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卑和自负都只是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认知

 知识管理_时光 2018-05-08

最近听完贝加老师的自卑主题的心理课,里面谈到大量关于自卑的认知以及自卑的案例,听完颇有感触,很想分享一下课中的一些核心观点以及自己的感悟。整个课程的主线围绕什么是自卑——为什么产生自卑——如何克服自卑来展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2W1H原则的脉络(what——why——how)。

关于什么是自卑,其实没必要做太多的解释,我想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过自卑的感受,只要把自己再拉回到产生这种体验的场景中就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卑是什么,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过度蔓延进而影响到了自己的情绪使之呈现出负面消极的状态。而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极端就是自负这种状态,自负本质就是对失败的恐惧和否定,而采取的过度拔高自我的心理状态,从本源上来讲,它们是一体两面,是应对自我否定的两种极端反应,一个是对自我否定的全盘肯定,另一种是对自我否定的全盘否定。

而人为什么会自卑,其实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因为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去与他人对比,通过这些场景中与他人的对比,放大自己的不足,比如金钱,能力,两性交往。因为对自我认知的不足和对缺点或优点的放大,我们很容易就陷入了自卑或自负当中。从认知角度来讲,很多人并未意识到适度的自卑或是自负其实是有益的,它们分别作为过度乐观或妄自菲薄的一种平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种情绪都是有力量的,我们说自卑或是自负是某几种相似情绪在认知不平衡下的集结状态。很多人可能在感受到负面的情绪时,如恐惧,悲伤,失落,时,都没有意识到它们所带来的能量,即它们是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只有当意识到它们是自身情绪的一部分并接纳去体验它们时,你才能感受到它们的力量,进而能慢慢地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那么如何去克服自卑或自负呢,或者更准确地说如何将它们调节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呢?首先还是从认知上去完善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自卑和自负情绪,分析其背后的需求和症结,然后不断地通过认知的提升进行行为纠偏。既然要从认知上完善自己,那么我们要搞清楚自卑和自负的认知缺陷在哪里,然后针对这些症结去逐步完善。

1.自我为中心

自卑和自负的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过度以自我为中心,我们看到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的人,它一直在关注自己所关注的内容,他们将自己看到的不足或者优点刻意放大,通过放大缺点来否定自己或是放大优点来否定他人,可是对于他人来说,你的缺点和优点真的有这么重要吗?你的放大意味着你认为自己所关注的很重要,何不放下自我的执念,却真切地感受别人对你的态度,或许没有那么好,但也绝不会那么差,就好像你看待别人时,一定也不会是充满恶意,这样的状态一定是相互的。

2.认清事实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投射”,这个投射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你自己所想的其实是你自己心中的投射,简单来说就是你认为别人如何看待你其实是你自己内心所想象出来的,它是基于内心的一种投射,如果缺乏对事实的关注,这种投射很可能就会偏离事实,进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误解。比如你请同事帮忙,同事因为忙而回应平淡,你可能会认为同事对你有意见,看不起你。其实,如果仔细观察事实,同事如果真的在忙,那这种想法就完全在歪曲事实,我们只应该根据现有事实去做出推测,而不能凭借现实之外的想象来加工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毕竟你现在并不是在写一本科幻小说,你是在与他人相处,相处的过程就应当基于现实状况来判断和决策。

3.分析自己背后的需求

任何情绪的背后一定有它的需求,这种情绪是在提醒你自己有这样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自卑和自负中包含着的各种各样的情绪都是每个人自身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体现。比如,你觉得自己不行,会害怕自己表现不好,害怕被别人笑话,其实这背后的需求是自己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肯定,只是因为以往的失败情形自己对自己的表现不足产生了恐惧,而将这种需求进一步压抑,当你坦然接受了自己可以失败这样的结果,你就是自然真实地表现自我,这样的状态即使表现不完美别人也能看到你的努力和真诚,这些都会是别人肯定你的方向。

4.行为纠偏

从认知提升到完成行为纠偏是一个反反复复且充满阻抗的过程,应对不同生活场景中的自卑和自负情绪,都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抛开自我为中心,认清事实,并分析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思,心态和行为才能慢慢地完善。这注定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你在不断地跟自己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抗争,但我相信自我完善是一个值得终生为之付出努力的追求。

坚持写作100天 43/100记录自己每天的思考,认认真真地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