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人生应远离三种不惑

 林小霖 2018-05-07

一惑:老而不歇

孔子曾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人生中出现的一切,都只能经历,不能拥有。

没有人能从这个世界真正带走什么,最珍贵的是返璞归真的祥和与宁静。

得体的人生,不过是一场又一场得体的退出。

知进知退,不在这个阶段贪恋上个阶段的事,是对当下的珍重。

懂得适时放下,是身为长者的慈悲,也是一个人在千帆过尽后沉淀下来的通透和智慧。

二惑:安而不乐

孔子曾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布衣疏食,在旁人眼中是不堪忍受的清苦,颜回却乐在其中。

所谓苦乐,无非是一种感受。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不是擅长为自己攥取丰饶的财富声望,而是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取悦自己的能力。

人们常说“清福难享”。

所谓“清福”,一定是安乐,是一种不轻易为外境所转的惬意自足。

它不仅要身体上“现世安稳”,更重要的是源自内心深处的“岁月静好”。

三惑:闲而不清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痛责他:“朽木不可雕也。”

当与学生们谈人生志向,曾点说所愿在“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又大加赞赏:“吾与点也。”

古圣先贤最惜光阴,生怕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与此同时,他们又是至情至性之人,最懂得享受清闲,活出生命本色。

清闲,是愈闲愈清,看似静止,却时刻经历着生命境界的洗炼与提升。

它不是身体的放任懒惰,而是心境的澄净通透,于形形色色的欲望之上不受羁绊、游刃有余。

人生如寄,无此“三惑”,便是懂得适度留白。

所谓“适度”,不过是七分充实,外加三分余地。

再满,就是不堪承负的沉重;再空,就是对光阴苦短的辜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