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宴温情--炸松肉、酱牛肉、卷果……侯安平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08

炸松肉、酱牛肉、

  卷果……

  讲述人:

  侯安平,42岁,世居北京

  每年除夕,我们一家人总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我们家是两男两女,大前年,我大姐的闺女当上了妈,我也升级成了舅姥爷,现在已是四世同堂的十五口人围坐在一起,非常热闹。

  年夜饭每年都是二姐一家包办,提前很久就开始采买准备,除了做各种菜,还有卷果等小吃。二姐做的酱牛肉特别香,筋肉相间,味道比外面买的强多了。但要说印象最深的,还得说是炸松肉。做松肉很麻烦,先要把土豆先蒸熟,去皮后碾成土豆泥,然后与调好的牛肉馅混合,再将和好的馅料放在两张油皮间裹好,切成小条儿放进油锅里炸熟。听起来容易,但真要做起来还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就拿炸来说吧,控制油温就很要劲儿,油温高,松肉里面还没熟外面就糊了;油温低,松肉就会散了不成形。

  我们小的时候,家里的年夜饭没有这道菜,我们也只是去姑姑家才能一饱口福,后来,二姐跟姑姑学着做,几次失败后,终于练成了这道“看家菜”,二十多年了,每年的年夜饭,最惦记的就是二姐做的松肉了。因为大家都爱吃,所以二姐每次都要做很多,十几斤土豆,配上十几斤肉馅,从准备到松肉全部做好,少说也得半天时间。刚出锅的松肉最好吃了,所以经常是二姐一边炸,我们一边吃,饭还没开始,已经被松肉撑得半饱了。年夜饭后,总要打包回家很多松肉,饭前饭后“打牙祭”。

  之前只觉得好吃,从来没想着问问二姐怎么做这道菜。你采访我给我提了这个问题后,我才赶紧去问二姐,二姐还很欣慰地笑:我小弟也长大了,居然知道关心姐姐是不是辛苦了。不过,说实话,我一直就特别感激二姐,从小时候,我二姐就为我们这个家付出了很多。我妈妈工作特别忙,也不是一个特别细心的人,我二姐从十六七岁就开始帮妈妈管家,后来我妈干脆把家里的工资都交给我二姐,由我二姐来负责安排家里的开销。从那时候起,二姐就成了我们的“小妈妈”,一直到现在,她每个月还都会到我们家帮忙收拾卫生,每次去都打包小裹地给我们一家三口带好吃的,临走还要给我们把冰箱塞满。

  现在很多人家的年夜饭都在外面订餐解决了,但我家却几十年坚持在家里吃,因为外面吃年夜饭吃不出家的味道。而且,我们这种坚持也让我们家的孩子从小就觉得年夜饭就是要和家人一起过,孩子对我们这个小家、姑姑家、奶奶家、伯父家都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觉得这种心理上的习惯成自然是我们给孩子的非常宝贵的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