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晚晴时期最后10年的老照片:曾经的泱泱大国,却日益衰退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8-05-07

[图为晚清太监]美国人WillardD.Straight,1901-1910年间活跃在晚清中国,他初到中国担任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战地记者,后来被任命为沈阳总领事馆领事。本文选取一组他在北京拍摄的老照片。

图为晚清时期出殡场景,像图中这般规模,极有可能是1908年慈禧去世后梓宫前往清东陵拍摄的

在清代北京,这种中间高、两侧低的鱼脊型道路最为普遍。 虽为天子脚下,以石材铺设的街道实在少的可怜,绝大多数都是土路。道路之所以中间高,是因为皇帝每经过一次,就在路中间垫一层黄土,长年累月就形成了这种状况

骡子驮轿,这在清末民初的北京是常见的交通工具。驮轿前、后各用一匹骡子拉,轿杆固定在骡背鞍子上,前方有一人牵骡马,比轿夫抬的轿子更宽敞,可坐2-3人。这种方式适合长途行走。

清朝的土路,无论是天晴还是阴雨,都给行人带来很大不便。 据记载:“天晴则沙深埋足,尘细扑面。阴雨则泥污满地,臭气熏天,如游没底之堑,如行积秽之沟,偶一翻车,即三薰三沐,莫蠲其臭。”

几个男子在清扫街道。街道虽有衙门管理,但实际上没有真正执行过。 行人在路上随地大小便,马、骆驼的粪便也四处可见。 这条道路打扫得如此整洁,或许是为迎皇帝的大驾。

这张照片令人想起,鲁迅笔下闰土的故事 图为晚清少年

晚清街景

晚清街头补鞋的摊子

时代在变革,祖国在逐步壮大,铭记历史的耻辱,完成新中国伟大复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