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履约是不会履约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履约的

 jinyunmantian 2018-05-07

说经济文化达到巅峰的宋代断送于不讲信用,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


宋代开国,实力强劲,在幽云跟辽国大战,旨在夺回被石敬瑭送出去的燕云16州,结果没打赢,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大宋赢了面子,“宋帝称兄,辽帝称弟”;大辽赢了里子,“钱”。


之后,宋辽不打了,关系相处还不错,别看大宋每年都要给点“岁币”,但以大宋强劲的经济实力,分分钟就又赚回来了,辽国人拿了钱,还不是要到宋国采购。跟无息贷款差不过,而且在北方没有大战,一派和平,和平才好做生意,再说节约的军费远远超过那么点“岁币”开支。这个约定对双方来说,都是特大利好双赢。按理说,大宋应该玩命也要维护这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可是....


大约1110年起,辽国治下的金人发动起义,势同烈火,辽国岌岌可危。这时,金人来提出要和北宋联合灭了辽国,好处就是燕云十六州。瞬间,北宋就撕毁与辽国的盟约,联金灭辽……来宋的辽使当庭哭骂:“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尔能欺国,不能欺天!”呵呵,北宋说,之前签的合约不算。


后来也一起攻辽了,结果不攻还好,一攻就在金人面前暴露了实力。被金人打的无比凄惨的辽国残兵,干起大宋的兵马跟吃豆豆差不多,金国一下认清了大宋的实力。再加上对金国,大宋自然也秉承说了不算的政策,于是就只好靖康耻,犹未雪了。


北方丢光,按理说到了南方,南宋是不是该接受教训了?并没有。蒙古崛起,又是百年前的翻版,大宋又一次背叛盟约,联蒙古打金国。本来蒙古就是天下强军,如果金国有大宋在后面玩命支持,宋金玩命怼蒙古,估计还有一线生机,但金国被蒙古和宋一夹击,就只好呜呼哀哉。


当然,虽然跟蒙古人有约定,但南宋从来没打算遵守,在后面的几十年里,反复签订和约,反复撕毁和约。士大夫的说法是,对方是蛮夷,蛮夷不算人,骗到就是赚到。甚至各地爱国将领,都敢擅自劫杀来谈判的使者,贾似道甚至把一个使者扣押了十几年。这尼玛真是舅舅能忍,姥姥都不能忍,试问你是忽必烈,掌握全世界最强的大军,能忍这个?然后南宋就亡了。


看到这里,我就知道有些智力僵化思维偷懒的就要讲了,中国人天生不讲诚信。一句话把所有的思考都停止。听到这话我就想打你嘴,谁告诉你的,论语怎么说的: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看到没,在孔子的眼里,信义比兵,比吃的,要重要的多,得不到民众信任的国家会灭亡,民众自己没有信用,也很难立足。


《越绝书》里记载的三王墓,就是古代国人,信勇动天的典范。中学课本有,简单讲几句得了:说干将莫邪的铸造者因为没有交出两把剑,被楚王杀了,他们的儿子为了报仇要刺杀楚王,结果防卫严密下不了手,有个侠客听了他哭,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就说,这样把你把剑和头给我,我帮你报仇。于是儿子当即自杀,侠客拿着他的头和剑去楚王那领赏,乘楚王不备把楚王砍了,然后自己也自杀了。


如何,豪勇侠义壮烈之气,时隔两千多年,扑面而来对不对?



那么为什么古代一诺千金,一句承诺可以轻生死的国人,怎么到了宋代就变成那样了呢?我来给你分析。


因为中国是个政治太过早熟的国家,早熟的意思就是,中国太早建立了一整套完善而相对合理的官僚制度,而官僚体系加上皇权,是没有信义可言的。


为什么皇权加上官僚体系没有信义,可以通过政治结构的分析来明晰这一点。


秦汉一统后,中原一直是个大国,大国给君臣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就如北宋徽钦宗,明代思宗和他们的臣子,虽知国事艰难,但估计从来没有想过亡国,所以内部的争斗,重要性要远远大于与外界的关系。这其实也是所有超级大国的毛病,他们的外交,往往不是根据实际,而只是内政的延续。


所以在跟外邦交往时,谈判者往往并不能代表整个朝廷的意志,很可能这边谈,后面的皇帝和其他派系大臣,根本不当回事,作为谈判者本人,也只是能过这关再说的心态。一统大国,道德为先,四周皆番邦蛮夷,信义是对同等级的士大夫群体的,怎么可能用在“连人都不算”的蛮夷身上。所以喊出撕毁条约的,往往反而能在朝廷上占据道德制高点,在皇帝面前讲利,也能获得皇帝的好感,搏一个'忠心”的美名。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朝廷官僚,结果去签了一个看上去让朝廷赔钱没面子的约定,是否感觉自己在皇帝面前抬不起头?索性去他吗的来一句,这只是糊弄对方的,反而让自己能有台阶下。所以不管是签署者,还是朝廷其他派系,都不会有人真的把与外邦协定当回事,况且撕毁约定叫做计谋,并不丢人。


比如汉代名臣张良,我记得的就出过两次背信弃义的点子给刘邦,两次效果都不错,好像千古以来,没有一个人说过张良人品有问题。


一次是: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彊,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原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袭击已经投降,放松警惕的秦将)


第二次是:项羽恐,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归汉王父母妻子,军中皆呼万岁,乃归而别去。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用留侯、陈平计,乃进兵追项羽,至阳夏南止军,与齐王信、建成侯彭越期会而击楚军。(追击已经约定和平的楚军,最后十面埋伏大破项羽)


谁觉得张良有问题了?没有的,张良是千古名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乃中土读书人的楷模。因为,对敌人不用讲信用,已经是定论,讲究春秋古礼仪的宋襄公,已成千古笑柄,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才是效仿典范。


那么西人为什么比较难理解这个呢,其实人都一样,别指望西人就天生讲信,实在是国小民寡,各路公侯伯爵,甚至国王,也无非住在大城堡里,里面有个大厅,一城的人没事就窝在里面谈笑议事,国王也无非坐在上面而已。讲到威势,不要说比之中土大皇帝,可能连个州牧都不如。有外交使节来,往往是当着大家的面谈,这样如果达成协议,其实是一城人都知道,都认可,如果背信,成功了还好,失败了往往是一城人都做了牺牲,肯定要责怪国王侯爵因为一个人不守信,导致大家倒霉。这样的约束,让西人对约定、条约看的就比较重。在西周时代,国人为什么能够驱逐周厉王,后来还搞了个周召共和,原因其实差不多:国家比较小,等级差异就没那么大,国人还能部分决定国家的政策。


西人背信的也有,往往成为历史上的大事,比如美剧权力的游戏中的血色婚礼,实际上就脱胎于英格兰历史上一次悲惨的事件,来源于“黑色晚餐”和“格伦科大屠杀”这两个历史典故。“黑色晚餐”事件中讲述了威廉与大卫道格拉斯被处决的惨状。(道格拉斯氏族曾是苏格兰幼年国王的敌人)苏格兰国王表面上为了促进和平而设宴并邀请道格拉斯氏族做客,但是到了晚宴结束时,道格拉斯一族被拉进城堡广场就地处决。“格伦科大屠杀”事件里坎贝尔氏族同样也是违背了热情好客的传统,即他们在麦克唐纳家族熟睡之时将其一一屠杀。由于这场屠杀手段极其卑劣,违反了 “宾客权利”,坎贝尔家族变得臭名昭著。时至今日,在科谷一家名为 Clachaig Inn 的酒店里,还贴着一个牌子,写着 “小贩和坎贝尔家族的人不得入内”。



后来这种国王领主呆的大厅,就慢慢变成了议政厅,而中土的金銮殿上都是高级官僚,真有大事,也不会在这里谈,有啥决定,更不会知会百姓万民。你没听过这句话么:大事开小会,小事开大会。


领主大厅,比县衙还不如


所以,中土在进入成熟的官僚制度后,对外签订的一切条约,都不是整个国家和国民的意志,如果有利还有的可说,如果不利,往往会成为政敌攻击的借口,那么即使是签订者本人,因为不是最后责任者---责任者只有皇帝一个人,当然也不会当回事了。所以甭管签什么,是不可能真心履约的,一辈子都不可能履约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