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老狼前几天抽空整理了一下干燥箱,把几个不常用的微距镜头翻出来,又是吹又是擦,是该带上三脚架、喷水壶出去晒晒太阳了。“无论你喜欢不喜欢微距,最终都会走上微距摄影之路”,这句话不记得是谁说的,但真的非常有道理,因为微距镜头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每个角落在你面前都会变得不一样。同时用微距镜头能把光学厂商的底裤看穿。 佳能篇 说到佳能旗下的微距镜头,相信90%以上的玩家首先会想到百微。第一代100mm/F2.8 Macro是1991年4月量产的,在当时也算是轰动,2000年3月第二代发布,最大的看点是用USM超声波马达替代微型马达来驱动,微型马达是把电磁力转化成旋转力,而超声波马达是基于超声波震动的能量,利用传导波来驱动,所以才具有轻、快、准的特点,而且使用超声波马达的镜头多半采用内对焦或后对焦结构,在对焦时镜头的后镜片不会伸出来,防尘效果更好。 很多人还忽视了一点,就是佳能在二代百微中首次引入了三组透镜双向浮动内调焦技术,镜头的光学系统由12片8组透镜构成,第4至12片透镜构成4组调焦单元的调焦镜组,当镜头自无限远向微距端调焦时,镜头前3个镜片组和后端第8镜片组不动,第1和第2、3内调焦单元,以各自轨道和凸轮制动机构分别向光圈处双向移动。 这种三组透镜单元浮动内调焦方式,能随调焦进程同步改变着4个调焦镜组单元的间距,使镜组始终浮动于最佳光学位置,起到减少从无限远向微距调焦进程中像差波动,并对近摄至微距端产生的像差同步补偿校正的双重作用。2009年9月,第三代百微随EOS 7D一起问世,由于头顶红圈的光环,成为高大上的L头,所以关注度爆棚,不少N粉甚至转投C家去品味这一抹香茗,凭啥?不做搬运工,老狼谈谈自己的感受,首先是双重IS光学防抖系统,1:1倍率下的确能够实现两级的快门补偿,对细微抖动都有良好反应,手持拍摄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其次,使用了圆形9片光圈设计,佳能老镜头中很少有,焦外成像更柔美。至于细节,新百微后镜组的镀膜进行了升级,一般人没发现,对焦行程拨杆从两档变三档,缩短自动对焦时间,拍昆虫的时候很有用(当然严谨的微距摄影是需要手动对焦的)。 既然是L头,要求就不一样了,有两点老狼不吐不快,一是镜身,虽然看起来威武,但手感依然“很塑料”,二是遮光罩太长,取镜头盖不方便,标价1200元的原装脚架环绝对是抢钱。实话实说,新百微并非完美之作,色彩较浓郁,锐度出色,边缘画质提高,但也只是在F4-11之间,暗角还是存在,并不适合摄影新手,以及专镜专用的影友,但要想一步到位,还是咬咬牙吧,双重防抖和防尘防滴在户外非常重要,平时还能客串拍拍人像或是当长焦头用。 在佳能的微距镜头产品线上,还有入门级的60mm/F2.8 USM,专门为APS-C画幅用户开发,等效焦距96mm,能够兼顾很多题材,例如微距、人像、纪实。180mm/F3.5L USM也是一员猛将,早在1996年4月发布,是EF卡口第一枚长焦微距镜头,适合远距离近摄,人称“虫虫狙击手”,由于偏小众,所以升级无期。
尼康篇 相比佳能,尼康在微单镜头上产品线拉得更长,在售就有六款,其中名气最响的莫过于105mm/F2.8G VR,也就是大家常提到的105VR,和佳能新百微就是对冤家。其第一代产品是1990年6月推出的,比佳能百微还要早一年。 三年后,也就是1993年10月它就被105mm/2.8D Micro所替代,光学结构完全相同,唯一区别就是D化,可以将拍摄距离信息传递给机身处理器,用于3D测光、闪光时的曝光量参考。它在市场活跃了13年,算是寿命较长的,在单反机身性能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尼康2006年推出了第三代AF-S VR 105/2.8G Micro,对镜头的结构以及整体操作经过重新的权衡,以适应数码机身,说白了就是和以前老镜头没啥关系了。 为了提升逼格,尼康把当时所有能够用得上的新技术都塞了进去,比如SWM超声波马达、VR II防抖系统、水晶纳米涂层、ED超低色散镜片等,并且采用了G型无光圈环设计,是世界上第一枚防抖微距镜,当年获得TIPA最佳专业镜头大奖,风骚了一回。 老狼记得当年有人就抱怨105微距太重了,谁想到第三代更重,这算是它的缺点吧,装在D7100这样的机身上明显头重脚轻,虽然不是皱纹漆面加工的镜头,但说到光学素质达到专业水准应该没什么人反对,F2.8光圈全开可用,出片极其锐利,色彩还原度较高,非常讨人喜欢,VR防抖的效果和佳能新百微一样,两档的水平,莲花遮光罩很特别。对微距有兴趣的影友,老狼真心推荐105VR,不会后悔的选择,就算用来拍姑娘,配合VR防抖,效果也是杠杠的,而且价格已经从上市之初6xxx元降到了5300元,性价比较佳能新百微要高得多。如果你是想从二代升级到三代,这3000元花得就不值了。 目前市场,比105VR低一个级别的还有AF-S 60mm/F2.8G,是2008年3月发布的,它的前身AF 60mm/F2.8DMicro是1993年10月上市的,这次升级也是为了适应数码机身,取消了光圈环,加入了ED镜片减少色差,目前都在售,价差700元,入手的话显然优先考虑G头,购买者多为D3xxx和D5xxx的用户,当然了,还可以考虑40mm/F2.8G,很适合作为挂机头。稍微要提一下的还有200mm/F4D,1993年10月推出的经典之作,画质虽好,但问题多多,例如对焦速度太慢、对焦环容易裂等,无特殊需求,不建议考虑。
腾龙篇 每每说到腾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微距镜头,无论是60mm,还是90mm,甚至是180mm,都算一代名镜,其中销量最好的莫过于90mm,老狼手边就有一枚,虽说是老款(272E),拉风箱现象严重,但看在价格低廉(二手2000元不到),画质不错的份子上,忍了。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9年,先后经历了从手动对焦到自动对焦、从1:2到1:1放大倍率、从银盐胶片到数字感光元件的时代变革,在这里就不翻老黄历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登录腾龙官网搜索一篇名为《90mm微距的传奇》的文章。今天老狼要说的是最新两代SP90,不少影友在买谁这个问题上纠结的死去活来。 和老款相比,新款在外观和结构上有明显区别,口径更大,对焦环更宽,支持全时手动对于微距镜头尤为有意义,镜头长度全程无变化,镜筒无旋转,极大的提高了密封性,还增加了VC防抖,引入超声波马达,对镀膜做了革命性的改进。作为一个同时用过这两款镜头的用户,老狼绝对有发言权,对焦快速准确,成像锐利依旧,防抖效果明显,新款SP90在把握拍摄机会的能力上甩老款几条街,就凭这一点,这钱多花值了,况且价格在几番调整后越来越有竞争力,连原厂都要抖一抖。
除了这几家,其实适马、图丽也有推出微距镜头,只是在技术上并没有太多先进的地方,每次例行公事一般的升级很难引起用户的共鸣,销量也是寥寥无几,不说也罢。最后老狼想多啰嗦一句,微距无弱旅,用好必须花点心思,如果兼顾人像拍摄,最好上有防抖的最新款,不后悔,不折腾,方定心。 每天为你分享新的拍摄技巧, 让你每天都有不一样的收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