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节“差错”不断的好课,华应龙《我会用计算机吗》教学纪实

 昵称49900112 2018-05-08

图丨瓦个




怎样才能算一节好课?老师讲得准确无误,学生个个对答如流?可这种近乎完美的课似乎少了一些味道,甚至淡而无味。华应龙老师认为:好的数学课应不避讳地出现“差错”,或有意识地创造“差错”,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陷阱”,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差错处在什么地方,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活动,才能真正做到针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课堂决策。


这是一堂有“差错”的课,却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状态,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其中的奥秘在哪里?



 “我会用计算器吗”教学纪实 


第一幕:计算比赛,体会计算器的作用



(在黑板上贴出一张计算器图片)认识这个吗?

(齐)认识!计算器。

:是啊,地球人都知道。那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呢?

:售货员那里。

:商店、卖东西的地方。

:妈妈的单位。

:我妈妈是干统计的,今天我带的计算器就是她借给我的。

:电脑里有。

(抬腕)我这个手表表上也有。能说得尽吗?

:说不尽

:在我们身边,计算器是无处不在的。那么……

(教师停止讲话,开始板书,和黑板上的图片组成一句话——“我会用计算机吗”。在教师板书的时候,每个学生都随着他每一笔板书猜测要写的字。)

:问问自己。

(齐)我会用计算器吗?

:会吗?

(胸有成竹、异口同声地)会!

:真的会吗?

:真的会!

(风趣地)那我要下岗了,这堂课不要上了。都会啊?那行,就考考你自己吧。这里有三道题——

57734 7698=    ②56÷7=    ③2345-39×21=

:看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会用计算器,看谁算得又准又快,开始。

(学生开始用计算器计算)

:第一道题等于多少?

:65432。

:第二道题不用说了,是吧?第二道题有用计算器的吗?

(学生答“用了的”“没用的”都有)

:哦,没用,也有人用的。第三道题呢?

:1526。

:还有其他答案吗?

:48426。

:1358。

:大多数同学都是哪个答案?

:1526。

:究竟哪个答案对呢?

:我们的1526。

:大家都认为1526是对的,其实也就是这种做法。

(课件出示:③2345-39×21=2345-819=1526)

:其实48426也是对的。不过,可能她的计算器是算术型的,不知道先乘除后加减。

:是谁不知道先乘除后加减?

(众生看着报出“48426”的同学,语气中有些谅解的味道:“是她。”也有个别同学说:“是计算器。”)

:因为如果是科学型计算器的话,应该知道先算39×21;要是普通型的话,按顺序输入就会先计算2345-39的得数,然后再乘31,所以等于48426。

(恍然大悟)噢,真佩服!大家的计算器可能大多不是科学型的,不是聪明型的,而是傻瓜型的,就像傻瓜照相机一样。傻瓜型的计算器就会按输人顺序计算,算下来的结果就是48426。我很佩服刚才这个同学帮我分析的。其实开始出现这个结果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用估算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谁来说说怎样用估算来判断?

:先把2345约等于2300,然后把39约等于40,21约等于20,20乘40等于800,2300-800=1500。

:还可以更简单地估算。2345减去一个数不可能大于2345。

(报出“48426”的同学羞愧地点点头)

:看来估算挺有用的,关键是我们要养成用计算器计算之前或之后估一估的习惯。再看看第三道题。科学型的计算器知道先乘除后加减,我们直接输入,最后就得到结果。如果是普通型的计算器,我们很多同学都会先记一个中间的结果“819”。还有没有好办法?

(学生绞尽脑汁地思考,还是没有想到其他的方法)

:那好,在普通型的计算器上是不是有这两个键——“M ”“MR'?知道这两个键有什么用吗?

:不知道。

:好,那我先不下岗。我来告诉你,有了这两个键,即使是普通型的计算器也不用笔来记中间的结果。怎么做呢?先按“39×21”,然后按下'“M ”,计算器上显示结果是“819”,按“M ”的目的是将“819”储存下来,就是把这个结果记在计算器里面。然后,再输人“2345-”,再按“MR',就把“819”调出来了。

(忧然大悟地)啊!

:会啦?那试一下。

(学生兴致勃勃地开始试验刚学到的方法)

:好了,都会算了吧?那练习一道题:20655÷(27×45)=?

(学生很乐意地练习,都得到到正确结果“17”)

:华老师,那个“GT”是什么意思?

:华老师,那个“MU”是什么意思?

(想了想)我不知道。

(众)唉——

:那怎么办呢?

:去问您的老师。

:如果我的老师也不知道,那怎么办呢?

(开玩笑地)问您老师的老师。

:真逗!想一想,有没有办法。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一位男生说“看说明书”,众生附和,教师竖起大拇指)

:那么这几道题做完以后,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学到些什么?

:我觉得计算器非常实用,而且非常简便,得数也非常准确。

:非常准确?那刚才第三道题有同学算出“1358”,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可能是按错键了。

:对啊,也就是说,用了计算器并不能保证计算一定正确。首先要正确地输入数字。好,还有补充吗?

:我认为计算器一般来说比人的脑子要快一些,因为有些题口算是困难的,比如说39乘21是不可以用口算来解决的,而用计算器很快就可以算出结果。

:对,像39乘21这种题口算起来比较麻烦,我们就用计算器算,那么第二道题呢?

:很简单啊!

:还用不用计算器啊?

:不用。

:其实,我们先要去判断是否要用计算器。另外,第三道题是不是告诉我们,要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的话,还要了解自己用的计算器是聪明型的还是傻瓜型的?

:我们以前对“M ”、“MR”还没注意呢,现现在不用笔就把中间结果记下来了。

:好了,现在会用计算器了吗?

:会了。

(指向课题)再问一下自己。

(齐)我会用计算器吗?

:会吗?

(声音洪亮地)会了!


第二幕:游戏激趣,感受使用计算器的必要性



:好,这次声音比上一次高了,有底气了,“我会了”。下面我们用计算器来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数字,别说出来,在心里想。我最喜欢数字“2”,就输入9个“2”,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除完以后你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是几。

(充满怀疑地)嗯?

:试一试。谁来告诉我你的结果?

:结果是2.700000022。

:好,现在我告诉你,你的结果是错的,你等会儿可以再重算一遍,看看错在哪儿了。

:72

师:你喜欢的数字是8。

(惊讶而又很佩服地)对!

:谁再来试试?

:27

:你喜欢的数字是3。

(同时,有个学生也说出了答案)

:嗯?你也知道了?那哪位会哪位来,我先下岗一会儿。

:我算出来的结果是45。

(学生异口同声)你喜欢的数字是5。

:52。

:52,嗯?错了!

:看来你真的会猜!同学们知道诀窍在哪儿了吗?

:知道!得数除以9。

:真棒!刚才得出“2.700000022”的同学,你再算一遍,也可以重选一个数字试一试,然后想一想错在哪里了。

:算完了吗?有的人错了,但可能还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哪位同学来说说?

:我喜欢的数字是“1”,我输入9个“1”,然后除以“123456789”,得出来的数字是0.900000007。

:谁来帮她分析?

:屏幕上没有8,你把8输进去了。

:其他算错数的同学是不是也把8输进去了?

(部分同学有些羞愧地说)是。

:现在再算一遍。

(那些同学高兴地举起手,轻声对老师说)这回对了!

(摸了摸学生的头)看到你的笑容我真高兴,有的时侯观察不仔细,可麻烦了

:好,算完了吗?这个游戏好玩吗?

:好玩。

:玩过之后,有什么收获呢?

:我知道了计算器不光是帮助人们学习的,也是帮助人们计算的,而且它不是按照一个整的公式来计算,有的时候还是活灵活现的。

:自己要把数据看准确,而且操作要精确。

:说得真好,就是要看清数据,正确输入。


第三幕:探索方法,发现规律



:既然人们发明了这么好的计算器,我们就应该更好地运用它。那现在我们都会用了?(手指课题)我们再问问自己。

(齐)我会用计算器吗?

:会吗?

:会!

:那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好不好?

:好!

(老师板书:22222222×55555555=)

(学生埋头苦算,有的抱怨说计算器容不下,有的很快算出了结果)

:谁来说说结果?

:1.234567877 E15

:1.234568 E15

:1.234567877 15

:谁还有其他结果?

:1.234567877×105

:用普通计算器的有没有结果?

:E12345678

:E1234567876

:1.2345678 15

:12345678E

:怎么还有结果?大家不用报结果了,你有什么疑问吗?

: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结果?

:大家用的计算器不一样,结果也就不一样。

:难道这么多结果都是对的吗?

:是啊,你说这么多结果,哪个才是对的呢?

(迷茫地)不知道啊。

:结果究竟是多少呢?你现在碰到了什么麻烦?

:计算器装不下。

:那现在我们能不能把正确结果找出来呢?前后四个同学一组想想办法吧。

(学生小组讨论了两分钟)

:商量了,现在找到办法了吗?

(垂头丧气地)没有。

:我告诉大家一一这里面确实有正确的结果。不过,我们看不懂,要等到上高中才能学到。那是一种科学的计数方法。你想啊,这个数乘起来会不会是一点几啊?不会,它是一点几乘以10的15次方,10的15次方是表示有15个10相乘,其实是我们同学不明白。那我们明白的结果能不能想出来呢?

:我觉得用2×8的结果乘以5×8的结果。

:好,大胆的想法!那现在大家一起算一下。

(齐)640

(笑的人更多了,声音更响了)

(刚刚提出想法的学生)我错了。

:哦,他自己就发现错了。不过,我很佩服这位同学,在计算器没法算的情况下,他想到自己动脑子了!

(教师带头鼓掌,学生也鼓起掌来。教师等了十几秒钟,学生似乎仍然不明就里,不知道该怎么用计算器来算)

:那我们是山重水复,找不到路了,是吧?

(齐)嗯!

(神秘地)我有祖传秘方。

(惊奇地)啊?

:想知道?

:想!

:组长把那个信封打开,小组内每人一张。

(恍然大悟地)噢,对!对!(纷纷开始计算)

:好了,算完了吗?

:完啦!

:最后结果知道了吗?

:知道啦!

:咱们来交流一下?2×5用计算器算了吗?

:没有

:22×55是不是要用计算器啦?

:是!1210。


2×5=10

22×55=1210

222×555=123210


:要不要再往下算啦?

:不要!

:如果你还没有看出来,你就再往下算一算。算完以后,回头一看“那人却在灯火珊处”。发现什么规律了?

:从1往后写到因数的位数,再倒过来写,再在最后加一个0。

:是不是?

:是!

: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准确。(手指着得数)从1开始,是几位数就写到几,倒过来再写到1,再加一个0,是不是这样一个规律呀?

:是!

:算完以后,你现在有什么想法?

:我觉得看起来这个数字很庞大,用计算器算有些不便,但是掌握了这里面的技巧后,这么大数字的题用脑子就可以算出来,说明计算器不一定是非常方便的。

:说得好,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我觉得也可以把这种计算归结于简算那一类。

:像简算,好。你这么想。

:这么大的数据在计算器上算结果是不正确的,然而用人的智慧却可以算出准确的答案,可以说人比计算器更聪明。

:说得好不好?

:好!(鼓掌)

:计算器的显示屏上结果的前边出现“E”,就是告诉你计算器算不出来,这个结果是错的。后边出现“E”的,就是科学计数法了。刚才有个同学问得特别好,他想: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规律啊?来,一起把这个结果说出来。

(齐)1234567876543210。

:对呀,太奇妙了!为什么呢?(停顿,学生思考)我们一起来欣赏后边那位女同学的计算过程。

(投影学生的计算过程)



(惊讶地)哇!(惊讶之后又笑了起来)

:笑什么?

:我笑她太笨了。

:我觉得像金字塔似的,斜的。

:我觉得列竖式算下来实在是太繁了!

:刚才我们同学说这是个笨方法,但笨方法一是很适用,二是很准确。并且,它能够帮我们解释为什么像金字塔似的,而且是对称的。是不是这么一算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是。

:它不断地往前错一位,错到最后,中间的最多,几个?

:8个。

:现在再看这个算法好不好?

:好。

:这给我们解释了为什么会是那样一个奇妙的结果。所以有时候笨方法还是很管用的。最基本的往往是最有用的!你看,你不是觉得计算器挺好吗?但你的计算器算得出来吗?我们那个女同学用那种方法算出了结果。

:其实我这个也不能只说它是笨办法,因为5乘2最后一位是0,然后进位,也就是8个“1”和1个“0”,底下的数是一样的,就不用算了,只要向前挪一位就可以了,然后相加就行了。

:好不好?

:好!(热烈鼓掌)

:是不是很笨啊?是不是每一个都要去乘啊?

:不是。

:它一样是有规律的。并且我们觉得更难得的是,她敢于并善于捍卫自己的想法:“我的想法是有道理的,不是特别笨的。”

:华老师,如果这个数要是再往大扩展的话,用她这种方法就容易糊涂了。

:是啊,写着写着如果对错位了的话,就算不对了。也就是说方法都是两面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就这个算式,我们现在的方法就是简单的。那如果再多呢,这个规律就不是很容易发现的了,我也不想告诉大家,如果你有兴趣,课下可以自己去寻找。

:现在想想这个祖传秘方好不好?

:好!

:那回过头来看看,刚才为什么你想不到这个方法?觉得难,是不是?(板书:难)那难在哪儿呢?

:数太大!

:而我们现在的方法呢?

:简单了。

(板书:易)其实这个秘方是我们的祖先老子告诉我的。(课件出示: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一老子)

(生齐读)

(板书: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先从容易的发现规律,再用规律去解决那些难的问题。行了,孩子们,祖传秘方掌握了吗?再问问自己。

(手指课题)

:我会用计算器吗?


第四幕:课堂总结



:那学完这堂课有什么收获?

:计算器里有很多道理需要我们继续学习。

:计算器的键盘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正确地使用。

:我希望以后能制造出有更多位的计算器。

:计算器的得数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而且要用一点技巧才能算得准确。

:天下没有一件东西是十全十美美的。

:我认为咱们今天学的是计算器,这个计算器咱们到处都能看到,假如把它当作摆设的话,我认为把它制造出来没什么用处,我们应该在有用的时候去运用它。

:也就是古人说的那句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是看你是不是用心来用它。(手指课题)再问一遍自己!

(响亮地、自豪地齐声问)我会用计算器吗?

:这节课,我们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同学们的回答总是“会”,从后往前看,其实都不能算完全的“会”;但从前往后看,确实都是“会了”,不过“会”的水平是越来越高了,真是应了那四个字——(板书:学无止境)下课。


专家点评


在对话中走向深刻

(李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党委书记,中国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在华应龙老师的这节数学课上,学生始终敞开着心灵,作为积极的对话的一方而存在着。


首先,是与教师、与同伴的对话。也许,对教师而言,成功对话的首要条件是倾听学生。教师没有固守教材、自说自话地教学生如何开机、关机,如何输人数据等(相应地,学生便也心照不宣地假装经历着从不知到知之的过程,并心领神会地为计算器的方便快捷而表现出教师盼望的惊喜)。相反,教师给学生充分暴露、表现的机会:既然学生都说会,那就先算吧;猜了两个数就有学生跟着报出了答案,那就让学生猜猜吧。教师一再走下讲台的“下岗”,避免了独白式的演讲,使师生对话成为可能。


如果倾听之后只有附和与赞赏,那么这样的对话便失去了教育最初的意义。


尽管学生仍是“秧田式”的座着,但学生不再是孤独的学习者。我们分明看到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与共享。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之间有争论,有坚持。最好的课堂,本质上是一种“有助于启动和启发思维的酵母”。


其次,是与计算器、与整个人类文明的对话。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与计算器的数次对话中,学生发现了计算器有“科学型”和“傻瓜型”之分,学会了使用不少成人都不清楚的储存和提取数据的“M ”和“MR';学生对计算器从单纯的喜欢、依赖,到认识到计算器不过是一种计算的工具,和口算、笔算、估算等一样各有优势与局限,从而学会灵活地选择算法,是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人为工具所累;学生也认识到从结绳计数到计算机都是人类创造的成果,学会尊重所有的人类文化。


最后,是与自我的对话。即让自己脱身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自己的所做所思,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置于被思考的对象这一地位。一般来说,孩子们们是不善于或不太乐意和自我对话的,或者说他们的反思常常是次性的、蜻蜓点水似的,处于“潜意识”状态。而这节课,在华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地一遍又一遍地追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从一开始草率自大的“会”到最后谨慎自信的“会”,学生体会到的不仅有征服的成就感和成长的欣喜,还有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深刻体验。


正是在这种平等、敞开的对话精神的指引下,在华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而是有着学习的天性,拥有原始稚嫩的语言与独特且宽广敏捷的思维,敢想、敢说的活泼真实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