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正的忠诚,是对人,还是对事?

 福建品藏文化 2018-05-09

韩琦:忠贞的典范

  

文 |石禄生



前言

中华五千年,华夏文化一脉相承,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方哲学体系。至明末清初,中华儒文化的积累已然抵达了历史的高峰,儒家知识沉淀闪耀着智慧的光华。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起,广大读书人的家庭乃至士大夫阶层的宅第,兴起了儒家文化字板刻制之风:即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木板为载体,在其上刻制儒家经典语录或记述儒家圣贤格言,用于家中摆设,以自勉或激励家人遵守儒家为人之道。


这些字板文化,可谓字字珠玑,无不是儒家智慧的结晶。对于今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启示意义。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套制于清代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抚去灰尘,颇为惊艳。该套字板记述了宋明清三个时代一些理学名家或儒风大家的哲理思想,每一屏单独记载一个人物,总计八屏八个人物。


因此,该套字板每一屏都是独立成篇的启示格言,屏块之间可忽略次序。笔者试着分别予以解读。

 

1


公元1058年,一位名叫韩琦的北宋政治明星被正式任命为宰相。他后来成为了一代名相,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韩琦画像


眼下新任内阁大臣,韩琦倒是很想好好烧一把旺火。但此前多年的军旅生涯,使韩琦对朝廷内务多少有些生疏,他闭门思索:“眼下朝廷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个问题稍加思考,韩琦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亟待落实。


宋仁宗画像


截止目前,宋仁宗当了近四十年的皇帝,身体状态每况愈下,随时有可能翘辫子,即驾崩。此时不确立皇位继承人,更待何时?

 

本来建议皇帝立太子,属于内阁一般性事务,没什么可忌讳的。无奈宋仁宗这个皇帝命苦,先后生过三个儿子,都早早地夭折了,身边再无亲生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宋仁宗心里已经够苦的了,还要催促他立皇太子,岂不是打他的脸?


新《包青天》剧照


所以,一般大臣根本就不敢提这事,弄不好要掉脑袋的。早前的时候,忠心耿耿的黑面“包公”即包拯,向宋仁宗提出过立皇嗣的问题,皇帝本人没做表态,搞得包拯后来也不敢再提了。至于其他泛泛之众的大臣们,更是屁都不敢放一个:“爱咋咋地,明哲保身要紧。”

 

韩琦想到这里,不禁吓出一身冷汗。但是他所吓的,并不是怕提出这个问题有可能触犯龙颜,而是另一层“危险”:“万一皇上突然驾崩,而皇位继承人又不明确,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就凭这一点,韩琦是了不起的,他预见了大宋江山的危局,并决心以死相谏,彻底扼杀覆国的隐患。


《苏东坡》剧照


于是韩琦赶去觐见宋仁宗并大胆谏言:“皇上,生老病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也不知道哪天我就嗝屁了。”


宋仁宗当然听得出来,韩琦表明上是拿他自己的生死说事儿,其实是在暗示皇帝的生死也是不可预料的。宋仁宗哼了哼,没搭理他。

 

韩琦又进一步说:“臣死前有一夙愿:希望看到皇上确立皇嗣子。请皇上为大宋江山着想,尽早立太子。”


韩琦这番话可谓一语双关:所谓“死前”,表面上是呼应前面说的不知道哪天他韩琦就过逝了;潜在的含义是,他就算触怒皇帝被杀头,也要催促宋仁宗赶快立太子。

 


宋仁宗被韩琦将了一军,一时之间无言以对:“这…要不再缓缓吧。”朝廷上下的人都知道,宋仁宗不甘心,他还想多多临幸后宫佳丽,争取再度怀上自己的龙种,生下来立为太子。

 

韩琦当然知道宋仁宗的心思,但人近老年,再度“播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成功率是很低的。


更何况就算宋仁宗有这个“实力”,时间也不等人啊。于是韩琦又给宋仁宗出了个折中的主意:“皇上不是有一个继子吗?可先立他为太子。如果哪天后宫哪位娘娘真的怀了孕,生下了龙子,则可废除旧太子,新立龙子为新太子。如此可进可退,岂不是双保险?”

 

听得此言,宋仁宗眼前一亮,猛拍大腿:“对呀,此法甚妙。朕以前怎么就没想到呢?”

 

韩琦所说的皇继子,名叫赵宗实,是宋仁宗的一个堂兄的儿子。早年由于宋仁宗接连夭折了三个儿子,所以在赵宗实幼年的时候,就把他接到皇宫来,认他为继子,赐名赵曙,并交给曹皇后抚养。

 


宋仁宗对赵曙当然是有感情的,但毕竟不是亲生的儿子,所以他实在不甘心把皇位传到继子的身上。赵曙长大后当然也知道这层微妙的关系,所以为了避嫌,他屡屡请求离开皇宫,回到自己的亲生父亲身边去。

 

赵曙确实有好几次离开了皇宫,或在外任职,或回到父亲身边。就在韩琦建议立赵曙为皇子的节骨眼儿,后者正在家乡为逝去的亲生父亲守丧。出于对孝节伦理的尊重,皇室也不好硬召他回来。反正宋仁宗自己对立太子之事,也还持有拖延的心理,那就干脆再等等吧。

 


但韩琦的建议主张从此就在宋仁宗心里扎下了根。后来,眼看后宫没有哪位佳人能怀上龙种,自己的身体也快不行了,于是宋仁宗就听从韩琦等人的主张把赵曙召回来,正式立他为太子。

 

赵曙何等聪明,他得了便宜还卖乖,先是百般推辞,实在推辞不过,就发表声明说:“太子的名号,我暂时先代认了。哪天皇上有了皇嗣,我第一时间就请辞太子回归家乡。”这番话说到宋仁宗的心坎里去了。

 

韩琦怕夜长梦多,再生变卦,赶紧催促宋仁宗答应了赵曙的“请求”,一举确立后者为太子。韩琦出于对大宋江山尽忠的考量,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这事没跑了,赵曙必定就是下一个皇帝。”

 

皇位继承人的确立问题,看似波澜不惊,稀松平常,但放眼江山社稷的高度,实为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危急大事。韩琦能够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敦促宋仁宗最终确立赵曙为太子,无愧为忠贞之良相。

 


后来韩琦说过这样一番话:“临大节处危疑,茍利国家事知无不为,若湍水之赴深壑无所畏避,人臣尽力事君忠贞不二。”


意思是说,在关乎国家存亡的大局面前,即便个人不受信任或有危险,只要有利于国家的事,就要去做,就像湍急的河水奔赴凶险的沟壑,无所畏惧,绝不回避;为人臣子,当如此忠贞不二,尽力而为。

 

韩琦庙


这番话反映了韩琦的忠贞观:尽忠皇帝或国家,只说对的,不说好听的。也就是说,真正的忠诚,绝不是在言辞上迎合或取悦君主,而是要从家国层面出发,有利于江山社稷。韩琦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的清制“儒家文化”八屏字板,其中就记载了韩琦说的这段话。这也说明一件事:直至清代,韩琦的忠贞哲学,在读书人眼里仍是价值千金的儒风大家之修为。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2


1063年,当了四十一年皇帝的宋仁宗终于敌不过病魔的纠缠,驾崩了。他至死也没能再让后宫哪位娘娘怀上龙种,注定只能断了后。正如宰相韩琦预料的那样,宋仁宗的继子赵曙被拥立为新君,这就是宋英宗。

 


这一年,宋英宗三十一岁,按道理独立处理朝政已经完全没有问题了,但他毕竟不是先皇宋仁宗的亲生儿子,原皇室亲友团实在舍不得把大宋江山一下子全给了他;而且还要考虑到满朝上下的接受度;加之宋英宗本人也是身体不大好,小病不断,所以经综合考虑,宋英宗即位后,由他的养母也就是曹太后垂帘听政。

 

这就很值得玩味了:宋英宗当皇帝时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却还要受太后垂帘听政的挟制。这种情况,放眼漫长的中华封建帝制历史,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宋仁宗皇后像


对宋英宗来说,受到曹太后的掣肘,其内心的不爽肯定是有的;但对曹太后来说,她也有不爽,她代表的是先帝宋仁宗家族的利益,他宋英宗也不是先帝的亲生骨肉,凭什么坐享江山?所以说,双方各有不爽,再加上两边的宦官不断地挑事,两宫关系就有了罅隙。

 

身为宰相,韩琦又一次吓出了一身冷汗:“皇室内部不团结,两宫勾心斗角,用不了多久,大宋江山就会坍塌。”要知道,天下有多少势力对皇权虎视眈眈,稍有不慎,天下就会大乱。

 

面对曹太后和宋英宗的内斗局面,一般大臣的权衡逻辑是,表面上哪一方都不得罪,但暗地里都会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投靠有势的或比较有可能胜出的那一方。

 

但韩琦不一样,他从没想过投靠哪一方。他心里的唯一所想是:“为江山社稷着想,一定要促成两宫团结。”促和,是韩琦的基本逻辑。


欧阳修画像


当时,朝中另一位宰相级的人物,也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文学家欧阳修,跟韩琦是同样的思路。于是,他俩决定联手,向曹太后和宋英宗阐述劝和之道。

 

实事求是地说,在派系斗争中,对局外人来说,最安全的做法是不掺和,两边都不得罪,只是旁观,此为上策;选择投靠一方次之,虽然有很大风险,但至少有一半机会上位,此为中策;而在双方之间劝和,也就是说在哪一头都说对方的好话,这是最冒险的,很容易被双方抛弃,实为下策。

 

所以说,劝和两宫,跟当初向没有子嗣的宋仁宗建议立皇位继承人是一样的,属于政治大忌,这种局面恰如韩琦说过的“临大节处危疑”、“若湍水之赴深壑”那样,充满了凶险。



但韩琦是不在乎的:“所谓忠贞,不就是情况危急的时候要勇于担当吗?”说的也是,在大好局面下空喊忠诚,谁不会?


忠贞的品质,是要靠逆境来考验的。决心已定,韩琦和欧阳修一起闯入皇宫,分别找曹太后和宋英宗做思想工作。

 

面对曹太后,韩琦和欧阳修是这么说的:“当今皇上虽不是你亲生的,但是您一手抚养大的,所以全天下都夸赞您的贤德和仁慈。


这么多年都过来了,难道临老了,您愿意被天下人议论原来你跟其他继母没什么两样吗?”这番话说得曹太后惊出一身冷汗:说的是啊,哀家的一世贤淑之名,差点被自己毁于一旦。

 

韩琦和欧阳修又跑去找宋英宗说:“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数不胜数,多您一个不多。像您这种以继子身份登基的情况,唯有孝心才能让陛下名垂青史。”宋英宗不高兴:“我原本倒是想孝敬太后,但她现在也没把我当儿子看,到底不是她亲生的啊……”

 

论做思想工作,韩琦的确是一流的辅导员,他说:“古今往来,孝子多了去了。但历史上为什么唯有舜被称颂为大孝子呢?



一是他孝顺的也是继母,不是生身母亲;二是他的继母对他很不好;三是舜后来也成了帝王,但不改孝顺之志。


这三点,跟陛下您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啊。这是天注定的,陛下也将以孝子身份载入史册。”题外话:宋英宗后来在历史上确实以孝子形象闻名。

 

这番话说得宋英宗心花怒放的,他全然相信了:虞舜经历的情况,在他身上重演,必是天意。宋英宗当下满口答应:“行行行,往后朕一定顺着太后。”

 

在韩琦、欧阳修的努力斡旋下,曹太后和宋英宗都各退了三步,分别愿以慈爱和孝顺的姿态来对待对方,人心一下子变得温暖起来。一来二去,两宫和睦有加。



一年之后,又在韩琦的劝说下,曹太后心甘情愿地撤帘还政了,大宋皇室终于回归正常的执政轨道。

 

3


实事求是地说,宋英宗这人跟他的干爹宋仁宗一样,也是命不太好。宋仁宗的命不好,在于没有子嗣;宋英宗的命不好,却是身体素质太差,短命。不过好在宋宗有子,总算后继有人了。

 

1066年,宰相韩琦眼看宋英宗病来如山倒,一日不如一日,便建议立宋英宗的儿子赵顼为太子,以作为皇位继承人。宋英宗听从了韩琦的建议,早早确立了太子人选。

 

宋神宗赵顼


韩琦先后劝说宋仁宗、宋英宗确立了皇位继承人,他作为内阁重臣辅助皇室设立了两朝太子人选,目的都只有一个:为确保北宋江山的社稷稳定。


韩琦的忠贞模式,确实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北宋朝廷所需要的。


 


话说宋英宗体弱多病,纵然再有鸿鹄之志,也难有大的作为。在这种情况下,韩琦将尽忠模式切换到力保政局稳定和皇权交接有序上来,也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在宋英宗的任期内,做过的一件具有重大历史影响力的事情是:以钦命形式诏令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当然,这是题外话。

 


1067年,做了五年皇帝的宋英宗驾鹤西去,皇太子赵顼继位,这就是宋神宗。在北宋历史上,宋神宗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在此不赘述。

 

在此笔者想强调的是,结合前朝宋仁宗和宋英宗时期的皇权继承危机来看,后来宋神宗之所以登上皇位,跟韩琦是有很大关系的。没有韩琦的力谏,或许不会有宋英宗,当然也就不会有宋神宗。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韩琦的忠贞行为,深刻影响了北宋皇家历史的走向。

 

在韩琦早年的军政生涯中,他曾以军事才华名震朝野。



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斗争过程中,韩琦不仅力排众议推荐重用了屡受打压的范仲淹,而且他跟范仲淹一起缔造了北宋军队的边塞威名,有歌谣云:“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当然了,韩琦之所以名垂青史,更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后来成为了一代名相。

 

回首自己的戎马生涯和政治高位,韩琦后来曾这样总结道:“琦平生仗孤忠以进,每遇大事即以死自处,幸而不死,皆偶成;实天扶持,非琦所能也。”


韩琦生平事迹


意思是说:我韩某人平生孤胆忠心,每遇到国家存亡之际,都做好了死的准备,冒死尽忠;有幸不死,那是偶然。所以说,走到今天,不是我韩某人有什么大能耐,实在是老天帮忙罢了。

 

韩琦的这番总结语,虽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道出了他的忠贞哲学,那就是越是在国家危急关头,越要冒死奋进。


这种态度,跟铭刻于清制“儒家文化”八屏字板中的韩琦语录是一致的:“临大节处危疑,茍利国家事知无不为,若湍水之赴深壑无所畏避,人臣尽力事君忠贞不二。”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