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开岭散文:古典之殇

 一路行来 2018-05-08

古典之殇

1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然而,多少古人有过的,今天的视野中却杳无了。

比如古诗词中的盛大雪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吾等之辈,虽未历沧海桑田,但一夜忽至的“千树万树梨花开”,还是亲历过的。满嘴冰激凌的现代孩子,谁堆过雪人?谁滚过雪球?令之捧着课本吟诵“燕山雪花大如席”,会不会牙疼呢?

没有雪的冬天,还配得上叫“冬”吗?

流逝者又何止雪?在新辈人眼里,不知所云的“古典”比比皆是

立于黄河枯床上,除了唇干舌燥,除了满目的干涸与皴裂,你纵有天才想象,又如何模拟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谁还能托起李太白心中的汪洋与豪迈?除了疑心古人夸饰矫伪、信口开河,还会作何想呢?

今天的少年真够不幸的。父辈把祖先的文学遗产交其手上,却没法把诞生那些佳句的空间和现场一并予之,当孩子动情地吟哦时,还能找到多少相配的物境和诗意?如果说,今日中年人,还能使出吃奶的劲去想象一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毕竟其孩提时,大自然尚存一点原汁,他还有残剩的经验可依),那其儿女们,连这点怀旧的资本都没了,连遐想的云梯都搭不起,连残羮都讨不上了。

或许不久后,这般猜测古文课的尴尬亦不为过

一边是秃山童岭、雀兽绝迹,一边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书声朗朗;一边是泉涸池干、枯禾赤野,一边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遍遍抄写;一边是霾尘浊日、黄沙漫天,一边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诗情画意这是何等遥远之追想、何等费力之翘望啊。明明“现场”荡然无存,现实空间中全无对应物,却要少年人硬硬地抒情和陶醉,这岂非无中生有、画饼充饥?这不荒唐、不悲怆么?

古典场景的缺席,不仅意味着风物之夭折,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逝。不久,对原版大自然丧失想象力的孩子,将对古籍中那些伟大的美学华章和人文体验彻底不明就里,如坠雾中。

2

温习一下这随手撷来的句子吧:“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那样的户外,那样的四季若荷尔德林之“诗意栖息”成立的话,至少这天地洁净乃必需罢。可它们今天在哪儿呢?那“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的天光明澈、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皎夜寂静今安在?

从审美资源上讲,古代要比当今富饶得多、朴素而优雅得多。地球自35亿年前诞现生命以来,约有5亿种生物栖居过,今多已绝迹。在地质时代,物种的自然消亡极缓鸟类平均300年一种,兽类平均8000年一种。如今呢?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推测说:上世纪末,每分钟至少一种植物灭绝,每天至少一种动物灭绝。这是高于自然速率上千倍的“工业速度”,屠杀速度!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生态活页从视野中被硬硬撕掉?多少诗词风光如《广陵散》般成了遥远的绝唱?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河水清且涟漪” 每每抚摸这些《诗经》句子,除了对美的隐隐动容,内心总有一股冰凉的颤栗和疼痛。因为这份荡人心魄的上古风情,已无法再走出纸张永远!人类生活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人与自然最相爱的蜜月时光,已挥兹远去。或者说,她已遇难。

由于丧失“现场”,人类正在丧失经典,丧失重温和体验她的能力。我们只能像眺望“月桂娥影”一样待之,却不再真的拥有。

阅读竟成了挽歌,竟成了永诀和追悼,难道不该放声痛哭吗?

3

语文课本中的诸多游记,无论赏三峡、登黄山,还是临赤壁、游褒禅及徐霞客的足迹除了传递水墨画般的自然意绪,更有着“遗址”的凭吊含义,更有“黄鹤杳去”的祭奠意味。我们在对之阐释时,难

道只会停留在汉语字解上?(比如“蒹葭”“雎鸠”,除了“某植物”“某水鸟”,再也领略不出别的了?)除了挖掘莫须有的政治伦理,就不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油生敬畏和感激?除了匆匆草草的娱情悦性,就涤荡不出“挥别”的忧愤来?

我想建议老师:为何不问问孩子,那些美丽的“雎鸠”“鹿鸣”哪儿去了?何以再不见它们的身影?甚至促之去想:假若诗人来到当代,他又会有何遇?作何感?发何吟?难道,这不会在孩子心里掀起一场精神风暴吗?

或许有人忍不住了:社会总得变迁吧?古老元素难免在光阴中遗失啊。

是,失乃必然,但失的速度和规模是否太惊人?变之方向、节奏和进程是否合情合理?

远的毋论,且说朱自清《荷塘月色》吧。今天的清华学子,谁重温过1927年的那场夜游呢?即使荷塘犹存,不乏“田田的叶子”,但“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呢?如今京城,连一处泥土都难觅了,地面早已被水泥、沥青砌死,一丝气孔不留,无穴可居,无枝可栖,何来蝉声?还有,若想月色“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若想“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那养耳的寂静、养眼的清疏,在市声鼎沸的不夜城里,何以寻得?

4

每一词语本身,无不包藏着生态、民俗、历史、美学和社会学信息。那“蒹葭”“涟漪”“鹿鸣”“雎鸠”“猿啼” 不仅代表草木或动物,更指向一种生存文化和栖息美学,也是一部人间记忆。它让今人在阅读自然圣经的同时,更对眼下境遇和空间有一种检验、校对和反思。韩少功有本社会符号学意义的小说《马桥词典》,试图通过对方言俚语的搜集与解读,为一个地域的文化流逝建一座纪念碑。某种意义上,古典文学也为后人矗起了一座纪念碑,是丰碑,更是殇碑。一座冰冷的刻有灭绝名单的青苔之碑、沧桑之碑。

1912年4月一天,在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75岁的作家约翰·巴勒斯向孩子们说:“每逢参观博物馆,我即有一种参加葬礼的感 觉一只被打死的鸟,已不再是一只鸟了 当自然被移动了两次之后,便毫无价值。只有你伸手触及的自然才是真正的自然。”

我不知道我们的孩子能不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能不能遇到巴勒斯这样的讲解员。

我不知道老师们在领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之时,有没有升起一股隐痛?并把它悄悄传递给台下的孩子?如果有,如果能把这粒“痛”埋进孩子心里,我要替教育感到庆幸,要为这位老师鼓掌感谢他为孩子接种了一支珍贵的“精神疫苗”!在未来,这粒小小的“痛”会生出郁郁葱葱的良知

谁拥有孩子,谁就拥有未来。

我相信,携带这支疫苗的孩子,多少年后,当面对一片将被伐倒的森林、一条将被铲平的古街时,至少会有一丝心痛和迟疑吧?这就有救了,最终阻止粗鲁和野蛮的,或许正是那迟疑。而它的源头,或许正是当年的某一堂课。

5

其实,何止语文,地理、音乐、美术、生物、历史、哲学哪个不包含丰饶的自然信息和生命审美?哪个不蕴藏着比词条、年代、人名、因果、正反更辽阔的人文资源和精神风光?关键看有无感受到它们,能否深情地领略并分享它们。

若连最初级的课堂都无法帮孩子立起“敬仰自然”“尊重生灵”“万物和平”的精神路标,当他们进入成人序列后,那些坚硬的环保口号又有何用呢?影响一个人终生价值观的,一定是童年的记忆和知觉那些最早感动过其心灵的生命细节!

遗憾的是,我们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了逻辑说教和结论灌输上,而在最重要的“审美”和“信仰”方面做得远远不够。我们的教育太实用,太缺乏审美习惯和信仰热量了所以,当被“广州餐桌日均 吃猫一万只”的新闻惊得目瞪口呆时,我突然想:这些食客也曾是孩子,也曾是学生,可谁告诉过他人不是什么都可以吃呢?

看过两则报道,皆和树有关

一个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被称为“月亮”的红杉树,从1997年12月10日起,在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它。

在瑞典的语文课本和旅游手册中,皆可见这样一件事:1971年,斯德哥尔摩,当市政铲车朝古树参天的“国王花园”逼近时,一群年轻人站了出来,他们高喊“拯救斯德哥尔摩”的口号,用身体当盾牌,挡在那些美丽的大树前终于,政府作出让步,地铁站绕道而行。多么幸运的树!而它们,也给新一代瑞典人撑起了盛大的精神阴凉。几十年来,那些护树的青年,一直被瑞典民众视为英雄。

读这些故事,我深深被打动。多么童话的心灵啊,其力量源于健康的生命知觉,源于天然的性灵和秉质,他们保卫的不仅仅是树,更是生活和生活的美学理想。我相信,这些勇敢的举动,一定与其童年启蒙有关,与早年关于树的种种童话和生命情结有关正是那些印象刺激并召唤着他们,使之奋然不顾地去行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的教育何以“树”不出这样的青年呢?

像树一样,郁郁葱葱、根深叶茂的人。

 

《古典之殇》内容解读
这是一篇对古典的流失充满了忧患意识的散文。作者引用大量的诗词,描绘了一幅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场景,但现实场景和古典场景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古典场景的流失,更意味着众多美学价值的流失,使人们难以真正的走进古典的灵魂,本文表达了作者因古典
场景的流失,古典美学信息的流失,古典美学元素的流失感到悲痛,并为现在的孩子不能走进《诗经》等古典文学的灵魂而哀悼。
文章的开头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说明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对于无尽的宇宙中的有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不存在了,古人所曾经历目睹过的,今人已经看不到了,从而引出下文中已流失的一些古典场景的描写。
下文中用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了在“今天的生存视野中杳无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再没有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的盛况,第二个是没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于是作者觉得今天的孩子在领会古典诗词时,因为古典场景的流失,领悟是苍白的。再设想到不久之后的语文课堂上的“尴尬”的情形。作者采用一组排比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将现实中的场景和古典中的场景对比,说明了现实场景和古典场景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却要孩子们体会那早已“荡然无存的”的场景,这样的体验是矫揉做作的,是苍白的,是荒唐的,是悲怆的,是不切合实际的,至此,流淌在作者心中的那份伤感就跃然纸上了。
古典场景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人们美学信息与精神资源的流失,作者对此产生了深切的悲痛之情。文中连续用“多少”这样的几个排比句式,罗列各种流失的古典场景,使悲痛感更具震撼力。“被硬硬撕掉”“生生撤消”突现出古典场景被毁灭的的情景,传达出悲痛之情。“追远的绝版”“沾有他们最后的体温”说明古典场景不复存在了。古典的文学辞章变成了悲歌,让人仿佛听到了动植物凄厉的哭泣。本文地址:http://www./teacher/jiaoan/yuwenjiaoan/chuer/43707.html
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以《诗经》中的诗句为例,说明古典场景的流失,人们阅读《诗经》时,难以体验古典诗词的摄人的魅力,难以在古典诗词中引发人们的共鸣,难以真正的理解《诗经》的内涵,难以走进古典的灵魂,与古典作了永别。古典场景的流失不仅是人们审美视野的缺失,更是人们精神盛宴的缺失!面对这样的一种现状,作者一种深深的哀悼之情就传染给了读者。
价值探讨:
这篇散文通过古今自然场景的对比,说明古典场景的流失给人们带来的后果是令人深思的。人类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它给人类造成的危害也是不可低估的。从文学的角度来说,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现在的孩子在理解古典诗词时不能很好的了解古典诗词中优美的场景,也难以领会诗词的真正内涵,孩子们难以真正的走进古典的灵魂。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中有多少人去读、去理解、去思考古典诗词?而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通古贯今的文化长河,中学生是传承古典文化还是置之不理,这不得不让人引起重视。因此这篇散文在引起人们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让人们多吸收古典诗词中的精髓,走进古典诗词,走进古典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