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周边有哪些山洞?--于建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5-09

 北京周边有哪些山洞?

 

  备战备荒年代留下的山洞粮仓,只是北京周边山洞的一小部分。北京周边到底有多少山洞,尚无具体统计,但可以确认的是,其中不少已经开发成旅游景点,成为人们游览的胜地。而热爱户外运动的人现在流行去山洞里探一把险,他们所探险的不少山洞都是未开发的。

  房山山洞比较多

  绿野户外网的领队崔庆武走过不少秀美的山洞,说起北京的山洞,他娓娓道来。

  “房山石花洞是中国四大名洞之一,可以说是北京最好看的一个山洞了。”石花洞中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悬挂在洞顶,洞壁两侧是千奇百怪的石笋。石花洞洞体为多层多支的层楼式结构,分为上下七层,一至六层为溶洞景观,七层为地下暗河。洞穴沉积物分布密集、类型齐全、数量繁多,有滴水、流水、渗透水、停滞水和飞溅水五种沉积类型,四十多种沉积形态。大量月奶石更是国内首次发现。所谓月奶石就是“瑶池石莲”,它是由池水沉积形成,呈现乳白色,像盛开的莲花,外表很坚硬,里面却是柔软的粉末状。专家测定它距今约3.4万年了,且在中国的洞穴中罕见。

  让崔庆武印象深刻的还有上方山的云水洞。其位于房山南部,距北京城区70公里。洞内石钟乳、石笋令人目不暇接,“云水洞深六百多米,形成六个大厅,厅内的攀天大柱最引人注目,这是一个高三十七米的石笋,比桂林的七星岩中最高的石笋还高出十米,不仅是我国石笋中的魁首,在世界上也屈指可数。

  同样位于房山区的银狐洞,则是华北地区为数不多,对外开放的水旱洞为一体的自然风景溶洞。其特色景观是洞顶倒挂着长近2米、形似猫头狐狸身的雪白方解石晶体,被称“中华国宝”——银狐。洞内1500米的地下暗河,可戏水泛舟,河水清澈见底。洞里到处可见国内外洞穴中罕见的石菊花、晶花、石珍珠、石葡萄等景观,另有数十处地下奇景。“探洞最佳季节每年4月至5月或9到10月。”崔庆武提醒说。

  说完北京的西边,来到北京的东边,这里也有不少著名的山洞。位于平谷的京东大溶洞就是其中一个,其发育于中元古界长城系高于庄组白云岩地层,距今大约15亿年,由此号称“天下第一古洞”。洞内全长2500余米,其中有100米水路,共分为八景区:蓬莱仙境、江南春雨、水帘洞等;包括数十处景观:圣火神灯、西风卷帘、鲲鹏傲雪等。崔庆武说,这个山洞也是初级探洞洞友常去的一个。

  洞友多探野山洞

  蓝天救援队的吴继海也探过不少北京的山洞,不过他说,开发成景区的山洞多少都会失去了探险的意味,他前去探寻的都是野洞。

  多年探山洞的经历让吴继海对北京的山洞有一定的了解,他说,北京山区的自然洞穴并不是很多,而且由于属于北方,山洞里面水并不是很多,且大部分为横向的洞,不需要技术即可一探究竟,“所以我主要去的是需要使用技术装备竖井类的洞穴。”

  吴继海记得他探寻的第一个山洞是铁钱洞,这个山洞位于昌平西峪村北,从村里走出去25分钟左右就到了。山洞在一片梯田的上方,周围都是橡树林,洞口附近还有一个八臂庙遗址,但除了后立的石碑外其他的都了无踪迹,探洞的时候,吴继海和队友还试图下洞找些和庙相关的老物件,但除了屈指可数的瓦片外,一无所获。

  根据吴继海的探寻,铁钱洞大致有5级,总深度百米有余,其中第二级为40米直壁,第三级以后比较狭窄,洞底潮湿泥泞,“听老乡说还有洞道,但我们去探寻的时候发现洞道早已被石头、流泥封死。”

  泥猴洞是吴继海探寻过的最有趣的一个山洞,位于房山西太平。“这是个横洞,腿脚麻利的话,基本不用装备。该洞是我遇到的北方野洞里面唯一有水潭的洞。”这洞十分狭窄,吴继海形容,有一种“钻床底下”的感觉,但绝对要窒息的多。

  吴继海探寻过的野山洞还有山天洞、十字道洞、崖柏洞和东港天坑。这些野山洞给了探洞人无限的乐趣。吴继海还特意提醒:“探洞活动是危险的户外活动,不建议没有经过培训的一般户外爱好者参与。”

洞里乾坤

  在北京,偏僻荒凉的地方,有一些备战备荒年代留下的山洞,这里至今依然为我们储存着珍贵的粮食;在北京,山势险峻的地方,还有一些自然天成的山洞,吸引着一批崇尚探险的人们去一探究竟。

细探京西山洞粮仓

  清晨6时,山里的雾气还没有消散。

  65岁的杜存明已经醒来,他听到狗叫声,就起身来到库房前看看。没发现什么可疑的人,只看到一只松鼠在松树上蹿来蹿去。

  杜存明看守的库房是京粮集团西北郊粮库的一处粮仓,也是目前北京不多的山洞粮仓,位于门头沟区雁翅镇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山下。粮食为何存在山洞里,山洞粮仓又是何时开建?

  山洞里常年10摄氏度

  从雁翅镇朝山洞粮仓的方向走,只有一条弯弯绕绕的山路,仅能过一辆车,周边还长满荆棘。在这山路的尽头,是一座宽敞的院落。听到汽车的鸣笛声,西北郊粮库的保管员刘虎刚一路小跑过来,打开了大门。

  刘虎刚今年50岁,从2003年起就在山洞粮仓做起了保管员。院子里种植了梨树和枣树,西红柿和桃子已经成熟。在山洞粮仓这么多年,刘虎刚一直有个心愿,想写一篇关于山洞粮仓的散文,开头他都想好了:四周寂静,我和山洞粮仓做伴。有人打趣他,山洞粮仓的岁月不寂寞吗?老刘只是傻呵呵地笑,只是接着说,要带着我们去山洞粮仓里看看,去看看陪伴他的小麦。

  粮仓位于山包下。山也不太高,大约有百米。来到山洞粮仓的大门前,只见白墙上已经长了些绿苔,绿色的铁门有一种古朴感。“市储备粮专用仓房、防空地下室”的字样悬挂在正上方。我们拍照的当口,突然看见老刘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手上还拿着几件长袖的衣服:“里面冷,这个待会要穿上。”山洞粮仓里面的温度常年在10摄氏度左右,而这一点特别适合储存粮食,“保鲜度特别好,出来的粮食没有陈气儿,而且山洞粮仓特别省电,不用开空调。”

  28个库房存粮数万吨

  “快进!”打开绿色的铁门,老刘一个箭步就进去了,动作特别利索。他说,夏天外面温度高,里面温度低,温差大容易使粮食结露,所以进出门都要“稳”和“准”,要不然热空气进去太多,不利于粮食的储存。

  刚进洞口,已经有寒意上身,我不由得抱紧了身体;但老刘虽然短衣短衫,却十分精神。粮仓全长1500多米,内有28个库房,储粮数万吨。从粮仓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每个货位都查看一遍的话,要三个多小时。

  从洞口到真正储粮的地方,还要再过四道大门,每道门都是水泥混凝土浇筑。我量了一下,大门的厚度在10厘米左右。推开大门,是一米五宽的巷道,28个储存粮食的库房就分布在过道一侧。在动力电控制室内的一角,一堆沙子堆放着,这是用来防止火灾的。

  一路走,老刘一路讲解这里面的事儿:“进到这洞里来,我们是有规章制度的。进来前要和同事打声招呼,一定要带着手电筒。”正说着,老刘指着一处紧贴洞底的木门说,这是逃生孔。逃生孔大约有一平方米,每个库房都备有一个,就怕万一有人被关在了库房里。瞭望窗也是不可缺少的,虽然保管员能做到人走灯灭,但是为防万一,保管员从库房里出来后,都要通过瞭望窗再看一眼,看里面的灯有没有关掉。

  每两个库房之间,都会有一个扇形的空间。老刘说,这是为电瓶车准备的,方便掉头错车。说起电瓶车,还有一段故事:由于山洞狭窄,以前往山洞里运粮食都是人推的独轮板车,后来考虑到效率,就专门到河北一家电瓶车厂定制了一批适合山洞的电瓶车。“以前的独轮板车最多运十包粮食,现在电瓶车能运17包,而且还不费劲儿。”老刘感慨地说:“过去粮食出入库繁忙季节,看到粮食来到库区心里就发憷,一天下来累得连饭都不想吃,有时连脚都不想洗,倒下便睡着了。有了电瓶车,好多了。”

  小麦三五年轮换一次

  走进一号库房,麦香气隐约袭来。老刘兴奋起来,站在10米高的麻袋堆下面,说:“有这么多麦子陪着我,你说我能寂寞吗?”

  山洞粮仓虽说恒温,但是里面的情况还是要详细掌握。我看到在每三五袋小麦之间都有一根类似电缆的绳索,原来这就是测试小麦温度和湿度的,每个库房内有10组这样的仪器。在仪器的下方还悬挂着一个储备粮专卡,上面记录着每一次检查时粮食的水分、面筋吸水情况以及色泽气味。而这个仪器通往老刘在大院里面的办公室,通过电脑,老刘就能及时掌握洞内的情况。

  老刘说,由于山洞储藏条件良好,一般粮食在里面存上十年八年都不成问题。但为了保证粮食的新鲜度,现在储备的小麦一般都是3到5年就轮换一次。为了保证存储安全,保管员都要与粮食天天见面。说起这些,老刘就像个查房医生一样,特别细致认真。老刘的同事开玩笑说,老刘对这里每一粒麦子都熟悉。当然,这是玩笑话。不过,看粮仓这么多年,老刘已经对粮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家孩子吃饭时不能掉米粒,掉了也得捡起来吃掉。”

  老刘和周边村民也处得不错。由于山洞粮仓地处偏远,偶有突发事情,周边的村民也会赶过来帮老刘。老刘记得,有一年山洪暴发,山上的石头滚落下来,雨水也冲到了粮仓大门的前面。就在这紧急时刻,周边的村民赶上山来,帮老刘解了围。J180   

  打山洞三年

  抹水泥又三年

  才建成山洞粮仓

  杜存明所在的地方,是714粮库的北大门。他养了三条狗,都是流浪狗,这三个小家伙儿就陪着老杜看守着粮仓的北大门。

  老杜是粮仓的老员工了,他见证了山洞粮仓的建设过程。粮仓于1971年动工,经过6年的时间,于1977年7月14日完工,所以这座山洞粮仓得名714粮库。1971年,杜存明24岁,当时住在门头沟区西斋堂大队。“当时形势还是有点紧张,说是要备战备荒,我们村有张家口的亲戚都跑来了,说是相比北京,张家口离前苏联比较近。”就在这个时间段内,杜存明听村里的广播说要招临时工。跑到大队去问,大队也没说是去干啥。为了挣工分,杜存明没考虑那么多,就跟着大伙儿上了一辆大卡车。被拉到了现在714粮库所在的位置,通知要打山洞。“一开始有使不完的劲儿,但两天后就碰上石头了,劲儿也使不上了。随后来了专业队伍,人家负责打眼放炮。”

  干着干着,大伙儿才知道要建粮仓。“干的劲头更足了,这是真正为国家备战备荒啊。”不过这建造山洞粮仓的时间很长,一天只能前进一米。“后来从大连请了技术人员,进度才快些。”打山洞三年,涂抹水泥三年,粮库才建成。

  退休后,老杜又被请回来看守粮仓北大门。由于离家远,老杜只能中午到粮仓办公室吃一次饭,早晚饭都是自己一人解决。“我们老一辈人饿怕了,现在能天天守护粮食就觉得心里踏实,条件艰苦一点是值得的。你们想啊,要是没了粮食,给个金戒指也没用!”

 隔帘义诊

   海拔5000米的青藏高原山区,一行穿着白大褂的大夫们艰难地行进着,他们不得不手脚并用地攀爬……“小心!”同事的话音未落,行走在碎石坡上的史旭波因一步没站稳,整个身子向山下滑落了半米,多亏同事一把拽住才化险为夷,而刚才踩松的石块已经滚落到了百米的深山下。但这次由史旭波带队的北京援藏医疗队去义诊的目标还在数百米高的山顶上——拉萨市区向北百公里外的楚布寺修行地。    

  按照传统,闭关修行的僧人要在楚布寺后山的修行地苦修多年,期间不得与外人见面,大夫们自然也不能例外,就这样刚刚经历了危险历程的他们开始了隔帘义诊。山顶上,大夫们席地坐在闭关院落的门口,僧侣们轮流将手臂从厚重的门帘里伸出,量血压、测心率、做记录、发药品……大夫的精湛医术与热情,让僧侣倍感温暖,临走时纷纷从门帘后伸出手来握手道别,并送上为大夫们祈福的小礼物。    

  忙活了两个多小时后,这次特殊的出诊结束了,史旭波和同事们收拾好行囊,又开始艰难缓慢地向山下移动。他们要再跋涉一个多小时,辗转到附近的牧民家,为那些出行不便的藏族老人继续看病送药。    

  隔帘义诊,对于像史旭波这样来自北京的大夫们来说,即陌生又神奇。作为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中心副主任的他,大大小小的心脏病手术早已司空见惯,但这样为患者诊病的方式也只有他在援藏后才首次听说……    

  作为北京市第六批援藏医疗队一员的史旭波,一年的援藏时间对他来说虽然不长,也即将结束,但这一年对于他和许多援藏医生来说,既有很多亲力亲为投入医疗一线的紧张工作,也有“传帮带”当地的医务人员,还有结合内陆经验为当地医疗机构制定适合的管理方案,生活紧张而忙碌。但这一切的一切都会在像史旭波这样的援藏医生们的记忆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成为人生记忆中难得又特别的珍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