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得天地全气,七情和五脏密切相关。正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具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以得天地之全气。 中医的所谓药,不论草木金石动物昆虫,都只得天地之偏气,都具有偏性。人得病是气出现了偏差,所以中医用药的偏性纠正人体的偏性。在中医中,只要不是实验室合成出来的物质,都有其特殊的作用。 七情,诸家的见解都不同,但差别不大。 佛家:喜怒忧惧爱憎欲 儒家:喜怒哀惧爱憎欲 医家:喜怒忧思悲恐惊 医家没有把欲列入其中,那么什么是六欲?这是人的六种欲望,六种需求。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质量,所以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都是与生俱来的,不用人教。人的六欲,就是见欲(视觉),听欲(听觉),香欲(嗅觉) ,味欲(味觉),触欲(触觉),意欲。 情太切伤心,欲太切伤身,情和欲是不能分开的,是互动的,是可以转换的。它是人的心理情绪和生理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色调。然七情过度则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病矣! 五脏各有气,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 上中下三焦各有气,宗气、中气、元气; 可以这样理解,无气无生机,气太过和不及都会有病。 任何的疾病,我们看到的情况,都是犯出来的,即“显现”,在显现以前,就是积累;我们每天都在积累着和排除着,当积累大于排除,人体就会“毒”“瘀”“虚”,人就会生病,但是,人又有强大的意志力,在身体报警的时候,我们通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强大的平衡能力,渐渐地痛阈增高(温水煮青蛙),感觉好了,但是是失去了人体的一定的灵活性,增加了稳定性,付出了代价。 我们游走于健康养生保健,但是劳损的问题,付出的代价,永远找不回来了。人体渐渐走向了老化和衰老。 人活一口气,可见气是多么的重要。 人的气有“宗气”“中气”“元气”,分别存在于胸腔、腹腔、小腹和腰。 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能够感觉到,这就是我们看病时的“望闻问切”。治疗的结果也能从“气”的感觉上进行判断。比如,人上火了,脸红、舌红、脉象洪、气喘等等,就是病气的外在反映,我们可以分析是心火、肺火、食积上火、肝火和肾火,然后,对症下药,治疗原则是热者寒之。 我们每个人都会生病! 为什么? 我们不是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吗?不是有强大的自我平衡能力吗?为什么自己不能治好自己呢?我们自己应该还有另外一个自己,叫量子纠缠。我们看不到那个自己,那个自己让自己休息,“我”偏不那样干,于是病了。 那个量子存在在什么地方?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在太阳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它和你是略等于双胞胎的关系。 不论量子力学和吸引力来自科学的论断还是科学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古代先贤和儒释道法、基督、伊斯兰,一个共识就是“神”的存在,佛家更是直截了当:佛就是自己,修自己,成佛。 我们一生都在找那个自己,跟随那个自己,但是,它就是不让你看到, 它像“神”一样存在,但又不会告诉你,你该怎样做。 一句话,你跑偏了,于是你病了。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这是养生的境界,说到这里,发现有很多人对这几句话的理解出现了问题。 饮食有节 很多人理解为饮食有规律,有节制。我觉得不然,“节”在古文中它还有选择的意思,所以它的高度就出来了,不但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有品质的生活,这恰恰是一种质与量的变化以及对生活品质和高度的升华。 不妄作劳 这里强调了劳动、运动的度,不能太过,必须劳逸结合。凡事过了肯定就不好。 形与神俱 我重点讲讲这个。形体与精神是和在一起的,前面三点讲的都是形,这里主要讲神,讲神离不开形,形也离不开神。形是神的依托,神是形的主导。 阴阳,反映了宇宙万物的本质规律,当然也反映了人体生命的本质规律。我们不能肤浅的去看待阴阳。也正因为中医的基础源于阴阳,我们也不能肤浅的去看待中医。它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从日月山水,到男根女阴。日是实的,所以一直那么大那么圆,月是虚的,所以有阴晴圆缺。男根是实的,女阴是虚的。 古代先贤洞窥了天机,领悟了其中之奥妙。 伏羲从这些现象。用“―”和“――”来代表阴(爻)阳(爻) 阴阳是可以不断划分的。总的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柔软的都属于阳。凡是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僵硬的都属于阴。虽然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但必须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阴阳是和谐的,而不是矛盾对立的。 故而滋生出了太极。太极中间不是“丨”,而是“S”,体现出了阴阳虽有对立,但它是和谐的、可变的、相容的。养生,首先就要效法外在的阴阳,也就是天地的阴阳。也就是“自然”之规律。还要效法内在的阴阳。必须内求,往里看,修好了内外都一一感应到了,也就健康长寿了 扫二维码添加公众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