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书使转怎么运笔?

 南山友 2018-05-08

我们在练习行书的过程中,对用笔的变化,一开始是掌握不好的,很难楷书中脱出来。

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对楷书转折处,力道变化的下意识。

所以在不自觉的时候,我们在写行书的转折中就会带出楷书转折处的重笔,或者写完看起来比较拖沓。

最明显的就是学颜楷的同学,在学习书的时候在转折的地方,多多少少有一些障碍,表现的不太好。

这一点要怎么解决呢。

个人觉得解决问题还是要回归本源。

比如我们在没有学习楷书的时候,写行书的时候,会龙飞凤舞飘忽不定,那时候用笔就没有转折的难度。

这就是因为我们说的时候对行笔的力量的变化,有了下意识。

我们要做的就是练习行书的时候撇开这些下意识。

说起来很抽象,但是做起来却是实实际际可以感觉到的。

我给大家举几点例子。

比如就用这本字帖做演示。


首先就是起笔。

蓝色圈里的部分,大家都能看得懂,是切笔。

这一笔非常重要,我曾经无数次的说过,切下去之后,会产生两个问题。

第一就是把笔锋压弯了,这就证明毛笔有了弹性,利用弹性来行笔,笔锋适当的力道才是平滑的。

意思就是说由粗变细就会非常平滑,不会非常跳跃。

我们每个人都有控制弹性的能力。

就比如用手指按一个弹簧一样,我们绝对有能力让他保持在一定的压力范围之内。

用笔也是如此,把笔压弯以后,压着笔去行笔,然后慢慢释放力道。

绿色圈里的部分就是由重变轻,再变重的过程。

就是所谓的,提~按。

我们临帖一定要去按照笔画来临,千万不要按照下意识来。

如果按照下意识来写,那么永远也写不成这样的笔画。

写出来的也都是楷书那样的。

用控制毛笔弹性的办法去写笔画,你就会忘记下意识对毛笔的弹性重新增加了解。

掌握了毛笔的弹性书法,书法笔法就掌握了三分之一。

有一些字,大家看来可能很好,但是在一部分人眼里看来就是垃圾。

这种差距绝对不是审美观上的差距,纯粹是技术上高低而至。

有些人能在技术层面上看到他的缺失,有些人却不能。

比如这幅你看他的行笔,有没有很平滑?

轻重有没有变化?

显然在单个笔画里是没有这些变化的,也就是说说行笔的技术层面,临帖差很多功夫,还没临到位。



再看使转。

绿色圈里两个部分,其实是一样的笔法,只不过在行笔方向上不同。

一样的起笔,一样的行笔,一样的力度变化。

当然并不是每个书法家的力度变化都和米芾一样。

但是去掌握每一个人的特点方法是一样的。




再行书和草书中最难掌握的就是转,折。

转折其实都是用笔中间,重新蓄力,再发力的过程。

只要懂得了这一点,转折就不困难。

然后加以练习,就能运用自如。

再比如说这种作品,之所以普通人看着好。

是因为普通人看不到其中的转折。

所以在技术层面也并不能看到这个作品有问题。

但是字不好,肯定是有不好的原因。

我们在写转折的时候,一定要写得很清晰,力度变化,一定要均匀。

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仅可以得到大家的欣赏,还能得到专业的认可。

总比那些写出字来,只让普通人叫好的人,好很多。

专业与否,其实并不重要,也根本没有区分的意义。

之所以有专业一说,是因为很多人写的都太不合理了。

如果大家临帖,用笔的变化力量的控制都能和古帖做到贴合,那么一定是不会有专业这一说的。

所以临帖才是正路,细致的临帖是出路。

向古人学习的是办法,并不是死在古人手里。

但是如果连这些办法都体会不到,那么何谈脱古呢?

我认为一个人即使有200年的时间去学书法,去精技法,搞用笔。

也不可能比古人几十代,千百万个书法家总结出来的用笔规律更丰富。

这个问题还是有一点深度的。

发觉许多人在这个问题认识上还有些模糊。

首先,要回答清楚什么是“使转”

孙过庭《书谱》云:“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这段话提到了“使转”这词,显然,它既是点画,但却是与点画既对立又相辅的一种书写方法,并极为重要,能表达“形质”“情性”

这“使转”令许多人想不到,其实就是简单的“转折”类笔画。

从广义上讲,任何一种具有改变方向性的运笔,都可以归纳在转折类中,其中包括钩类;从狭义上讲,是指既改变某种运笔方向,又具有一定的相对应的运笔方式。

转折类的表现方法主要就是大家熟悉的理论:内擫法与外拓法。

通俗点讲:内擫就是笔画相背)(;外拓就是笔画相向()。

楷书表现上,内擫为阴,视觉上给人以秀峻挺拔、清隽整饬之感;外拓为阳,则沉厚雄健、朴拙稳重之势。这就是“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的道理,它们突出的代表为欧体与颜体。

内擫与外拓,在行书表现上则相反,袁裒在《评书》中云:“右军(羲之)用笔内擫而收敛,故森严有法度;大令(献之)用笔外拓而开廓,故散朗而多姿”。


行书,用内擫法易得雄强刚严之气;外拓易得萧洒起逸之气,其各有优劣,气格不同。这就是“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的内涵了。

至于行书内擫与外拓的运笔方法,有其下特点:

一、内擫

如图所示。(1)当横向的笔行之一端时,先将笔向右上方提起(着纸),至(a)端;(2)向在下圆势按下,使笔的作用点在(b)处,形成中锋运笔的趋势(也可使笔尖略向左上倾斜,呈侧锋趋势),然后行笔。这样,既能使笔毫不扭曲,又能充分发挥弹性,使力匀称,万毫齐力。整套动作,既微妙又较快,写的时候,全凭手的感觉,难以目取。达到这一步,方能正常地由缓至疾地直下,笔力自在其中。这也正是为什么内擫纵笔的线条,往往呈“S“曲线的根本原因。

二、外拓

如图所示。圆转与方折,虽形不同,实出于一理。方折关键是提,圆转关键也是提,只是方式不同,可分二步:(1)行笔时,须路带波澜,至(a)处,提笔圆势而行;(2)至(b)处,笔渐按渐行,笔锋自然移向上方,待笔稳定后,便可纵笔圆势而下,贵在中锋“提笔暗过”;又须圆中见筋,世称“折钗股”,圆转看似技法被简化了,但对于手感要求更高,尤其表现那种柔而尤刚的质感品为不易。

所以,刘熙载《书概》中称:“转折暗过处,方知折钗股之妙,暗已处,又是留处行,行处留,乃是真诀”。

[临池管窥]欢迎关注!

展开全部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我!

我在大量的学习和教学当中,不断的摸索,行书使转运笔的技巧,使行书既灵动又有力度。正确的运用使转可以增加书法的美感,对书法而言是一个十分高超的技巧,灵活掌握运用使转技巧,是每一个书法者必须具备的。

在书写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转?怎样的使转?让我们一起我们来进行探讨吧!

使转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书法的立体感,笔锋在运动时始终保持主锋(中锋)在笔划的中心,副毫在笔画的四周。这就叫中锋行笔,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因此写出来的笔划重心即在中间,呈现立体感。

中锋行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虽然在点画形态上有千姿百态,但中锋行笔的原则却是书家不可逾越的。

中锋的对立面是侧锋,侧锋也可以产生立体感,但是对于书家的要求很高,只有掌握了中锋用笔,熟练之至,才能够兼用侧锋。侧锋取妍,中锋取劲。

怎样使转用笔?

任何字体,每一个笔画。都分为下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用笔的基本要求,尽量使中锋垂直于纸面,不使笔毛散乱。在使转过程中的提按就是为了让毛笔恢复原状,始终保持中锋。

行书的使转运笔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楷书的比较明显,行书因为书写速度比较快,使转比较模糊,不那么突出,所以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在书写过程中有提按使转,提,就是让笔离开纸面,让笔恢复原状,按,就是铺毫行笔,在转折处,提笔以锋尖抵纸,中锋恢复垂直的圆锥状,再向任何一面出锋都可以保持中锋。

在学习练习中,要仔细体会用笔的技巧,正确的提按使转,使笔画既灵动又有力。这需要我们下苦工,用心体会,才熟能生巧!

各位书友,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好的建议请你发表评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