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被喻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通过对大量民俗风物的精准描写,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绘出了一幅浩瀚的中华民俗文化长卷。《红楼梦》创作于清康乾盛世。对中秋节的描写自然离不开那个年代的风俗。
《红楼梦》第一回就写到了中秋。开篇《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写到贾雨村进京应考,因盘缠无着,只能苟存于葫芦庙卖字为生。中秋之夜,甄士隐踏着月色去邀请贾雨村酌酒赏月,贾雨村当时正在吟诗:“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贾雨村吟罢,另吟出一联:“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甄士隐听了,便夸赞贾雨村“真抱负不浅也!”
接下来,贾雨村和甄士隐两人对饮,“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贾雨村趁着酒兴,又吟出一首中秋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对于这一首中秋诗的描写,批阅《红楼梦》的批书人脂砚斋有这样的批注:“这首诗非本旨,不过欲出雨村,不得不有者。用中秋诗起,用中秋诗收,又用起诗社于秋日。所叹者三春也,却用三秋作关键。”批注说出了《红楼梦》的结构是以中秋起,以中秋收,而“三秋”是关键。一个中秋节,成了《红楼梦》的关键。
《红楼梦》中第二次写中秋节是在第十一回。当时,因为贾敬寿辰,王夫人等到宁国府表示祝贺,并探问秦可卿的病情。贾珍的夫人尤氏说:“(秦可卿)这个病得的也奇,上月中秋还跟着老太太,太太们玩了半夜,回家来好好的。到了二十后,一日比一日觉懒,也懒怠吃东西,这将近有半个多月了。”这个中秋是怎么过的,小说没有详细去写,只在尤氏的话语中知贾母、王夫人等玩到半夜,而秦可卿就是在过完中秋节后得的病。
第三次写中秋节的是在第七十五、七十六回,这是林黛玉到贾府后过的第七个中秋节。曹雪芹费了很多笔墨,让我们领略到明清时过中秋节的情景。小说用两回的篇幅作了详细的描写。其节庆内容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其一是馈赠月饼,西瓜等物品。七十五回里有一段宁国府送月饼、西瓜的描述:“次日起来,就有人回,西瓜、月饼都预备全了,只待分派送人,贾珍吩咐佩凤:你请你奶奶看着送罢,我还有别的事呢!佩凤答应去了,回了尤氏。尤氏只得一一分派遣人送去。”贾珍第二天到荣府见了贾母,贾母告诉他:“昨日送来的月饼好,西瓜看着倒好,打开却也不怎么样。”月饼好是贾珍新请的一个厨子做的,西瓜不好是因为今年雨水太多造成的。
其二是祭月。因宁国府贾敬去世,家人守孝三年未满,不宜过节。荣国府祭月是在大观园内进行的。七十五回是这样描述祭月过程的:月亮上来后,“园之正门俱已大开,挂着羊角大灯。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果月饼等物。邢夫人等皆在里面久候。真是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毯锦褥。贾母盥手上香拜毕,于是大家皆拜过。”
其三是家宴。家宴是中秋节家人团圆的重要形式。贾府的家宴设在山之高脊凸碧堂内。为了达到团圆的目的,能到的家人均应到,连平时公务最繁忙的贾政也到了场。而且“桌椅形式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坐法也有讲究,按照辈份,贾母居中,左侧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侧是贾政、宝玉、贾兰、贾环,团团围坐。为了给酒宴增添快乐气氛,贾母还要求做游戏,“命折一枝桂花来,命一媳妇在屏后击鼓传花。花在手中,饮酒一杯,罚说笑话一个。”第一个被罚的是贾政,然后是贾赦,他们分别讲了一个笑话。宝玉、贾兰、贾环分别被罚做诗。席上十分热闹。
其四是赏月听音乐,酒饭过后,“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十番”是当时江南地区流行的民乐合奏,“十番上女孩子”是演奏“十番”的女孩。贾母不听合奏,要求“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不多时,“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然相赏。”与荣国府赏月听曲一样,宁国府八月十四晚赏月也有乐曲相伴。在会芳园的丛绿堂中,贾珍带领妻妾赏月,“一更时分,真是风清月朗,银河微隐,……贾珍有了几分酒,高兴起来,便命取了一支紫竹箫来,命佩凤吹箫,文花唱曲,喉清韵雅,甚令人心动神移。”
中秋之夜,金风送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这样的时刻原本是充满欢快情调的。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的中秋节既美好、清亮、恬静、充满遐想,又洋溢着人世的忧伤、悲凉和凄楚,充满了浓郁的浪漫色彩和淳厚的文人气息。其实,《红楼梦》里的中秋之夜,都是书中的大关节所在,都是深有含义的,就如秦可卿所说的,“水满则溢,月满则亏”,在看似热闹的中秋夜宴中,曹雪芹以月亮作隐喻,以乐景写悲情,将书中人物令人叹惋的命运隐藏在皎洁的月光和表面的华美之下,让人隐约看到悲剧的序幕已经拉开,一个百年豪门大族正在一步步地走向衰亡。
《红楼梦》中当然不只是对中秋这一民俗的描写,大观园内无所不包的民俗事像遍布全篇。曹雪芹留下的这卷千姿百态的文字版《清明上河图》,让后人叹为观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