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石臼
2018-05-09 | 阅:  转:  |  分享 
  
石臼



石臼是人类以各种石材制造的,用以砸、捣,研磨药材食品等的生产工具。在电气化生产以前,人类的谷物粮食主要是以这种生产工具加工成食品。可以说,石臼是古代人类生活的必需品,石臼和水井是人类定居点的标志。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以后,石臼逐渐被淘汰,只在一些没有电气化设备的边远地区仍旧被使用。在中国的许多乡村,被淘汰使用的石臼仍旧被完好保存着,成为许多人怀旧的对象。

石臼,有大有小,如捣蒜、研药用的就是小石臼,而用来舂粮食的则是大石臼,这里介绍的是大石臼,它像石磨一样,是传统的生活工具,上世纪80年代后逐渐被淘汰,目前它们常留守在村头沟边,成为人们怀旧的对象。

碓窝:在碾米机还没有问世之前,砻子、石碓、石臼等是加工大米的主要工具。

在乡下人们加工大米——先用砻子(形状有点像石磨,又比石磨大得多,磨扇以竹木材料制成)将收获的稻谷脱壳,然后簸去稻壳就是糙米了。糙米还需再加工,也就是用石碓石臼舂掉糙米的外皮,才是可以食用的熟米。



砻音同“龙”,过去,将稻谷变成雪白的大米就是这工具加工而成的。砻子高3尺,直径1.5尺,重200余斤。砻子形状像石磨,由上臼和下臼、竹盘、推柄、支架等组成,最上层是一个广口的竹盆,用来盛稻谷。



清朝人力砻子

“天光起床,砻谷舂米”,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每天早起要做的一件大事。那时农村没有电,碾米全靠砻子和石碓。随着社会的进步,碾米机逐渐取代了砻子和石碓。

记者看到,砻子形似石磨。侯中华说,制作砻子非常讲究,需用黄土、香樟木、青杠木等材料,先将香樟木制作成砻子圈,分为上下两臼,中间留一个眼,可以让稻谷出入,砻圈中放入用青杠木制作的木钉(木齿),再用黄土反复捶打夯实。最上面是一个广口木盆,加上推柄、支架等部件,6天工夫就可以制成。普通砻子高3尺,直径1.5尺,重60公斤左右。把晒干的稻谷放入广口木盆,推动砻子,除去稻谷外壳,使之变成糙米。糙米经米筛初筛,再送到石碓舂,舂好后再筛一次,然后用风车扇好后,才有白米下锅。

推砻子不仅是个力气活,还是个技术活,推反了砻齿会伤到人。如今,使用打米机加工大米虽然方便多了,但村民觉得,还是用砻子砻出来的米更加可口。





石臼,本地农村俗称为“碓嘴”,一个半米多高、直径半米左右圆柱体石柱,上面凿出一个光滑的凹坑,俗称“碓窝窑子”,用来放置待舂的谷物。一个半球型的石锤,平面上凿孔安把,俗称“碓嘴头”,双手持碓嘴头的把子,上下用力运动,便可将谷物的外壳捣掉,或将谷物砸成碎末。

用石臼舂粮食,主要是将稻谷脱壳变成大米,久而久之,舂米成了石臼功能的代名词。舂米过程是一个简单重复、费时费力的机械运动,所以,舂米常常是男人们的活,而男人们也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项辛苦活,只见男人们甩开强健的臂膀,伴着“嗨哟嗨哟”的号子,将那一窝窑一窝窑的稻谷皮壳捣碎,女人们用簸箕簸去皮壳,簸出雪白的大米,再把它们蒸成香喷喷的大米饭,引诱着孩子们的口水。



孩子们也会趁着大人们舂米休息之机,试着提起那重重的碓嘴头,可无论如何都是徒劳,便会对大人们陡增一分羡慕与崇拜。那时候,能吃上香喷喷的大米饭不是简单的事,那要等到过年过节或家里来客才行,所以,对于缺吃少穿的童年,舂米的声音常常萦绕梦乡。







































献花(0)
+1
(本文系山人r8ch18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