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一谈汉代的海蓝宝(2)

 bux1964 2018-05-07

前方高能预警,本番比较枯燥,谨慎阅读


接上一番:来来来我们来谈谈汉代的海蓝宝吧(1)



三,古代绿柱石的来源问题



绿柱石,特别是祖母绿,一直在古代文明和贸易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埃及视祖母绿这种绿色的宝石为永恒和力量的象征,目前已知的重要的古代绿柱石矿有位于埃及东部的Wadi al-Hudi 和 Wadi Abu Diyeiba,这两个地方以出产质量上乘的紫水晶和绿柱石为著名。


黑点表示埃及东部沙漠的几个重要的绿柱石产地



埃及早在公元前1500年就发现了位于东部沙漠红海西岸的被称为“埃及艳后矿”的祖母绿矿床,开采的祖母绿除了自己用以外还用来与印度河谷地区贸易用于换取青金石。

埃及出土的祖母绿珠子




罗马时期发现了位于奥地利Habachtal的绿柱石矿,罗马帝国的很多祖母绿制品被认为是从这个矿床开采的。在丝路研究中,有一个特别的名词叫做Silk Road Emerald,即丝路祖母绿,不少学者都注意到了绿柱石在古代贸易中的重要指示作用。

途中SWAT是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开采祖母绿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前,并贸易到了地中海



Caston Giuliani等9个作者合作研究了保存于法国几个大博物馆里的古代绿柱石制品,并根据绿柱石晶体包裹体内氧同位素的特征撰写了一篇论文并于2000年发表在了大名鼎鼎的《Science》杂志上,根据不同祖母绿古董的氧同位素特征,结合祖母绿晶体的包裹体宝石学特征,他们认为:在16世纪没有发现哥伦比亚的祖母绿矿之前,罗马、埃及和印度之间就有了广泛了祖母绿交易,其中产于斯瓦特河谷地区的绿柱石沿着丝绸之路贸易到了欧洲,甚至亚历山大东征(300BC)的时候,曾从斯瓦特地区抢了不少祖母绿带回欧洲,当然不是亚历山大本人带回去的,因为他死在了回去的路上。


现在一般认为合浦地区出土的绿柱石珠子来源是印度,而印度的绿柱石矿在罗马帝国时期就被东西方的人所熟知,普林尼记载:印度南部的Nilgiri山出产绿柱石,特别是海蓝宝石,而且质量上乘



的古代文献上,有众多关于绿柱石的记载(绝大部分是关于祖母绿的),有一个叫Gyula Wojtilla的匈牙利学者,详细的总结了印度历史文献上的祖母绿,印度历史文献上关于祖母绿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公元前三世纪成书的Arthasastra of Kautilya(考底利耶的《政事论》),这是一本关于古印度经济制度和军事力量的论文(嗯??)。公元500年左右笈多王朝的一个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伐罗诃密希罗在他的书里记录了22种宝石,祖母绿在梵文里叫Marakata,排在22种宝石里面的第三位。到了10世纪后,祖母绿就已经成为五大(或者四大)宝石之一,分别是红宝石、钻石、珍珠、祖母绿和蓝宝石(或者钻石、珍珠、红宝石和祖母绿)。所以现在宝石市场上所谓的五大珍贵宝石,差不多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在印度成系统啦!


学者整理的古代印度文献中关于绿柱石的纪录



印度北部,印度河谷地区的确也有绿柱石出土的纪录,比如说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里收藏的键陀罗时期的舍利函里,就应有两枚典型的绿柱石珠子。



关于祖母绿的来源,印度阿三有不少奇怪的解释,早先的解释为祖母绿是由魔王的胆汁或者地狱之王的胆汁变成的又或者是Naga神的胆汁,反正就是绿色的就是胆汁变的就是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又有新的故事讲祖母绿来自于神秘的火(可能是烧火的时候不小心混了点铜离子,焰色反应火成绿色的了),也有说是从Garuda的脖子和胸腔冒出的深色的液体变成的宝藏,说是胆汁我还比较能接受,后面这个脖子和胸腔里面深色的液体,我只能想到是脓,绿色的脓痰,画面感太强不忍直视。


有学者认为Marakata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外来词汇的梵语转音,并指示了古印度的祖母绿是从埃及附近贸易过来的,这个论点,似乎和Gaston Giuliani他们的科技考古学成果向印证。印度商业化采集祖母绿大概是19世纪以后的事情,祖母绿的富矿在印度西部的拉贾斯坦邦,由于古矿点不可靠,这个问题就不讨论了。


回到合浦的绿柱石来源问题上,前面讲了老普林尼纪录了印度南部的高质量海蓝宝石和绿柱石,实际上印度南部的确是宝石的重要产地。合浦的绿柱石目前还没有做详细的宝石学和氧同位素分析,所以不好跟哪里的对比。不过关于印度南部宝石成矿带的研究很详细了,地质学家M. Santosh(此人曾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区留学,算是我半个校友)研究了印度南部Karur-Kangayam变质带的宝石成矿,这个成矿带老牛逼了,出产红宝石、蓝宝石、月光石(长石族)、绿柱石(海蓝宝、祖母绿)、亚历山大石、托帕石、水晶、紫水晶、石榴石等等,感觉除了钻石这片地方啥啥都有了,这个成矿带不光在印度南部,而且一直延伸到了斯里兰卡,所以斯里兰卡中部出的宝石种类跟印度南部也差不多。

印度南部的宝石成矿带


牛逼的还在后头,这个成矿带的成矿年份在寒武纪早期,也就是距今5.3亿年左右,那个时候这些美丽的宝石就已经形成了,而彼时地球上的多细胞生命正在经历惊天动地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目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门类在这个时期基本上都出现了,我以前还在当科学家的时候就是研究这个时期的化石的,没想到弯弯绕绕玩珠子又绕回道这个点上,命运的造化啊!


寒武纪早期的地球面貌跟现在完全不一样,那个时候南美洲和非洲粘在一起,印度板块还没撞向华南板块,印度板块粘在现在莫桑比克和肯尼亚那一坨,全世界的大陆基本上都粘在一起,科学家起了个名字叫冈瓦纳超级大陆,根据研究,现在世界上的几个大的宝石产区,斯里兰卡、印度南部、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等,在五亿年以前都是连在一起的,经过五亿年的大陆漂移,现在相隔万里,宝石们也分东离西,不禁要感叹一下太牛逼啦!!



五亿多年以前的地球是这个样子的,最大的那一片大陆就是冈瓦纳超级大陆


图中,INDIA是印度板块,SL是斯里兰卡大致的位置,MD是马达加斯加岛大致的位置,可以看出来都是粘在一起的。



好像有点跑题了,不过我要说的是,根据C.B Dissanayale和Rohana Chandrajith以及M. Santos 和 Alan S.Collins的研究,印度南部、斯里兰卡和马达加斯加的宝石关系非常紧密,成分甚至都差不多,虽然现在市面上很少看到印度或者斯里兰卡产的海蓝宝石,但是马达加斯加和坦桑尼亚以出产高质量的海蓝宝石而闻名,大概可以脑补一下印度南部的状况,这里补充一句,不止一个学者认为,东南亚或者南亚在古代有一个大而神秘的海蓝宝和绿柱石矿,只是现在被采完了。


印度南部由于丰富的宝石资源,在铁器时代一直是重要的宝石珠子加工出口贸易基地,整个华南出土的绿柱石珠子,基本上都是武帝之后(200BC)的事情,其中合浦那几个有名的墓葬都是西汉晚期,有些延续到了新莽时期。根据泰国和越南当地藏家的叙述,泰国中部和北部并没有此类宝石珠的出产,半成品和碎片及成品珠子见于泰国南部克拉地峡两岸,克拉地峡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中转口岸及出口加工基地,其繁荣是公元前4世纪之后的事情,这个地方可能就是《汉书》里记载的谌离国,由于泰国本身并不出产高质量的海蓝宝石,所以一般现在认为华南出土的绿柱石珠子其材料来源应当是印度南部,印度南部到孟加拉湾附近的一系列考古遗址的确出土了不少宝石珠饰,其中不乏有大量的绿柱石珠饰,但是其制作工艺和质量,完全不能与合浦所出土的相比,另外在孟加拉湾附近出土的珠子,年份甚至晚到公元9世纪左右,泰国国家博物馆也保存有两颗疑似绿柱石的珠子,出土于泰国中部的陀罗钵底时期的遗址中,年份晚于10世纪。

孟加拉湾沿岸出土的绿柱石和水晶珠子,年份在9世纪左右


泰国国家博物馆保存有两颗疑似绿柱石的珠子,出土于泰国中部的陀罗钵底时期的遗址中,年份晚于10世纪。



合浦出土的海蓝宝珠子质量实在是太好了,相反目前在印度南部并没有类似珠子的大量发现,出现这个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


合浦黄泥岗1号墓出土的宝石珠串,感谢承霏小姐姐友情提供的照片


1,印度当时出产的高质量宝石珠子,大部分作为贸易品被贸易到了强大的汉王朝换取外汇,因为在印度南部的确发现过有类似于合浦那种高抛光制作精细的水晶珠子,只是没有打孔,留在印度内部的珠子,后来经过莫卧儿王朝的大量收集,大多数又被重新切割和抛光,形态上完全改变了(根据记载有印度有重新加工抛光早期珠饰的习惯,到了19世纪还有重新切割古代宝石的纪录,印度当地把这种古代宝石称为“老矿”或者“莫卧儿宝石”),而在华南的珠子因为陪葬了,就已然以原始状态保存到了现在。


2,古代宝石加工基地可能不止一个,越南也出产有高质量的海蓝宝石,事实上,这次参加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不是大都不会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的秦汉文明大展的出土于合浦黄泥岗1号墓的那一串牛逼的海蓝宝,最大最蓝的那一颗,观感上甚至有点类似越南的材料,越南的海蓝宝石都出产于越南北部,在汉代的时候属于交趾郡和日南郡属地,越南北部的海蓝宝石商业开采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没有早期的采集加工并无任何文字记载,不过光用眼睛看就说产地是非常不负责任的,相关的研究有赖于今后的包裹图氧同位素和宝石学特征综合鉴定,现在我只是随便猜一下而已。

越南北部出产的高质量海蓝宝石



除了神秘的印度南部传说中的牛逼的海蓝宝矿,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出产高质量的海蓝宝石,斯瓦特地区的海蓝宝在公元前就已经贸易到了地中海,北部那一条矿带一直延续到了新疆可可托海,这条矿带的成矿年龄比较浅,东南亚地区除了越南外,云南哀牢山也出产宝石级的海蓝宝石,只是晶体都太小,甚至湖南中部也有海蓝宝石的出产,但是完全不能做宝石用。


所以科技考古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万里长征只走出了第一步,证明了以前所谓的“蓝水晶”大部分应该是绿柱石族的海蓝宝石,而华南的海蓝宝石珠饰,究竟来自于印度、东南亚甚至是越南,汉代宝石加工的地点除了印度南部、泰国南部以外,华南、越南北部有没有加工点,这也还是个谜,这些问题还有赖于下一步深入的宝石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



未 完 待 续 !!!


参考文献:


Gaston Giuliani,Marc Chaussidon, Henri-Jean Schubnel et al. Oxygen Isotopes and Emerald Trade Routes Since Antiquity, Science, Vol 287 No 5453, p.631-633


Gyula Wojtilla. Contributions to the cultural history of Emerald in early India. Acts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 Vol 65(4), p. 463-478. 


M. Santos and Alan S.Collins, Gemstone Mineralization in the Palghat-Cauvery Shear Zone System(Karur-Kangayam Belt), South India,  Gondwana Research, Vol.6 No, 4 p. 911-918. 


C.B Dissanayale and Rohana Chandrajith. Sri Lanka-Madagascar Gondwana Linkage: Evidence for a Pan-African Mineral Belt. The Journal of Geology, Vol 107. No.2 p.223-235.


Le Thi-Thu Huong, tobias Hager, Wolfgang Hofmeister et al. Gemstone from Vietnam: An update. Gem and Geology. Vol 48 No.3 p.158-17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