15g、紫苑15g、冬花15g;咳嗽少痰者加百合15g、生地15g、沙参15g。


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有很多记载,《黄帝内经》是最早的中医典籍,虽然没有明确本病的病名,但关于本病症状、病因病机的描述在很多篇章中都有体现。如《素问· 阴阳别论》说:“ 阴争与内,阳扰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通评虚实论》亦有“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 ⋯ ” 的记载。喘指呼吸急促,鸣即指呼吸时候有鸣哨音。《内经· 太阴阳明论》称这一临床表现为喘呼,“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 ,阳受之则入六腑,⋯ ⋯ 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可见,《皇帝内经》不但认识到了本病的临床症状特点,同时还阐述了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华盖之脏,还与各个脏腑相关。人体感受病邪,导致脏腑的正常功能受到影响,是发生本病的关键因素。中医著作《伤寒论》中虽然没有明确记载本病的病名,但“ 喘家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之“ 喘家” 则是指哮喘。《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日“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 其人喘,目如脱状” ,“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日:“ 隔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伤寒论中的不少方剂,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在临床中仍然经常用于治疗各种哮喘。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内有伏痰,再外感各种致病之邪气,导致伏痰发作,使气道不畅通,进一步导致肺上不能宣发、下不能肃降。人体有很多原因可以产生伏痰,如脾不能正常运化,水液输布失常、感受外邪而营卫不固;不注意饮食,平素多食肥甘厚味,爱好喝茶,饮酒,导致脾胃功能受损,都可以产生伏痰,引起本病发作。又因为肺主气,调和营卫,在外于皮毛相合,主宣发和肃降。伏痰浊饮长时间存在于人体中,会逐渐消耗人体正气,使脾失健运,不能进行正常运化功能,则又新生痰浊;肺气消耗过多,营卫不固,卫外功能失调,抗病能力下降又容易感受外邪。
本病病程绵长,缠绵难愈,病根很深,很难在短时间内清除,故反复发作,越发越甚 。为避免反复发作,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在平时应避风寒、节饮食、调情志,同时长时间服用桑旋汤加减为主的方剂,患者可得到根治,或者减少其发作,或即使发作症状也较轻。
本病在急性期应该以救急为主,非急性期以服用中药调养为主。寒证治疗予以温肺化饮、化痰平喘,肺热治疗予以清热化痰、宣肺祛痰。此外,本病临床上还有脾肺两虚和金水双亏证,治疗应培土生金、补肾摄纳。若本病频发,正虚严重,应该给予救逆回阳。同时,治疗时要注意病情转化,才能药到病缓或药到病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