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史|漫谈古代的轿子

 老刘tdrhg 2018-05-09

轿子是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影视剧中常出现,生活中已不多见了。如今小汽车还被称为轿车,便是受它的影响。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轿子的历史。


轿子的起源

轿子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轿子的原始雏形产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初期。《尚书·益稷》中记述大禹治水时,说“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所谓“四载”就是“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而所谓“欙”就是原始的轿子。轿,初名“舆”,意为车厢,由车演化而来。汉代的轿仅仅是能行走山路的车。如《汉书》载:会稽太守严助“舆轿而隃领”。轿子一词,五代时已有。《明史·舆服志》说:“轿者,肩行之车。”所以,轿又称“肩舆”“平肩舆”等,是我国古代靠人抬着行走的交通工具,说白了,就是一种“肩行之车”。


清明上河图中的轿子


1978年,在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木质肩舆,有屋顶式和伞顶式两种制式。其中一件经复原后还可以看出原来面貌: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杆和抬杠几部分组成。底座呈长方形,顶盖如同四面起坡的房顶形式,轿身原应围以帷幔;轿前开有小门,供乘者出入;轿杆捆绑在底部边框上。这是目前已发现存世最早的轿子实物。反映北宋末年东京(开封)汴河两岸繁盛景象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画有四顶轿子,形状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轿子有所区别,轿身改制成全封闭的轿厢,轿杆则固定于轿厢中部,大致和明清时轿子制式相同。


轿子的流行

魏晋以来,士族大姓自恃门第高贵,耻与寒门异姓结亲。唐高宗时,宰相李义府出身寒族,却想为儿子在士族七大望姓中娶媳,结果谁也不愿把女儿嫁入他家。李义府不悦,劝说皇帝下诏,禁止七姓子女通婚。这些望族人家不甘受此约束,私下照常议婚论娶。但他们也不敢公然触犯圣旨,便取消了公开的车马送乘热闹仪式,改为天黑后用一乘花纱遮蔽的“檐子”,把新娘抬到新郎家成亲。对此,皇帝也试图阻止,却无法扭转这一趋势。中唐以后,“檐子”迎亲逐渐成为一种身份地位的标志。宋朝时,“檐子”送嫁转为公开,又将其刻意装饰,俗称“花檐子”,渐渐发展成为花轿。“大姑娘上轿头一回”,而纳妾收房、寡妇再嫁不能乘坐花轿,也由此衍生而来。



唐宋时期一直车轿并行,北宋哲宗时“京城士人与豪右大姓,出入率以轿自载,四人舁之”。到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完全超过了车辆,成为主要出行工具。各级官员偏重于坐轿,很少乘车,因为轿比车要平稳、舒适。朱熹说:“自南渡后至今,则无人不乘轿。”就连从事医卜星相的各种民间艺人,也动辄乘坐二人小轿招摇过市。姜夔的《鹧鸪·天巷陌风光纵赏时词》曰:“白头居士无呵殿,只有乘肩小女随”。乘肩就是坐着轿子,旁边跟了个小女仆从,很随意的样子。


乘轿规矩多


明朝初年,官方对乘轿仍有种种制约。朱元璋为避免天下太平后出现懒惰现象,曾规定文武大臣必须骑马,不许乘轿。景泰以后才放宽了百官乘轿的限制。到明朝中后期,轿子已完全成为各级官员的代步工具,骑马者非常少见了,即使几十步也要乘轿。嘉靖时期,左都御史张永明上奏,弹劾南京太仆寺卿王某。因升光禄寺卿(正三品)赴任,王某和家口坐八抬大轿3乘,四人大轿4乘,总共用了340个扛夫和轿夫,一日花费差银40余两;从南京到陕西3000里路,浪费差银不下千两。当年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200到800元人民币。按200元计算,一个人赴任,仅轿子费用竟达20万元。



清代对轿子使用和等级规定最为细致,也最为严格。清人以弓马得天下,初时唯恐王公大臣乘坐轿子惯了,享于安乐而荒废了骑射之术,所以规定不论满汉文武,京官一律骑马,不得乘轿。后来朝廷更改了仪制,准许文职官员乘轿,但满汉官员标准不同。


官轿显身份



古时,轿分官轿和民轿两种。官轿是皇家、官员的主要交通工具,由于坐轿者身份不同,所乘的轿子也不同。仅皇帝坐的轿子就有许多种类。如礼舆,是供皇帝上朝时乘坐的;步舆,是供皇帝在紫禁城内巡行时乘坐的;轻步舆,是供皇帝去城外巡狩、视察民情乘坐的;便舆,是供皇帝在巡视时备用的一种轿,随时以轿代步用的。平时,皇帝在宫内出入,一般都乘便舆,冬天坐暖舆,夏天坐凉舆,均16人抬舆,死后则要128人抬,享有最高规格。



古时轿子是权力和荣耀的重要标志,有深刻的封建等级烙印,历代统治者都曾制定过轿的形制等级,体现在轿的大小、帷帐用料、质地和轿夫的人数等方面,不同品级的文官则坐不同的轿子。天子銮驾专用黄盖黄帷子;明清两代,文禽武兽的官轿帷子为蓝呢或绿呢。据《清史稿》载:“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皂。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官员、百姓乘轿皆须按例行事,不得逾制,违规则要受罚。《明史》载:“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隆庆二年(1568年),应城伯孙文栋违例乘轿被告发,立刻被罚停俸禄。銮驾和官轿出行则黄土垫道净水泼街,前呼后拥鸣锣开道,四周还有侍卫人员护驾,并备有轿夫跟班替换,鸡犬人等一律肃静、回避。


民轿有多种


除去官轿,还有民轿。民轿有多种,一种是富门商贾备用的私人轿,以蓝布作轿身,有两人抬的或四人抬的。杭州胡雪岩故居内,陈列有胡雪岩平时乘坐的四抬轿。虽然他为红顶商人,皇上赐有品位,但也只能用四抬轿。就是说,他的轿子仍为民轿,不是政府出钱制作的官轿。官轿的轿夫是吃俸银的,而大户人家的轿夫是自己花钱养的。另一种民间常见的民轿,为黑色小轿。此轿齐头、平顶、黑漆、皂布围幔,轿身轻巧,由轿铺提供外出拜客、游玩时租用或官府办事人员外出急用。



另外,民轿中还有“花轿”和“素轿”。花轿,也称“喜轿”,即专用于百姓办婚喜大事。苏州木渎羡园轿厅中陈列的一顶海棠轿,就是羡园主人清末民初商人严国馨为其孙接娶新娘用的花轿。素轿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女子出行时使用的,轿子四周围以青布;另一种是丧家送葬出殡时使用的丧轿,这种轿子以白布围轿身,考究者还要在轿上扎白绸球。古时,人逢婚丧二事,少不了坐轿,常向轿铺租用。专营此业的人家,名曰“养轿”。


美丽的花轿

古时,花轿装饰华丽考究,其轿文华顶西洋盘,轿身绣有“凤鸾牡丹”“福禄鸳鸯”“麒麟送子”等吉祥图案,四周用红绸扎结,四角悬挂玻璃连珠灯,下坠大红彩球,有的还镶上宝石,轿子上装饰金凤银人,富丽堂皇,故谓“花轿”。拥有这种轿子的轿铺通常实力较强,轿夫队、鼓乐队一应俱全,专等有人来“写轿”。“写轿”也叫“定轿”,定于某年某日有“喜好”。



民间举办婚事租用轿铺花轿迎亲,一般动用三顶轿子,第一顶为高宾轿,坐的是新娘的弟弟或妹妹,任务是开路;第二顶是花轿,是新娘的专用轿,由四名轿夫合抬,称之为“四抬花轿”,轿子左右各两女郎,花轿前一人撑大圆伞,伞前是六人乐队;第三顶为送亲轿,是新娘母亲坐的。高宾轿和送亲轿外表为绿色,表示平安如意。新娘花轿则是大红色,表示喜庆吉祥。抬花轿的轿夫要求十分严格,四名轿夫中有一轿头,轿夫都必须是五官端正,年轻力壮,且结了婚有子女、父母健在、夫妻和睦、聪明能干的小伙子。离过婚、亡过妻、常吵架、爱赌钱、抽大烟的人是绝无资格抬花轿的。轿夫们皆着红衣大帽,头天过轿到男方家,第二天一早去抬新娘,并有锣鼓唢呐相陪,一路走来,热闹非凡。新娘到家,主家要“封钱”,轿夫们得了礼钱,将轿子抬到村外,把上面的装饰卸下装在箱子里,然后分账,再等下一次有人来“写轿”。生意红火时,几乎每月能被雇十多次。


轿夫不容易


古代轿夫,大都为世袭制,子承父业。因为抬轿也是一门技术。轿铺轿夫人数都有一定额度限制,轿夫也有规定的职名,在职者称为“正班”,没有职名的轿夫称为“外班”,正班轿夫的工钱比外班轿夫多得多。各轿铺正班轿夫的名额均有严格限制,每遇空缺,由外班的轿夫递补。轿夫落铺,必须要给铺主一笔落铺钱。落铺后,要在轿铺所设的竹筒内放进写有自己姓名的竹签,才算是轿铺的轿夫。若有人前来定轿,则以抽签方式决定出轿者,抽中者的签要放置一边,以便筒内的竹签都有机会抽中。出轿所给的酬金,轿铺要抽走一成,若轿夫将酬金虚报瞒报,一经查出则会罚唱堂会一夜,并为轿铺内所有轿夫各做一双草鞋。



轿夫抬轿也有许多礼法和禁忌,一是行轿时不能大声说话,上肩走轿、停轿全听轿头指挥,轿头多用暗示,如起肩走轿喊一声“起轿”,上坡下坡时要拍轿杠,落轿后前面的轿夫要闪开,以便坐轿者出轿。二是轿夫要忌口,不能吃大蒜、生葱和韭菜等有异味的东西,不能放响屁,大声吐痰。另外还有花轿迎亲进门须直对新娘卧室门;新娘上轿须由新郎亲自搭上轿门扣,方可起轿出发;花轿抬入男方须在中堂转三圈,将花轿直对新房门等等礼俗。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