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胸膜线与上下相邻的肋骨构成蝙蝠样的图像,称为“蝙蝠征”。 ◆ 检查方法:纵向扫查。 ◆ 临床意义:用于定位胸膜线,寻找胸膜滑动征。 ◆ 含气的肺组织随着呼吸运动上下移动位置称为”窗帘征”。 吸气相:下降的肺遮挡了上腹部器官(如肝脏、脾脏)。 呼气相:可见上腹部的器官。
◆ 临床意义:窗帘征用于了解肺部运动,临床上可用于了解气管插管的深度是否合适,如果插管深度过深,进入右侧主支气管,形成右侧单肺通气,此时右侧窗帘征存在,左侧观察不到窗帘征。 ◆ 心脏的搏动传递至肺组织的表面,M型超声下可观察到胸膜线与心脏搏动一致的跳动,也称为“肺脉”。 ◆ 临床意义:肺搏动征反应肺充气不足的超声征象,且肺搏动征存在可排除气胸。 ◆ 塌陷的肺在吸气时与胸壁接触可出现胸膜滑动征,呼气时离开胸壁没有滑动征,此交界点称为肺点。 ◆ 检查方法:纵向扫查发现前胸壁发现胸膜滑动征消失,再进行横向扫查充分显示胸膜线,探头逐渐向侧后方移动寻找肺点。 ◆ 临床意义:对气胸的诊断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结语:肺部超声的征象是不是很有意思呢,期待您在临床工作中有更多的发现和体会! 本文部分参考自人民卫生出版社《重症超声》(主编:刘大为 王小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