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乳化通常定义为两种含有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互不相溶的液体所形成的稳定、各向同性、外观透明的分散体系。一般分为油包水型(W/O)、水包油型(O/W)和双连续型(B.C)。在油包水型(W/O)型的微乳液中,细小的水相颗粒分散于油相中,表面覆盖一层由表面活性物质分子构成的单分子膜;在水包油型(O/W)的微乳液中,细小的油相颗粒分散于水相中,水包油型微乳液可与水相共存。当油水两相比例适当时会形成双连续型(B.C)微乳液。 微乳液虽然和普通乳状液一样含有不相互溶的液体,但是性质明显不同于普通乳状液,在外观上,微乳液是透明的液体,而普通乳状液是不透明液体;在稳定性方面,微乳液很稳定,用离心机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而普通乳状液不够稳定,用离心机离心易于分层。 关于微乳液的形成机理,目前有3种理论,第一种是界面混合膜理论,该理论认为微乳液之所以能自发形成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油/水界面产生瞬时负界面张力,形成由表面活性剂、油和水组成的混合膜,体系自发扩张界面,形成微乳液。第二种是溶解理论,该理论认为微乳是油相和水相增溶于胶束或反胶束中,胶束逐渐变大而溶胀到一定颗粒范围内形成的。第三种理论是热力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微乳液形成的自由能是由表面活性剂降低了油水表面张力的程度所决定的。 目前微乳化技术在植物提取物主要应用于澄清化方面。我们都知道,对于大部分液态的植物提取物都存在外观浑浊、久放会出现后沉淀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方法冷冻过滤法,该方法的缺点是在冷冻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植物提取物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和风味成分析出,在过滤过程中除去从而影响提取物的品质。同时该方法得到的提取物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沉淀析出,但是久放后还是有后沉淀现象出现。而通过微乳化技术既能保留植物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和风味成分,又能保证产品的外观澄清透明,且久放也不会出现沉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