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人修补故宫地砖,结果发现一个秘密,赞叹古人智慧

 昵称53597380 2018-05-08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24个皇帝的皇宫。明朝皇帝朱棣决定迁都北京,开始营造紫禁城,至明永乐十八年落成。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紫微垣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故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它矗立几百年来,因为无比威严和神秘带给现代人无比震撼,直到它被辟为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后,其真实面貌才逐渐向世人公开。

专家们发现一个不易察觉的情况,在270多米长的城墙上,没有一个泄水口,而天坛、正阳门、钟鼓楼等古建筑都留有不同式样的泄水口。这还不算,地面上也没有一条排水明沟。这些独特的设计说明:古代匠人在营造时,就有意要将全部雨水截留在内。

那么,他们是怎样实现这个设想的呢?

故宫的排水工程,距今均已近600年了,而在北京城内,至今仍有100多公里的明朝下水道在“服役”。比如说团城,地势高,里边种植古树,水眼分布在古树周围,并且每个水眼的下部都有一个竖井,竖井与竖井之间有涵洞相连。多余的雨水到了涵洞后储存,形成地下“暗河”。紫禁城的排水有明暗两套系统。明排水是通过铺地做出泛水,通过各种排水口、吐水嘴排到周边河中,暗排是通过地下排水道将水排到河里,而这条河就是内外金水河。

虽然没有泄水口和排水明沟,但无论天下多么大的雨,在这个城池上,只是雨过地皮湿,很快渗透得一干二净。砖的形状是上大下小的倒梯形,砖跟砖之间的缝隙没有灰浆,它们之间纵横都有一些通道。即使缝隙被尘土积满后,这种缝隙排水性能仍很强。再看砖下面衬砌的材料,拿根水管子一放水,这水就哗啦哗啦从衬砌材料漏下去了。除了青砖本身吸水性较强,砖与砖之间形成的缝隙大,还可以有效地将雨水引入地下。

由此可见,古代工匠们的科学思维是多么的缜密细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