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木轮大车
2018-05-09 | 阅:  转:  |  分享 
  
木轮大车

是旧时东北城乡最普遍的交通运输工具。按照通常习惯,木轮大车可分为牛拉大车和马拉大车。牛拉大车多为十字型大木辐条车轮。车轮与粗木轴连在一起,轴轮一体转动,制作工艺简易,车体重,行驶慢,多为一牛拉着,主要搞农事运输。马拉大车是花轱辘车,木轮木轴,制作工艺复朵,车体轻,载重大,跑得快,除干农活外还跑城乡运输。上世纪前半叶,通化地区陆路运输主要是木轮大车。提起木轮大车,如今50岁以上的人们可能见过木轮大车的整体形状,留有印象。年轻人看到这种车的就很少了,偶尔,在博物馆里、古装电视剧中可能目睹过这一古老的交通运输工具。



木轮大车也叫铁瓦车(车轱辘上安装的铁瓦)。木轮大车看似粗重简单,其实很难了解它的结构和其中的一些制作上的技巧奥妙。木轮大车制造技术要求很严格。大车必须由专业制造大车的木匠铺造。木匠还需要铁匠配合。铁匠制作一些铁的部件,如车轮瓦、铁键、铆钉、铁环等。大车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车身,两个车轮。车轮是制造大车的关键部分,技术要求高,做工精细、复杂。车轮圆直径为四尺,十八根辐条,一个圆毂。车毂在整个车上来说是最关键的部件。它用料特别严格,非上等榆木不可,最后做成直径一尺,长一尺二寸、两头小中间大的车毂。车毂两头再加上两道约一寸宽的铁圈将车毂紧紧箍住。在车毂中间部位凿出直径三点二寸的一个圆洞,两头镶上用生铁铸成的内径三寸、圈厚二寸的两个圆环,这是和车轴键条接触磨擦的关键部位,叫框眼,中间穿入木轴,木轴同框眼铁圈接触部位镶上四块铸铁键。在车轴两头还有两个辖眼,穿两个销子的,防止车轮脱轴。在车毂外圆中间部位经严格计算分格凿出十八个方眼,这叫格眼(每个眼深三寸、长二点五寸、宽一寸),用来安装十八根辐条。但绝不能将分隔凿破,否则无法安装辐条。车轮有九块用榆木制成的弧形木辋(每块辋长一尺三寸,外径厚一寸五,内径厚二寸),每块辋安装两根辐条,用它来连结辐条组成车轮。九块辋配有用熟铁打制成的三块瓦(每块瓦长三尺五寸,宽二寸、厚半寸),每块瓦有八个小方孔,用三寸长帽钉钉进车辋外园上,将整个车轮箍起来。每块车辋外面钉三行十五个蘑菇钉,靠底脚边笫一行钉七个蘑菇钉,第二、三行各钉四个蘑菇钉。所有钉都穿透辋板并用小圆垫片铆起来,防止钉子脱落。车轮和轴制好了,剩下的就是制作车身(也叫车架子)。做车身的用料:两根一丈多长的前细后粗的硬木车辕子,四根约五尺长、二乘三寸的方木作车铺板下的横木,六根一尺五寸长、二寸见方的车厢板立柱,两块一寸厚、八寸宽、四尺长车厢板。木匠经过卯眼、榫头安装等工序将这些材料拼揍起来,车身也就作成了。将车身安装在两轮的车轴上,一台木轮大车就算完整地制作成功。那时,木轮大车制作,其结构、尺寸都是约定俗成的。这就是“车同辙,文同书”的轨书之道。





旧社会,能拴起大马车的,都是小康以上的人家。因为牲口和工料所需的钱,几乎和盖三间房子不相上下。大车的主要用途,除了春天往往地里送粪和秋天往家里拉粮食、秸杆外,还外出拉脚跑运输挣钱。过去运货汽车很少,主要运输工具就靠马车。赶马车的驭手,俗称“车老板子”、“车把式”、或“车伙子”,在农村是被人们认为有“能耐”和见多识广的人物。因为一挂车少则一匹马、多则连驾辕带拉套,三四头牲口,从套车到装车,赶车出门进院、拐弯抹角、上岭下坡、涉水起窝等都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加之他们经常走南闯北,比长年坐守家园的了解的信息和经历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很受人信任。车老板从跟车学起,到能够独立掌鞭,起码要学上一两年,锻炼成能应付各种道路、气候情况的成手,还要一段时间,绝非一日之功。他们有的是赶自家的车,但也有不少是受雇于养车之家,挣钱不多还要长年在外起早贪黑,顶风冒雪,也是一个很辛苦的行当。





人们常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这句话来比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这可能是指的火车的轮子。其实,牛拉的那种木轮大车轮子,也可以视为时代发展的标帜。木轮大车比起昔日的人背、马驮来说,它不知先进多少倍。由木轮大车到胶轮大车,是由车毂中间圆洞伸入铁轴使车轮转动的原理产生了轴承。轴承的出现,改进了运输工具,从胶轮大车到拖拉机、汽车,又是个进步。木轮大车对人类的贡献,功不可没。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木轮大车由胶轮大车和机动车所代替。木轮大车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虽然今日城乡公路上跑着各种各样的汽车,古老的木轮大车在我们的视野里彻底消失了,但那欢腾奔跑在大路上的木轱辘马车,在人们脑海中却留下了深深的时代印记,引发着我们对那沧桑年代里饱经忧患的陈年往事的思索。













?木轮车有几个机动车都不能比拟的特点:

越野性能极佳。它可谓是越野性能极强的畜力拉动的车辆,平路、山路、草原、川地、丘陵、小沟、河流,只要宽度能放下车轮,它都可以指哪去哪,任意东西。

爬坡能力最强。运输500公斤到600公斤的货物,可爬30度到45度的陡坡,如果驾驶者技术娴熟,甚至还能爬50度到60度的山坡。

适应路面颇广。不论平整的水泥路、柏油路,还是崎岖的土路、石头路,它都可以走。在冰雪路、石滩路、泥泞路上,更显出优越性。由于车轮高大,小一点的石头一碾而过,骑着大一点的石头走也碰不到车底板。20厘米到30厘米深的泥泞路,可轻易通过,且不打滑。

稳定性能超于想象。木轮车在多种复杂路面上都能如履平地,这是因为制作工匠早已在车轮制造上摸索出独到的法门;他们在制作车轮时,将车轮圈装辐条的孔打端,车轱辘装辐条的孔却打偏,辐条装上去,连接轮圈和轱辘的辐条不在一条直线上,使车轮一面中间向外凸出,一面中间向里凹进,形成锅形,整车安装时,凸形向内,凹面向外。这样,木轮车在平路行走时,我们从后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八”字形,在一侧车轮上到垄坎时,另一侧车轮与地面正好形成直角,使其不至于倾倒,保证了它的安全性和卓越的越野性能。

但记者觉得有一点也很重要,木轮车独特的审美价值,木轮牛车包含着人们对田园牧歌生活的眷念和历代先民智慧的礼赞。



献花(0)
+1
(本文系山人r8ch18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