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给上帝寄封信——陈建强

 少陵撷风 2018-05-08

如果想给上帝寄封信,

哪里会有通往天国的邮局?

一个看似荒谬,矛盾的问题,

在犹太人心中却是有答案的

————耶路撒冷。

有人这么评价它:

如果耶路撒冷是“天国的邮局”,

那么哭墙就是“天国的阶梯”。

哭墙为何“哭”?

哭墙对于犹太人的意义,就像恒河之于印度,长城之于中国。

这里,曾是三千年前所罗门所建的第一圣殿,曾是被两次重建的圣殿残存下来的唯一一块古迹。


在犹太人心中,哭墙是最神圣的地方,也被称为地球上距离上帝最近的地方。


几千年来,犹太人把哭墙当做精神的归宿,虽然这个民族被流散到世界各地,但他们都梦想着可以回到这块墙壁前,哭诉流亡之苦。

一面哭墙,可以承载多少人的信仰?
一面哭墙,可以包容多少人的哀愁?

今天,我们就通过摄影师陈建强的作品来了解。在神圣的耶路撒冷老城,他更像是一个用影像来朝圣的摄影人,以谦卑的观者态度观察这里来来往往的哭墙众生相:

在这堵墙前,他们有手拿《圣经》的青年,有胡子一尺多长、专心虔诚的犹太老者,也有在此洗礼的儿童...或徘徊祈祷,或以手扶墙,或背诵经文,或低声抽泣,或将写着祈祷字句的纸条塞入墙壁石缝......

就这样,数千年来,犹太人的虔诚在哭墙面前展现得淋漓尽致。

难怪有人说,“世间如有十分愁,九分在耶路撒冷。”大概说的就是这面哭墙的回音吧。

这面看似残垣断壁的斑驳墙体,是犹太民族数千年来流离失所的精神家园,他们深信它的上方就是上帝,他们愿意相信,往这墙缝塞的纸条能抵达上帝手中,他们饱经沧桑的双眼里写满了不为人知的苦楚,而万人的哭诉,只有这面老墙知道。

墙,意味着某种隔离,意味某种凭吊,意味某种信仰,也意味着人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是时空的象征。或许这个世界,再没有人比犹太人对痛哭、和平、信仰有更深刻的理解。

面对这样一堵“哭泣”的墙,陈建强以什么角度来“看”?


构图之前景的选择
这些照片之所以打动人心,除了陈建强自身所表达的情感,还在于他丰富的构图手法运用。当你观察整组照片时,不难发现,陈建强对于前景的选择是多样且独特的。

显然,尝试不同的视角和前景事物的选择,更加能够突出主体、增加照片的空间感。而这时,想要表达的情绪、意图也就更加明确了。

光影之虚实的对比
一座城,一堵墙,透过斑驳的光影,时空中似乎流淌着千年的历史气息。而摄影师对光影的抓捕是否敏感,考验着它的决定性瞬间是否精彩。

所以,陈建强在选择一个特定人和物的同时,还注重选择特定的方位,通过这些点、线、面、虚实、动静、光线明暗,达成虚实的对比,用看不到的想象,来完成真实的超越,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方位观察
人文摄影创作不只是一味地等待,一定要全方位地观察,从事件的背景与本质,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尝试一切观看角度的可能性,画面语言才会更加丰富,才能突破摄影的表现。

近距离拍摄

“如果你拍得不好,说明你离得不够近”,这是美国战地摄影家罗伯特·卡帕的经典格言。


这是全世界摄影人都非常熟悉的摄影格言,大家认为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近距离拍摄的优势。


但我认为这句话,其实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含义,即“走得不够近”是指拍摄中,从表面观看到内心思想再到个人定位上,没有深入进去,没有深入到想好了为什么去拍,为什么要这样拍。


近是指心灵上的近


近指的不只是物理距离上的近,更是心灵距离上的近。

只有当我们从表面上的近距离,转换到在思想和情感上近距离,才真正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的距离和深度。


当我们不做一个冷冰冰的旁观者,而是与被摄对象融为一体,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的一员,内心真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才能做到真正的“不陌生”,也就能拍出生动、自然的贴近生活的真实照片。

经典黑白影调之表现


为什么很多大师的经典作品都是黑白?因为它极具丰富的质感,且是十分感性的。


黑白本就属于过去,陈建强这组非黑即白的拍摄风格让照片仿佛带着时间的跨度,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庄严与神圣,也透露着这面墙几千年来所承载着的重量。


但黑白不是简单的把彩色转为黑白,还需要你认真地去寻找光影之间的相互作用、光的方向、强弱、质地(软光或硬光)等,同时,还需要精湛的后期制作黑白影调的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