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尔木:奇迹之城

 晨光me 2018-05-07

0地理坐标

在青海西部,由西向东延伸的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由西北向东南延伸的祁连山在这里围成了一个三角形的盆地,这就是被世人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格尔木就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的格尔木河流域。

1寻找“噶尔穆”

“格尔木”一词,大多数人认为它是蒙古语,意思是河流密集的地方,也有人认为它的意思是出产金银的地方。不管哪一种意思,都能多多少少印证到格尔木的地质特征和它富饶的特性。

不过,要是用一个词来形容格尔木这座城市,我认为最恰切的莫过于“奇迹”一词。

格尔木是一座奇迹般的城市,它的建成具有及其传奇的色彩。在中国乃至全球,没有哪一座城市是像格尔木这样建起来的。

历史和所有的教科书告诉我们,当一个地方处于交通枢纽或者军事要塞,于是这里的人口开始膨胀,也就慢慢地、自热而然地形成了市场,慢慢地就有了城市的雏形。

可格尔木不是这样的,它是横空出世的一座城市。如果把过去的六十年时间缩短到几个小时,格尔木周边的人们会惊奇地发现,一夜之间,戈壁荒滩上出现了一座城市!

在并不遥远的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现在的格尔木市所在地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目光所及的四周是一片苍凉和荒芜。这里是著名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的边缘地带,甚至可以说,这里就是可可西里的一部分。

一切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了改变:那是1951年,那一年,一个叫慕生忠的将军奉命来到青海,他要开辟一条从青海通往西藏的供给线!当他从香日德向南挺进的时候,部队无意间走进了茫无人烟的可可西里,走进了那片被称为“死亡地带”沼泽地。就像当年长征途中一样,许多战士陷进烂泥坑里就再也没能出来,加上水土不服,等他们到达西藏的时候,就有一多半的战士牺牲在了茫茫的可可西里无人区,近千匹战马也倒在了长途跋涉的路上。

那一次的惨痛教训使慕生忠心里发憷,但是西藏的三万驻军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

难道进藏的路只有千山万水,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沼泽地吗?

为了给驻守在西藏的三万部队供应给养,慕生忠将军再次受命来到青海,勘探并修建一条通往西藏的路。

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沼泽地,他四处探寻一条安全进藏的路线,最终,在当地牧民的指引下,他了解到香日德以西大约三百多公里的地方,有个叫“噶尔穆”的平川,从那里能够沿着雪山的边缘到达西藏。

噶尔穆,一个陌生但是充满信念的词汇闪现在慕生忠他们的心头!寻找“噶尔穆”!

于是他们换上了能够在荒漠远行的骆驼,一路西行,一路寻找那个能指引他们进藏的“噶尔穆”。在长途跋涉数日之后,他们一无所获:在这莽莽的可可西里,谁也不知道那个叫“噶尔穆”的地方在哪里!智慧在一闪念间给了将军一个灵感:一天傍晚,他们把帐篷扎到了一片芦苇边上,大家都不能肯定这里是不是他们要寻找的“噶尔穆”,将军说:“帐篷扎在哪儿,哪儿就是噶尔穆”。第二天,队员们醒来的时候,惊奇地看到一块牌子上书写着三个大字——“噶尔穆”。

这就是将军的智慧:在没有人烟的地方,谁也不知道他们要找的那个地方究竟是哪里,所以,竖一个牌子稳定军心才是当时的当务之急!

格尔木就这样在戈壁荒原上诞生,它早已不是标在民国地图上的那个黑点“噶尔穆”,它是由六顶帐篷涅槃出来的高原明珠,是活跃在进藏路上的中转站,是改写生命禁区的人间奇迹!  

说格尔木是个奇迹,还在于它是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镇两块互不相连、中间相隔400多公里的辖区组成的一个行政区划。这样远隔几百公里而互不相连的两块地同属于一个行政区划,在我国,甚至在世界地理中也很少见。

2从客居到故乡

格尔木是部队兴建起来的,因此,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深深地烙上了部队的印痕!在格尔木,你会随处看到驻扎的部队,随处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战士。这是一座兵城,用“一城居民半城兵”来形容也毫不为过。

就像慕生忠将军一样,一代又一代的建设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长眠在格尔木这块古老的荒原上,才使格尔木这座青藏高原上的第三大城市迅速崛起,成为连接西藏和内陆之间不可或缺的桥梁。

在青藏铁路建成之前,由慕生忠将军和他的战友们打通的青藏公路,被誉为是西藏的“生命线”。地处“生命线”中部的格尔木,见证了一批又一批汽车兵,曾经一度,他们就像大地上的蚂蚁一样,往来在西宁和西藏之间,格尔木成为他们匆匆过往的中转站,也成为他们生命里永远客居的第二故乡!

不光是汽车兵,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把格尔木当成第二故乡,因为格尔木的历史真的太短了,就像那些刚刚移居美国的英国人把美国当做第二故乡一样,

当时光的指针定格在2006年7月1日,格尔木再次见证了它建设史上的一个更加辉煌的历史时刻。这一天,青藏铁路格尔木到拉萨段建成通车,这条铁路奇迹般地穿越了高原冻土,穿越了荒无人烟的可可西里,穿越了高耸入天的唐古拉雪山……这条铁路改写了无数个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像一条钢铁的彩带,将早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通车的西宁到格尔木段连接起来,飘舞在世界屋脊之上,把西藏和内陆更加便捷、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随着铁路的建成通车,格尔木吸引来了大批的游客,其中不乏怀揣西部发财梦的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从此,客居一词慢慢淡化,格尔木成为格尔木人心灵中的故乡!

3“疯狂的石头”

以昆仑山为主打旅游品牌的格尔木有着极其丰富的西部旅游资源,这里的每一个旅游项目都是大器天成的。

在中国,没有哪一座山像昆仑山这样有着显赫的地位,它不光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万山之祖”,古人称昆仑山为中华“龙祖之脉”。

中国古老的地理著作《山海经》和《水经注》都不止一次提到了昆仑山。其中提到的西王母和瑶池的传说更有着历史的影子,书中说,在昆仑山腹地的瑶池旁边,到处长着结满珍珠和美玉的仙树。

那个大家非常熟悉的神话故事中的共工,他怒触的不周山相传就是昆仑山。这反映出昆仑山造山运动的剧烈:共工怒触之后,“天柱折,地维绝。”昆仑山被拦腰折断,形成了“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西高东低、天下河水向东流的地理地貌。

剧烈的运动和板块之间的撞击,使昆仑山中的各种岩浆结构重新组合,形成了绝世美玉——昆仑玉,也使柴达木盆地变得无比富饶。

尽管“玉出昆冈”一词早就见于家喻户晓的《千字文》一书;尽管在传说中我们也能读到西王母在瑶池大会周天子时曾以美玉相赠的记载。可是,昆仑玉真正被世人所了解,还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的。

2007年,随着奥运奖牌的揭幕,一个尊贵典雅,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和精神的“金镶玉”奖牌造型走进人们的视野,内中镶嵌的昆仑玉就这样被世人所熟知。

北京奥运会之后,昆仑玉被抛到市场的风口浪尖,真正有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感觉。名噪一时的昆仑玉,身价一日千里,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市场价格翻了几十番。

尽管如此,这个“旧时王谢堂前燕”已然“飞入寻常百姓家”。人们普遍喜欢上了这种质地细润、淡雅清爽、油性好,透明度高的玉石。喜欢上它洁白、暗灰、天青、白带绿、白带糖等丰富的色彩。 

曾经一度,格尔木的人们三句话离不开昆仑玉,老老小小都是如此;在格尔木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原石买卖点、玉石加工点和玉器成品店。这里的昆仑玉成色各异,价格悬殊。怀揣各种梦想的人们游走其间,与这个出自昆仑山的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昆仑玉最为值钱的时候,那些曾经的下脚料被人们从砌好的墙角下挖出来,从被掩埋的废石堆里挖出来,卖成了钱!因为昆仑玉是一夜之间身价百倍的。那些怀揣发财梦的人们来到格尔木之后,也曾横七竖八地在格尔木搭起了黄泥小屋,做基建的石材就来自昆仑山。当昆仑玉的身价翻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时,敏感的商人们早就盯上了那些匆匆建成的黄泥小屋:他们买下了一院又一院的房屋,然后全部推倒,挖出地基的石头来卖钱!

曾经一度,这里上演着现实版的“疯狂的石头”!

4又是“石头 ”

在格尔木,另一种“石头”也和人们的生活更加密不可分。这种“石头”的学名叫氯化钠,它不是来自昆仑山,而是来自山脚下那一碧万顷、闪闪发光的水域。这片水域叫察尔汗,这里的水不是普通的水,而是高浓度的卤水,卤水在戈壁瀚海强烈的日照下蒸发,逐渐结晶成了盐粒。 

察尔汗盐湖是中国最大的盐湖,素有“中国死海”、“中华第一湖”之称。盐湖东西长160多公里,南北宽三四十公里,面积达到5800多平方公里。湖中储藏着500亿吨以上的氯化钠,可供全世界的人食用一千多年。察尔汗盐湖还出产闻名于世的光卤石,镁、锂、硼、碘等盐化物资源极为丰富。

究竟有多丰富?就像格尔木人拿昆仑玉当建房屋的地基石一样,这里的人们也拿盐来当建材:在察尔汗盐湖上,有一条公路就是用盐来建成的。

其实,就地取材一直是建筑的最佳境界,这本来也没什么可 大惊小怪的。关键是,盐给人们的感觉应该是用来食用的,也是比较珍贵的;并且,盐还给人们一种容易溶解的感觉。格尔木人偏偏用这样的材料来修建公路,这多少有点出乎人们的想象了。而且,这是一条长达32公里、一座浮在卤水上的公路!其实,准确地说 ,这是一座桥。没错,这条公路被世人称为“万丈盐桥”。由于盐结晶后非常光滑,远远看去,路面光洁如镜面,路的两边是茫茫无际的盐湖,一碧万顷。行走在这条道路之上,婉如是行走在天境之中。仿佛是一条通往天堂的路,很有点宫崎骏动画世界中的感觉。

5生命奇迹

在昆仑山口的东西两侧,矗立着昆仑山东段最高的两座山峰——玉珠峰和玉虚峰。传说中玉皇大帝的这两位妹妹,终年银装素裹,洁白迷人。在玉虚峰脚下,是中华道教昆仑派的发祥地昆仑主道场,被誉为道教的“洞天福地”;而玉珠峰却因为它独特的地形地貌成为登山初学者的理想训练营。2009年,玉珠峰国家登山训练营成立,每年接待1200人次的登山爱好者。

从青海去西藏,唯一的道路是翻越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唐古拉”是藏语,意思是“高山上的山”,可见这座山的连绵起伏和雄伟壮观。也正印证了那句古话“山外有山”!

唐古拉是长江和怒江的分水岭,海拔大多在在五六千米,这里终年风雪交加,被称作“风雪仓库”。“风雪仓库”,单单是这一个词,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听而却步!

“到了唐古拉,儿子不认爸。”这句流传在青海的土话虽然有点粗俗,但却道出了唐古拉千古不变的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正因为如此,翻越唐古拉,也许就成为许多人生命里的标高!成为许多人生命里的禁忌!成为许多人生命里的禁区!

对于许多人来说,别说是徒步翻越,就是乘坐着汽车火车翻越都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的现象。因为这是上苍设置在天地之间的一道屏障,这道屏障让人产生敬畏,让人对人和自然产生本质的思考!

然而,这里并不是所有生命的禁区,上苍就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偏偏造就了一些生命!这些生命在对人类来说是生命禁区的地方常年生活繁衍着。就连对那些非常强健的人都会一步三喘气的地方,这些生命却能够矫健如飞,其奔跑的速度有时候是连汽车都赶不上的!

真的,当你乘坐汽车火车经过,远远地看见一队队一群群的藏羚羊、藏野驴、藏牦牛和其它的一些生命矫健而秀美,奇特而雄壮的姿态时,你一定会不由自主地感叹生命的伟大,是它们适应了大自然还是大自然造就了它们?在那冻土之上,它们以什么为食?就连汽车都缺氧的地方,难道它们不缺氧吗?是什么让它们健步如飞?的确,困难当中伴随着容易!它们有着自己的生活之道。

除非有了人类!

也许所有的动物都是自然的奇迹,而人类却是贪婪者,是自然之道的破坏者!

藏羚羊的命运就在人类利益的驱动下发生过惊心动魄的屠杀与驱赶。在利益面前,人们看不到它们的矫健与秀美,看不到它们与大自然休戚与共的依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更多地是看到它的经济价值:由于在高寒气候中生存,它们的身上有着轻软纤细、保暖性非常强的藏羚羊绒,用这种被称为“羊绒之王”的绒毛,织成的一种美丽华贵的披肩叫“沙图什”。听说这种披肩长达一两米,宽也在一米左右,但它的重量却只有一百克左右。其柔软程度也是令人叹为观止:把它攥在一起也就可以轻柔地穿过一枚纤细的戒指,所以又叫“指环披肩”。这种披肩曾经是欧美等地贵妇和小姐身份和时尚的标志。就像那些至今还在把皮草穿在身上从而显示自己华贵身份的人们一样!

这样一条披肩的价值非常昂贵,高达几万元人民币,正因为这样,羚羊绒被称为“软黄金”。然而,这样的一条披肩却是几条甚至十几条藏羚羊的生命!在这种围巾走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矫健的生命遭到了毁灭性的屠杀。十几年之中,可可西里的藏羚羊从100多万只到了5万多只!也就是说,在人们贪得无厌的利欲之中,百分之九十五的藏羚羊倒在了血泊之中!

就像人类历史上随着所谓“智人”的推进,那些曾经高大威猛的动植物纷纷倒下去了一样:人们曾经错怪的冰川期并不是动植物的绝命杀手,唯一的杀手就是人类!

好在,人类还有着反思: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的成立,藏羚羊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也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贸易的国际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种群开始恢复,现存种群数量大约在23万只左右。

藏羚羊终于没有灭绝,没有成为大熊猫!

在格尔木,另外一种生命也在用它的坚韧不拔书写着生命的奇迹,那就是胡杨林!

在戈壁瀚海之中,在满眼极其单调的一望无际的荒芜之中,大自然却把最富有魅力的景观隐藏其中。就像饥饿的人遇到了美食一样,长久的视觉单调之后出现的景观才会让你眼前一亮,才会使你觉得你真正期待的就是眼前出现的这种风景。 

在海拔2770米的托勒海一带,分布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胡杨林。

托勒海是蒙古语,意思是“胡杨很多的地方”,可见这里曾经是一片茂密的胡杨林海。

胡杨的生命是何等顽强!也只有胡杨这样顽强的生命才能在这高海拔的沙漠和盐碱地里生长!

不光是抵御沙漠和土地盐碱化的天然屏障,胡杨林也是大自然赐给那些高原动植物们的庇护神,是赐给长途跋涉者们的一眼清泉。

在这里,你不会觉得胡杨只是一株株树木,它是生命的奇迹,是坚韧不拔的精神写照!

然而,这种生命也正与地球环境的恶化做着顽强的搏斗,它们正在慢慢枯萎与凋敝,正在成为沙漠中一个个令人发怵的透着骨头一样煞白的造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