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回忆1
2018-05-09 | 阅:  转:  |  分享 
  
回忆1菜窖渐入深秋,街道两侧每天都大车小辆的停了很多拉秋白菜、土豆、大萝卜等秋菜的车。我也乘十一放长假的机会,把淹酸菜和冬储的
白菜、土豆等都搬上了阳台。因为女儿成了家,所以我把女儿家的冬储的菜一起买了回来。看着堆满了阳台的秋菜,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真有点犯了
难。这要是有菜窖就好了,就能把所有的菜都放进去了。说起了菜窖就想起了那挖菜窖的往事。我国东北冬季很冷,那时冬季没有新鲜蔬菜,只好把
蔬菜在秋季里储存起来。为防止蔬菜被冻坏,在地下挖2-3m深的地下室储存蔬菜,这种菜窖不用供暖,可以保持0-8℃以上。为了储存
过冬蔬菜,北方的农村基本上是家家挖菜窖,一般储存的蔬菜以土豆、萝卜、胡萝卜、白菜、地瓜等冬季经常食用又适于保存的种类为主。菜窖里的
菜需要按照一定的码放方式放好,并需要时不时的进行观察,有些蔬菜比如白菜在储存的时候还需要不时翻动,以免冻坏或温度过高而腐烂。菜窖里
的蔬菜一般都能保存到第二年开春,存放的好的可以放到4月以后,其中作为第二年种子的土豆等都要用更加复杂的方法以期存放的时间更长。现在
菜窖在北方的很多地方仍然能看到,不过大规模储存已经全部使用冷库了。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冬季里的新鲜蔬菜也有很多,种类齐全,人
们的生活水准不断的提高,所以菜窖也越来越少了,即使在农村菜窖也所见不多了。我出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那时候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科
技也落后,生活水平低,因此在我们东北这个地方,一到冬天吃菜就成了问题。不要说买不起新鲜蔬菜,就是买得起,你也没有地方买去。所以一到
秋季,每家都要储存秋菜,由于家家的人口都不少,每家都得存个几百斤,存放就成了问题。不过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我们的老祖
宗发明和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不但能够使我们在冰天雪地、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吃到滋味别致的酸菜,还能够吃到不亚于刚收获的土豆、白菜、
萝卜、胡萝卜等蔬菜。依靠的就是菜窖,那时候不管穷富几乎家家都挖菜窖。那时的菜窖,还成了孩子们休闲时藏猫猫的好地方。小时候,我家的人
口多,每年秋天光土豆就得储存一千多斤,白菜五六百斤,还有萝卜、地瓜等等。没有菜窖这些东西是没有地方放的,所以每年秋季我都帮助爸爸要
挖菜窖。到后来爸爸身体不好,就是我一个人挖了。开始的时候是在家门前的小菜园里挖,因我的力气小,只是能把家里的菜装进去就行了。还有因
为菜园子到春天还要把土填回去再种菜。所以,这样年年秋天都要挖菜窖,春天再填上。挖菜窖的工艺并不复杂,根据需要挖出一个深至少在两米以
上的四方形大坑,晾上一两天看着坑壁的土发干了,就在上边等距离的放上比较粗的木头棍子,或者是木头方子做梁,再横着在梁上放上稍微细一点
的木头棍做檩。然后再铺上苞米秸棵,或者是秫秸捆。选择上下方便的地方留一个可容成年人上下的口,最后再往上边堆上大约一米厚的土,大功
就告成了。到了六十年代后期,为了反帝防修,毛主席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最高指示,家家户户都挖了地道,仗没打起来,地道可
没闲着,统统用来做了菜窖,效果更是好。69年,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我在家门前也挖了一个地道,象挖井一样直接往下挖洞,挖到两米以
下,再横着掏几个洞,这个地道后来就成了我家的菜窖,储存菜的效果也非常好。而且还是冬暖夏凉,冬天储存蔬菜,夏天把剩饭剩菜用绳子拴住篮
子放到地道里,放两天都不会坏。因为那时还没有冰箱,用这种方法储存剩饭剩菜还真是好方法。菜窖看似简单,其中也有许多的说道,比如说选址
,一定要找高爽干燥的地方,否则容易见水。深度一定要两米以下,不仅是使用起来方便,更主要的是防冻。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即说
明了日积月累之功,也说明在我们东北冻土层一般都能达到两米,太浅是不能起到防寒作用的。菜窖挖好后,在蔬菜入窖的时候还有很多讲究的,要
入窖的白菜在购买时,一定要选择带根的,尽量不要水分太大的。菜买到家里不能立即下窖,要先晒几日,脱脱水分。入窖前要去掉烂帮黄叶,但要
尽量多保留菜帮,不能轻易扒帮,这样可以保持白菜的水分。入窖的白菜要上架分层摆放。事先要搭好架子,一层一层地立着摆放。靠近地面的菜也
不能平放在地上,要离开地面三公分,放置在木板上,最上边的一层不能距洞口太近,一般要离有一米的间距,以防冻菜。土豆、地瓜和萝卜入窖后
,要把它们埋在土里,防止干燥,要不时间长了缺少水份萝卜就糠了,土豆也蔫了。蔬菜入窖以后,也要适当通通风,时间应选择中午,日照充
足、温度较高的时候进行。通风的时间不能过长,二三十分钟时间便足矣。定时通风换气,不仅能有效地预防烂菜,也会防止下窖拿菜时二氧化碳中
毒。因为菜窖里空气稀薄,稍不注意就会有生命危险。在邻居中,也经常发生因菜窖通风不够,人进去后发生中毒的事件。我参加工作后,在单位也
帮助同事家里挖菜窖。有一年快过年的时候,一天晚上,队长家的儿子想吃大萝卜,便拿着打火机进菜窖里去拿萝卜。由于晚上菜窖里特别的黑,伸
手不见五指,这孩子便打着火机照亮,没想到,打火机刚一打出火星,只听“轰隆”一声巨响,火机点燃了菜窖里储存的沼气发生了爆炸。一下子把
菜窖炸塌了,把这个孩子埋在了土里。家人在屋里听见外边一声巨响,急忙出来查看,看到如此情景,大惊失色,急忙招集人抢救孩子。当人们把这
个孩子从土里扒出来的时候,这孩子的身上和脸部已大面积烧伤,所幸的是没有生命危险。直到这孩子大了,脸上还有特别明显的疤痕。我在成家以
后,也在我的房后挖了一个菜窖。我家那里地势比较低,还没挖到两米就出水了,我就找来了一个废旧的4平方米的铁池子,把它放进菜窖里,上边
蓬上盖,即防水又保暖还特别的坚固,这个菜窖我一直用了好多年,直到搬进了楼房,才不用这个菜窖了。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见提高
,过去的平房都变成了楼房,小区里也不允许挖菜窖,菜窖是见不到了。就是在大冬天的,市场里或超市里的蔬菜、水果应有尽有,而且小区的超市
只要打个电话还可以送货上门,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人们的收入普遍得到了增加,不管吃什么又买得起,谁还会费哪个劲去挖菜
窖呢!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菜窖是什么物件了?只有象我们这样年纪的人,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或在农村呆过的以及得到过菜窖好处的人
,还把菜窖存在心里,还有菜窖里存着的那些陈年往事和那童年快乐的时光。垫肩儿一日,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去绥化市办事,在回来
的路上途径兰西县,在从兰西往肇东的公路旁,有一黄崖民俗村,我对民俗特感兴趣,便把车拐了进去。只见民俗村街两侧都是过去的民风民俗的雕
塑,有洋铁匠、成衣铺、挂马掌、算命摊等等,那些人物造型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看了那些雕塑,进了那些土坯垒成的房屋,真好象是又回到
了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民俗馆里,宏伟指着一个东西问我:“这是什么东西啊?是干什么用的,以前怎么没见过。”宏伟的年纪小,没有经历
过那个艰难困苦的年代,自然也就没见过那个时代的产物了。我告诉他:这个东西叫“垫肩儿”,是专干挑夫和抗小杠儿的人搭在肩上,为了减轻肩
膀被重担或重物压力而加设的一道防护用品,也是为了防止肩膀头的衣物过早的磨擦而损坏。那时人们一般没有几件衣服,象这样整天在外干活的人
,能有一套象样的衣服就很不错了,所以都很珍稀,有了这道垫肩可就不一样了,即减轻了肩上的压力和疼痛,又防止磨损衣物,这也是古代劳动人
民的一大发明呢。宏伟知道挑夫是干什么的,可是他不知道什么是扛小杠的,我告诉他,扛小杠的就是把东西放在肩上搬运,专门干扛麻袋和扛重物
的,也有的地方叫“掮客”或“掮夫”的。宏伟听了我的介绍,非常感慨的说:“古代的人真能琢磨,就这么个东西就解决了当时出苦大力人的问题
。”我问宏伟:“你知道这垫肩儿是谁发明的吗?”他说不知道。我告诉他,“据说这还是和古代的大美女王昭君有关呢?”在中国,垫肩的来
历有个传说故事。传说汉元帝时,南北交战,边界很不安宁。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
。王昭君进宫后,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些破绽。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元前36年,北方匈奴首
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王昭君挺身而出自请嫁匈奴,慷慨应诏。呼韩邪临辞大会
,昭君丰容靓饰,元帝大惊,不知后宫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便赏给她锦帛二万八千匹,絮一万六千斤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
,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同匈奴王单于成亲,以使两国长期和好。王昭君不但漂亮,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出塞前,王昭君自然要打扮一番。
她从镜子里看出自己长相很美,但还是美中不足。就是自己生就的溜肩膀,不太雅观,怕到了匈奴那里被人耻笑,便对宫女说:“你们看看我的肩膀
,咋的总挺不起来?”宫女说:“是这衣服挺不起来,只怪做衣服的手艺不高,做的不好,还是另做合身的穿上。”昭君说:“今日就要出塞,来
不及了。”停了一会又说:“我看做衣服的工匠手艺并不错,只怪我这肩膀。你们取些布,让我做个垫子,缝在衣里,不就行了?”宫女们急忙拿
来针线和棉布,王昭君便动手做了个垫肩,衬到衣服里子的肩膀上。穿起来,试了又试,又对着镜子一照,两肩平行,衣服的楞角也挺起来,显得更
美了。昭君便穿着这带垫肩的衣服,去匈奴和亲了。王昭君是为了使自己更加美貌用布料把溜肩垫了起来,而这个故事传到了民间,劳动人民更加智
慧,把垫肩用在了衣服的外边,而且成了广大劳动人民当时不可缺少的劳动保护用品。而这个垫肩经过多年的演化,和古代的垫肩又有所不同,近代
的垫肩是用很多层废旧的布料缝制而成。它的厚度是随着主人的劳动强度而定,一般的就是五六层布。它的形状是半圆形的,有十五公分左右宽窄,
围着人的肩膀转一圈,两侧各有一根细绳,用来系在脖子上防止滑落。而这个垫肩在劳动者的肩上搭着,它已不是简简单单的劳动保护用品了,它还
成了爱情信物和传递爱情的礼品。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的小伙子和姑娘们谈恋爱也有姑娘们给心爱的人赠送垫肩的,那时一般的人家没有缝纫
机,那垫肩都是用手工一针针密密麻麻的缝制出来的,有的姑娘还在垫肩上绣上了图案以寄托深情。一个小小的垫肩,凝聚着多少姑娘的柔情蜜意,
储藏着多少关爱和心疼。而那厚厚的几层布,用针是不好扎透的,那一针针一线线的又刺痛了多少次姑娘的手指。这小小的垫肩又演义了多少回爱情
的故事呢。那个年代,一般干这种体力劳动的人都也有这样的一个垫肩而觉得自豪,因为它在劳动人民的手中又有了另外一种功能,因为做工和下田
做活路一样,肩膀上要搭根汗手巾,一抹汗,二洗脸,三擦身。而肩上有了一个垫肩,不但可以擦汗擦脸,碰上大太阳和下雨天,还搭在头上遮一下
日晒或挡挡雨淋。垫肩它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为劳动人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随着社会的进步,垫肩已随着那历史的浮云离我们越来越远,逐渐消失
在那长河之中。倒厦子过去,在东北农村,经常会看到由于家里人口多,经济又比较困难的家庭因盖不起房子,在正房的后边,用土
坯砌墙接出来的又矮又小的房子。这种房子就叫“倒厦子”。因为是接在正房的后边,所以又有人管它叫“后倒厦子”。也有的人家是在正房的东边
或西边接出来的房子,人们就叫它为偏厦子,在东边接的就叫“东偏厦子”,西边接出来的就叫“西偏厦子”。而文明一点的人把他们称作为“东耳
房”或“西耳房”。倒厦子里的生活苦不堪言,因为又低又矮,站在地上伸手就能够着房顶,站在炕上直不起腰来。倒厦子墙薄不保温,夏天闷热不
通风,冬天停火就冷,好在他里边有火炕,冬天的时候还能天天的烧炕,还能保点温。而最让人担心的是由于房子里边小,通风不好,在里边生炉子
弄不好就会煤烟中毒。而且,还要年年掏火炕、抹房子。我小的时候,家里的人口多,只有两间房,一间房子做厨房和柴火堆,一间房子里砌了南北
两铺炕。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等到弟弟妹妹们降生的时候,家里就逐渐的住不下了,大点的几个弟弟就经常的出去找宿住。那时,在农村家里没有住
的地方,要总出去借宿的也叫找宿,三弟弟和四弟弟经常的住在舅舅家里。时间常了,舅舅倒没说什么,可是舅妈却时不常的露出了不好看的脸色。
爸爸就和妈妈商量,在厨房里再接出个倒厦子来吧。不能总让孩子们住在舅舅家里啊。因为男孩子我是家里的老大,所以爸爸就和我商量,想办法接
出个倒厦子出来,解决一下住不开的问题。我早就有这个想法,爸爸和妈妈都同意,我就开始琢磨了,整天的量尺寸,画图纸。夏天我就开始脱坯,
到了秋天,我就开始动手了。好在脱坯、抹墙、盘炕这些活我都会干。我把厨房的都弄平整了,在选择烟囱的地方向下挖了近一米的坑。因为在烟
囱下挖坑这样的烟囱有抽力,好烧,不至于阴天潮湿的时候向屋里倒烟。然后就开始盘炕,这盘炕的讲究很多,炕的长短要成年人躺下能伸得开腿。
一般的炕得四个或五个炕洞,炕的高矮和炕的长短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且烟洞的走向更重要,如果弄不好,盘起来的炕不好烧不说,遇上风向不对或
者阴雨天潮湿的时候,柴火点不着,炕不好烧还往里灌烟。把炕盘好后,上了炕面坯,又抹了三遍炕面泥,炕就成了。妈妈又去找木匠打了窗户,倒
厦子就可以住人了。弟弟们终于可以回来住了。我参加工作后,弟弟们就一直在那个小倒厦子里住。七九年,我回家结婚的时候,妈妈把那个小倒厦
子倒了出来,又里外粉刷一新。新婚之夜,我躺在炕上,看着那小倒厦子雪白的墙上贴着的大红喜字,心里特别的激动。我仿佛又闻到了当年砌倒厦
子时闻到的那种泥土的气息。几十年过去了,当年我们住的那房子和那小倒厦子早已不见了踪影。现在,我们都住上了楼房。即使是在农村,那种小
倒厦子和小偏厦子也很难看到了。倒厦子记载了一段中国北方的一段民居的历史。那段历史永远的留在了中国民居的历史长河之中。幌子
幌子就是过去商家店铺为了招揽生意而做的招牌和标志,意在提醒人们这里是做什么生意的,可以进来选购。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比喻进行某种活动时
所假借的名义。幌子,各商家所用的形式又有所不同。其他商家的招牌或标志各式各样,大至可分为"文字幌"、"形象幌"、"实物幌"、"象
征幌"四类。文字幌:用木板制成长方形、正方形或葫芦形。两面涂以黑漆,书写或镌刻文字,并帖金以示壮观。文字少而精,一目了然。如酱菜铺
写"酱园"或"酱";当铺写"当";裁缝铺写"成衣";理发店书"整容"等等一两个字便可。形象幌:用所售商品的模型形象作幌子,如药铺幌
子,由一块四周为白色,中间一个黑心的木板组成。上下是直角等边三角形,表示半贴膏药。中间是棱形,表示一整帖膏药,中间用铁链连接。烟铺
幌子,用布或木板制成运送烟时的烟包形和烟叶形,上面书写各种烟的品种名称如"昌平烟"、"关东烟"等,使人一见,便知此店是卖烟的。烟袋
铺幌子更加形象化:一个木制头烟袋挂在屋檐下。实物幌:此种幌最多,即卖什么挂什么。鼓铺挂一串鼓,麻店挂几缕麻,草料铺冲天用竹杆捆一束
稻草。其中布铺挂的种类最多,各种颜色的绒线、毛巾、腿带、布头等等。象征幌:即采用商店的象征物,日久天长,约定俗成。如小客店悬挂一个
柳条笊篱;寿衣铺门前放一只大黑靴模型;颜料店挂若干木制彩色木棍。只要人们望见这些象征物,便知道它所代表的商店性质.幌子除以上四类外
,还有商店以自己特有的标志为幌子。幌子大部分是一年四季固定不变地挂在店铺前。但有的店铺的幌子是挂出来就证明他开始营业了,晚上摘下去
就证明下班了不营业了。其形式及纹饰则随店铺的性质、经营商品不同而有所差异。尽管各家的幌子不同,而酒店却为一种独特的幌子所独有,而
且酒店、饭店的幌子南北相差不多。挂幌子在我囯南北方叫法又有不同。有的地方叫“幌子”,有的地方叫"望子",还有的地方叫“招子”。而
南北方的挂法和形式又有所不同,南方多以招牌或旗幌为多,北方则以自家做的幌子为多。说起挂幌子,现在市面上已不多见了,可能还有一些年轻
人就没见过幌子是什么样子的了。幌子的由来以久,从文字记载来看,有资料记载是从唐代开始的,而从民间流传的可能是更久远了。幌子作为一种
给人记忆或提醒的标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图腾"。那时每个氏族和部落都选用一种认为与自己有特别神秘关系的动物或自然物象作为本氏族
或部落的特殊标记。如女娲氏族以蛇为图腾,夏禹的祖先以黄熊为图腾,还有的以太阳、月亮、乌鸦为图腾。最初人们将图腾刻在居住的洞穴和劳动
工具上,后来就作为战争和祭祀的标志,成为族旗、族徽。国家产生以后,又演变成国旗、国徽。古代人们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为方便联系、
标示意义、区别事物的种类特征和归属,不断创造和广泛使用各种类型的标记,如路标、村标、碑碣、印信纹章等。到后来的人们经营起了商家店铺
,也就采用了幌子作为标志来招揽客人。幌子的来历主要与气候有关。北方寒冷,从前商店无陈列窗,冷天紧闭窗门,甚至要挡上棉布门帘,顾客在
外根本不知道店内经营内容,故产生了作为标志的幌子。中国自有作坊店铺,就伴有招牌、幌子等标志。在唐代制造的纸张内已有暗纹标志。唐代
饮酒之风日盛,酒店多悬掛长方形布幔,中间书写斗大的“酒”字,幌子就被引申为酒旗的别称,称为酒幌。因数量众多,渐成风气,便有了“酒旗
风”之说。在中国古代文献里,对酒幌的称谓不同,较常见的有“望子”、“招旗”、“引招”、“换招”、“拦路旗”等称呼。孟元老在《东京梦
华录》里就有”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之说。到宋代,幌子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从《水浒传》里看就特别的多,不管是描写鲁智深还是
宋江等众英雄好汉,都有看见幌子而进店喝酒的场景。幌子的产生和应用,是基于推销商品的需要和社会现实的需要。因为在旧时,文盲占人口的
绝大多数。若店铺只用文字作招牌,对那些文盲是不方便的,商店也会因此而失去一些顾客。而幌子在此时就帮了大忙。只要顾客望见幌子就知其意
,便可大胆跨进店门,不必向别人打听。因此,幌子在商业竞争和发展中起了很大作用。我从小对幌子就特别的熟悉,因为爸爸就是饭店里的厨师
。饭店里的厨师分不同的值日期,到了爸爸的值日时间,爸爸就上班特别的早,要先到饭店生火、挂幌子等。爸爸他们的饭店的幌子特别的大,爸爸
先把幌子搬出去,然后用一根带有铁钩子的长杆把幌子挑起来,挂在门外的幌杆上。爸爸他们的饭店在这个方圆百里左右的地界上算是最大的饭店了
,这个饭店才挂两个幌。一天早上,当爸爸挂完幌子,我问爸爸:“这挂幌子有什么说道吗?”爸爸告诉我:“这挂一个幌子是比较小的饭店,是有
啥吃啥;挂两个幌子的饭店里的饭菜是只要菜谱上有的随意点;挂三个幌子的饭店是吃啥有啥。”我又问爸爸:“我听说‘一屁八个谎’是什么意思
呢?”爸爸笑了,他说:“那不是指这个幌子,是指说谎话,不诚实的人说话没准。”等我长大了以后走过很多地方,见到过很多的幌子。特别是
出门办事要进饭店去吃饭,看见了许多饭店的幌子各有不同。一般的幌子都是以红色的为多,上边是圆的像个水桶,下边有很长的穗子。也有蓝色的
,那都是回民的饭店。还有的幌子很特别,上边是小圆圈,中间是大圆圈,最下边是更大的圆圈。饭店有挂一个幌子的,有两个幌子的,还有三个幌
子的,最多的是在北京,看到过挂十二个幌子的,在饭店的门前挂两排,一边挂六个。那时我就想,这样的饭店里该有什么样的吃的呢?恐怕连龙肉
也有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旧时商店的经营方式和门铺装饰也随着发生了变化。幌子也逐渐的消失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先进的广告牌、灯
箱、匾牌等等。但是幌子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还是值得人们追忆和利用的。踩高跷要过年了,这是个家家都欢喜高兴和团圆的节日,再
加上现在的日子是家家都很富足,不缺吃不愁穿的,每天都和过年一样。可是,不知怎么,还是总觉得缺少了过去过年的那种特殊的气氛。想来想去
,才想起是缺少了已往过年的那种喜庆氛围,缺少了那种乡土气息的“大秧歌”。特别是在东北农村,那种大秧歌又别出一格。过去,每年快要到春
节的时候,各村各庄,包括镇里乡里的生产队,都要组织秧歌队,参加一年一度的秧歌大赛。秧歌大赛每年都是从年初一就开始了。但那只是序幕,
从初一到初三,每天都有秧歌,那些秧歌的评委天天都要在街上看,给予评价。而真正的决赛的时候是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正月十五的晚上既是灯
会又是秧歌大赛的决赛,所以,在这天晚上各队都使出了绝招。而伴随着秧歌渐进高潮的是街道两旁各企业单位的烟花和灯火。但是,各队都想在比
赛中拿得头名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评委一是要看服装的整齐和颜色是否艳丽;二要看人的数量和队形的排列;三要看锣鼓的配备和演员的配合;四要
看演员的技艺是否高超和技巧变化及能量;五是在传统表演上是否有创新。各队要想得高分拿名次,秧歌就得选择高跷,因为地蹦子的秧歌是从来不
能得高分的。高跷在中国北方流传甚广,特别东北的高跷自成一体,种类繁多,精彩骇人。高跷属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艺人们腿绑高跷,在音乐的
伴奏下翩翩起舞,舞姿以雄健、惊险为主。仅以道具"跷"而言,分高、中、低“跷”三种。高“跷”达丈余,惊险挺拔,手能触天,多为跷队之领
头,低“跷”动作剽悍复杂,花样繁多,一面大旗被跷手舞得哗啦啦直响,而且在跷上还能表演各种节目,如杂技、魔术、地方戏、武术表演等,有
强烈的感情色彩,表演起来惊心动魄,多为跷队之主体。而中“跷”既有高“跷”之险又有低“跷”之“花”,为跷队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高跷
传统之中,还有大规模的表演,尤其是成群结队的儿童脚踩高跷列队演练,煞是好看。传统的高跷不但服装精美艳丽,还装扮着很多传统的戏剧演员
的表演。如西游记里的人物,白蛇传里的人物等等。各队除了两侧是高跷队外,中间还有一些跑旱船、骑毛驴、老汉背妻等徒步表演,给高跷队又增
添了另一种色彩。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与不同民族地域的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
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见孙作云《说丹朱》);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方起东《甲骨
文中商代舞蹈》)两者可互相印证。从种种的资料考究看来,高跷是与传统的民族地域生活有关,那表演的动作都与狩猎、捕鱼、劳动有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东北的高跷多为木质,表演有双跷、单跷之分。双跷多绑扎在小腿上,以便展示技艺;单跷则以双手持木跷的顶端,便于上下,动态风趣
。其表演又有“文跷”、“武跷”之分,文跷重扮象与扭逗,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一般文跷要高,因为他的表演不需要大的动作,主要表
演走唱,有简单的舞蹈动作;武跷要低,更重炫技功夫,要翻跟头、表演倒立、跳高桌、叠罗汉、劈叉等动作,打把式更灵活多变。各地高跷,都
已形成鲜明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高跷的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特殊表演的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
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高跷也叫“高跷秧歌”,也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
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
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集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踩高跷为
什么要叫“高跷”呢?俗称缚柴脚,亦称“踏高跷”、“扎高脚”。用1至6尺长的条木制成,上有木托和踏板。木托是为了使人站立在高跷上更
加稳固,踏板是人的脚踩方之处。人站立在踏板上,用布条或绳子绑在腿上。高低要看各人的表演技能而定,人在高跷上表演各种动作,所以称为“
踩高跷”。踩高跷不但扮演的人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而且往往装扮戏曲折子,如《闹天宫》《八仙过海》《水漫金山》等等。踩高跷的
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小时候,一到快要过年的时候,各个生产队都要练秧歌,我每天都要去看练秧歌。看着那些人
踩着高跷,踩着鼓点扭动着身躯,舞动着扇子和手帕,真是有翩翩起舞和婀娜多姿的美妙。有时总在想,我怎么就不会扭秧歌踩高跷呢?有时趁着人
家休息的时候,我坐在墙头上,试着把人家的高跷绑在自己的腿上,可是当我战战兢兢的站起来,还没等迈步,就一个大跟头摔在了那里。反复了几
次,挨摔了几次,就再也不敢去照量了,只好远远的看着羡慕人家的表演。我家的邻居马叔叔是个踩高跷的能手,他的高跷有五尺多高,而且还特别
的细,人站在上边摇摇晃晃的,我真担心他的高跷禁不住他会把他摔下来。马叔叔的高跷功夫好,弹跳、劈叉、逗巧、盘旋,样样都精妙绝伦。可是
他偏偏不喜欢扮演男的,他头戴着长长的假辨子,身穿红衣服、长裙子,扮演大姑娘的角色,每次都站在女队的前边当打头的。时间长的,大家都叫
他“马大姑娘”,到后来,人们连他的名字都忘记了,只要一提起“马大姑娘”,人们就知道是谁了。那些踩高高跷的,他们扭秧歌累了的时候,一
蹶屁股就坐在了人家的房檐上。那些矮的就只好抓些矮的墙头去坐着休息,等休息够了再接着扭。每年从年初一到初三,我都早早的吃完了饭,到街
上去看秧歌。大同的小镇从东门到西门三里三。秧歌从东门开始,一直扭到西门,我也从东门跟着看到西门。那些天里,眼里都是踩高跷的秧歌,耳
朵里都是锣鼓声、唢呐声和鞭炮声。回到家里,吃着饺子心里还在想着秧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夜的晚上,秧歌比赛进入了高潮,踩高跷的这才看出
了功夫。他们除了正常的衣着打扮外,一手拿着扇子,另一只手里还要拿着灯笼,边走边扭还要作其他的动作和表演,而且在翻腾、跳越时手里的灯
笼还不能灭。特别是那些踩矮高跷的,还要弯腰叨花,动作惊险,技艺高超,人群中不时的爆发出阵阵的掌声和喝彩声。进入到午夜时,也是比赛进
入到最高涨的时候。街道两侧的商家、企业、店铺,都燃放鞭炮焰火。整个街上,下边鞭炮声、锣鼓声、唢呐声震耳欲聋,天空中各色的焰火五彩缤
纷。街上的秧歌在比赛,街两侧的商家企业的鞭炮、焰火也在暗暗的比赛,仿佛积攒了一年的能量都要在这一刻释放出来。一直到后半夜,秧歌散了
,街上静了。可是那种喜庆的激动还让人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喜庆的年唯也久久不能让人忘怀。现在的春节,虽然物质文化生活更加富足了。人们足
不出户就可以看电视,欣赏歌舞,看文艺演出,可是说不出是怎么回事,总感觉这年味不那么足了。每到过年的时候,还总是怀念那踩高跷,看秧歌
的喜庆日子。蛤蜊油又快要到母亲节了,很多人都在琢磨着怎么孝敬母亲,给母亲买什么样的礼物,可我心中又勾起了对母亲不尽的思念
。小时候,我有一个心愿,就是给母亲买一大盒蛤蜊油,让她那双为家庭,为儿女不停操劳的干裂的双手能够滋润一下,缓解一下疼痛。母亲生了我
们九个孩子,把我们几个拉扯大全靠母亲一生的节俭和勤劳。母亲的那双手,从春夏到秋冬就没有闲着的时候。几个孩子要穿衣吃饭,还要上学,母
亲每天不是不停的缝补浆洗,就是屋里屋外不停的忙碌着。晚上在孩子们都睡着后,还要坐在煤油灯下为我们缝补衣裳,每天都忙到深夜。她那双手
涮锅做饭,洗衣洗菜经常浸泡在冷水里,时间长了,手指上到处都是沟壑纵横的裂口,有的旧伤还没好,新的伤口又出现了。那深深的裂口中,有的
已经见到了嫩肉,有的还带着血丝,有的正在结痂。干裂、粗糙的手指弯曲着伸也伸不直,摸上去拉拉巴巴的。有时候,我们的身上或是背上痒痒了
,叫妈妈给我们挠一挠,妈妈就用那粗糙的大手在我们的背上来回的搓几下,身上立刻就不痒痒了。我们想帮助妈妈干活,尽量减轻妈妈的负担,但
妈妈从来不让我们动手,她怕影响了我们的学习,还怕把我们的手脚弄得也粗糙了。有时妈妈在做饭或洗衣服的时候,不小心破到了裂口处或冷水激
到妈妈的伤口处,妈妈疼得紧锁着眉头。妈妈坚持着把活干完,把手擦干,然后,从她的衣兜里掏出一小盒蛤蜊油,把那裂口的深处抹上。然后再到
灯火前把那裂口处烤一烤,待那裂口处的蛤蜊油化了,溶解了,妈妈就又去忙了。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护手霜或护肤品。成年人常用的就是蛤蜊油,
特别是中老年人,治疗手脚干裂的就是靠蛤蜊油,大姑娘和小媳妇们顶多还有一种雪花膏那也就是奢侈品了。蛤蜊油那是妈妈常年揣在衣兜里的必备
品,因为家里的孩子们多,放在哪里说不上什么时候就会被哪个孩子抓走弄没了,所以妈妈把一小盒蛤蜊油常放了衣兜里,用的时候就随时可以拿出
来使用。尽管那蛤蜊油很廉价,但妈妈也不敢多用。那一小盒蛤蜊油才一角钱,稍大点盒的两角钱,最大的也不过三角钱。妈妈的口袋里总是揣着小
盒的,这样用起来方便些,也便宜些。要知道,一小盒蛤蜊油的价钱是一斤苞米面价格,三斤苞米面就够全家吃一顿的口粮了。妈妈每一次使用都在
上面轻轻的抹一点,主要把那疼痛的裂口摸住就行了。有一天,妈妈的手的裂口处又渗出了血丝,妈妈从衣兜里掏出蛤蜊油一看,蚌壳里已经没有蛤
蜊油了,妈妈往蚌壳里倒了一滴水,把那蚌壳里涮了涮擦在了裂口处又去干活了。我忽然想起,我前天捡绳头子和马掌钉还卖了三角钱呢,我赶紧从
我用牛皮纸叠的钱包里拿出那三角钱的钢蹦,跑到街里,给妈妈买了一大盒的蛤蜊油乐颠颠的跑了回来,兴匆匆的把蛤蜊油交给了妈妈。妈妈一看我
拿了这么大盒的蛤蜊油,脸色立刻就变了,严厉的喝问我这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妈妈是怕我们学坏,从不让我们乱拿别人的东西。当我告诉妈妈是用
我捡破烂的钱给妈妈买的,妈妈的脸上露出了苦涩的笑容,妈妈用那裂满口子经结满血痂的大手,摸了摸我的脑袋,当妈妈的手从我的脖子后边滑落
的时候,尽管脖子那里有些拉过的痛感,但我的心里是甜的。那盒蛤蜊油妈妈没舍得全用,她把那一大盒挖出了一小部分,装在原来的小盒里,把那
大盒放在了抽屉里。妈妈从没用过什么化妆品,蛤蜊油就是妈妈常年使用的唯一的最奢侈的润肤品。那蛤蜊油摸在妈妈的手上,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那是一种迷人的清香,那是一种儿子恋母的情结。闻到那种清香就感觉妈妈就在身旁,浑身就有力量,心里就有了依靠。等我们都长大了,参加工作
了,妈妈的手慢慢的好起来了。但是,妈妈的衣兜里还是装着那样一小盒蛤蜊油。那时候的蛤蜊油是中老年人常用的护肤品。它能滋润皮肤,防止干
裂。它的主要成分含矿物油、凡士林、石蜡、蜡、冰片等。冰片能刺激血液循环。有时加少量的非离子乳化剂,如单硬脂酸甘油酯使混合更均匀、膏
体更稳定,一般秋冬季干性皮肤敷用的较多。为了使用简洁方便,它的包装使用蚌壳,蚌壳既坚硬防止挤压,又不渗油,是最好的包装。民间还有一
些偏方,用蛤蜊油配蜂蜜油润泽皮肤,并有消褪寿斑的功效。有些人秋冬用蛤蜊油擦皮肤,不但治好了皮肤干裂,而且连一些色斑也消失了。蛤蜊油
也称为蚌壳油,是中国古老最原始工艺,劳动人民的古老智慧结晶。曾一度为体力、手工劳动者提供了最有效的手脚防护产品。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欢
,古老传承下来的廉价产品有的青年人也如醉如狂的追随着,晶莹剔透的膏体,那种永远不变的凡士林味道,用在哪里都不会奢侈。手脚干裂、粗燥
、小孩湿疹、防御寒风,可有效的保护肌肤不受外界的侵蚀。也可适当涂抹于干裂的嘴唇上用以防护。秋冬时节,许多中年老年人手足皮肤干燥,皲
裂,十分难受。冬季一到,有些人足跟、足侧等处常易发生皲裂(欲称裂子),裂子周围皮肤干燥、粗糙、增厚、发硬,裂得深时甚至出血,行走时
足跟着地疼痛难忍,甚为不便。涂抹蛤蜊油后,数天后果然见效,裂口和疼痛逐渐消失,随之恢复正常。待皲裂再次发生时,继续以此法治之。数年
来,蛤蜊油是民间百姓很手欢迎的产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高档的化妆品和护肤品不断的充斥市场,蛤蜊油这种廉价而又实用的商
品却慢慢的看不到了。弹弓小时候,我最喜欢玩的玩具就是弹弓了。那时候没什么玩具,男孩子除了踢毽子就再没什么可玩的了。到了夏
天,穿了单鞋再踢毽子,毽子上的铜钱或螺丝疙瘩打得脚踝骨生疼,所以夏天就没有再踢毽子的了。从春天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打鸟了,那时还没有
自然保护意识,当时的宣传口号是把麻雀当成所“四害”来打,因为麻雀吃粮食,当时是粮食不够吃,所以把麻雀列入了“四害”的行列。打鸟或捕
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所以孩子们都把打鸟当作是快乐的事情,即除了“四害”,又吃鸟肉解了馋。打鸟有几种方法,一是用鸟笼子引诱抓捕。用设
计非常巧妙的鸟笼子挂在树上,笼子里面装着一只鸟,不停的叫,把别的鸟引来,那鸟要是落在设计好的翻板上就一下子跌落进笼子里,再也出不去
了。二是用鸟夾子夾鸟。用鸟夾子夾鸟要先选好有水源或有粮食的地方,在鸟夾子上下好诱饵,一般的诱饵都是苞米茬子里的虫子。然后扒一个坑,
把夾子埋进土里,把诱饵露在上面。鸟儿要是看见虫子来吃,就会被夾子夾住。三是用弹弓打鸟。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方法简单而且乐趣无穷的
猎杀。我不喜欢前两种打鸟的方式,因为那复杂的鸟笼子和鸟夾子是一般人做不了的,一个小孩子又没有钱去买,特别是用夾子打鸟又需要在那里静
静的潜伏,鸟不来就是一场空,再说我这人受不了那潜伏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寂寞。我喜欢用弹弓打鸟,手里拿着弹弓追鸟跑来跑去的,尽管命中率最
低,但那前后的追逐是一种快乐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弹弓是一个制作非常简单,又不用花钱的事。我就出去找了个两侧粗细相等的榆木树杈(榆木的
结实,杨木的易断),剝去表皮,做弹弓的杈丫。别的孩子都用马车的内胎做皮筋,我没有马车的内胎,我就用自行车的内胎做皮筋。妈妈做鞋的皮
革我绞下来一块做发射弹丸的皮兜,皮筋的两侧分别绑在树杈和皮兜上,一个弹弓就做成了。做好了弹弓,剩下就是做弹丸了。在别的地方,一般玩
弹弓的多是用小石子,可是大同那地方是平原地区,不产石头更没有小石子。这也难不倒我们,我们就和泥做泥球。我们把黄土和成泥,先醒一醒捂
一捂,这样的泥球晒干后特别的结实硬度强,打出去准确率高。待黄泥醒好了,把黄泥搓成直径1、5公分大小的泥球,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晾晒,
待泥球干透了就可以了。如果把泥球放在阳光下暴晒容易干裂就不好使了,如果泥球不圆就不容易走直道,所以我们尽量的把泥球团得圆圆的。我做
好了一把弹弓后,那些小伙伴们纷纷效仿,一人一把弹弓,放学后,我们一起去野外打鸟。那时,书包里能有一把弹弓成了男孩子当时的荣耀。后来
有的同学做成更高级的弹弓,用八号钢丝做把手,用弹力更强的医用皮条做皮筋,打出去的泥球射程更远,准确率更高。我们一起出去围猎,发现树
上的鸟后,几个人一起包抄,从不同的角度发射弹丸,这样的围猎效果特别的高。那时,玩弹弓,集体出去打鸟成了学校里的一种时尚和潮流。后来
有的学生把握不住自己,胡乱的打弹弓,把学校的玻璃打碎,终于引起了学校的注意。学校认为,玩弹弓虽然不是坏事,但它也对学生的安全和公共
财产造成一定的危害性,叫老师严加看管。为了能把学生们玩弹弓正确的引导,学校还专门叫老师给我们讲解弹弓的好处和危害性,并要在一定的时
候,举办弹弓射击比赛。老师给我们讲,弹弓是一种冷兵器或者是游戏工具,一种用弓射出弹丸的远射兵器。古时,射弹弓多用于狩猎。古诗有“断
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述。意即砍竹做弓以泥丸射鸟兽。后来发展成一种武术器械。发射弹丸有很多招数,如“苏秦背剑”、“张飞片马”等
。另一种正规的弹弓是和普通的弓一样,但是使用双弦,用泥陶做弹丸,主要用来活捉鸟雀。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禄神送子张仙就是使用弹弓的好手
。弹弓的用法与弓箭相仿。开弓时,顺步站,一手握弓附,一手开弦。弓须拉圆成前臂平举,上照鼻尖,下照脚尖。后手贴近同侧眼耳之间,发弹时
须屏息。握弓使弹弓和水平呈45度;击发前后握弓手臂保持不动;击发时握弓手摆甩,这是弹弓击发技术的核心,击发时握弓手和松弹配合好,体
现绷甩射弹的感觉,把射弹从弓眼上方兜甩出去的效果,而不是从弓眼之间打出,正确的摆甩可打出弧度小的弹道,对击发方向和击中目标有很好的
引导作用。打弹弓的射击还要讲究站位(以右手持弓为例):身体右侧对标靶,两腿分开约与肩宽,右脚前移一脚距离,这样保证右臂和肩成一线对
准标靶,拉弓尽量使皮筋与手臂平行,来保证击发左右偏差小。老师从理论上的讲解更增加了我们对玩弹弓的兴趣。听说学校要组织弹弓射击比赛,
同学们放学后再也不去打鸟了,而是找一定的目标练习射击。我每天放学后都叫上几个小伙伴到野外,找几个大点的土块立起来,大家一起练习弹弓
射击。最后,我练成了在20米之内,能百发百中的效果。一个星期后,学校组织了弹弓射击比赛。分别设了二十米、二十五米和三十米的几个不同
的靶标,每个靶子打三发弹丸。那些天,我每天都在作准备,把泥和得匀匀的,把弹丸搓得圆圆的,比赛那天,我足足装了半书包泥球,谁要是泥球
不好,我就给他们发几个。比赛的时候,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毫不示弱,赛场上传出一阵阵掌声。到我出场了,我又从书包里又选出了几枚又圆又
沉的弹丸。前边的靶子是立起的几个小铜锣,如果打上了,就“当“的响一声,周围一片喝彩声和掌声。我瞄准了前边的靶子一发发的射出去。在二
十米和二十五米的射程中,我发发命中。到了打三十米的时候,我的弹弓的皮筋发力不够了,尽管我使出了足够的力气,快要把皮筋拉断了,但皮筋
的弹力还是越来越弱。最后这三十米的距离三发弹丸我只打中了一个,最后我获得了第三名,奖品是一个方格本。尽管没能得第一,但是这也是我人
生中的一个大奖。那个方格本我保存了好长时间都舍不得使用。弹弓糖稀现今的生活越来越好,想吃什么想穿什么应
有尽有。可是我却越来越怀念童年那糖稀给我带来的难忘的甜蜜的味道。在我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特别是孩子们,想吃块糖那都成了奢侈
品,白糖和红糖那就更不用说有了,就是逢年过节也是难见的。那时要是吃点甜食,就是到了秋天或冬天到姥爷家去吃点甜菜了,那时我们管甜菜叫
“甜菜疙瘩。”因为那时的粮食不够吃,姥爷家每年都在自留都里种点甜菜,用来顶替粮食。农闲的时候,就用甜菜和土豆来代替主食,平时还要搀
合些蔬菜和采摘些野菜来调剂,这样就能把这一年的日子度过去了。为了能吃到那点甜甜的美味,除了夏天能吃到点香瓜就是等到秋天吃“甜菜疙瘩
”了,所以,我们最盼的是秋天。因为秋天不光是能收获甜菜,也是庄稼成熟的季节,是人们企盼的季节。秋收的时候,我们都去帮助姥爷收甜菜,
大一些的,姥爷都挑在一堆,拉到集上去卖,能换回些油盐钱。小一些的就挑回家放进菜窖里储存起来,把甜菜叶子拉回家喂猪。那些特别小的,姥
爷叫我背回家呼着吃。一般的收完甜菜也就到了深秋了,农村的庄稼都也快要收拾完了,这时,妈妈领着我到别人家收完的地里去遛甜菜遛土豆。遛
出来的甜菜疙瘩也都是特别小的,都是人家不愿意要的了。这些小“甜菜疙瘩”到了我们的手里可就成了宝贝了。每天晚上,喝完了稀粥,出去玩了
一会肚子就空了,到了晚上烧完炕的时候就成了我和弟弟妹妹们撒欢的时候了。平时别的活一般都没人主动的去干,还得爸爸妈妈交待了才去干,只
有这烧炕的活,大家都争着抢着去干,因为烧完炕了,可以在火里埋些土豆和“甜菜疙瘩”。甜菜疙瘩刚埋进火里,哥几个就都蹲在灶坑门前等候了
。不一会,那些小甜菜就熟透了,从火里扒是来,皮上还带着那种甜菜特有的糊香。刚从火里扒出来的甜菜疙瘩还很烫手,大家就开始抢起来。捧在手里左右手来回的倒。尽管很烫手,可是没有一个人把甜菜疙瘩扔掉的,还没等甜菜疙瘩凉透,就被开了皮吃到肚子里了,哥几个又蹲在灶坑门口等着下一轮了。一直等到灶坑里的火不旺了,大家才慢慢的散去睡觉。尽管大家都喜欢烧甜菜疙瘩,但还是不如吃糖稀。糖稀的甜是透着骨髓的甜,是品尝过了还想要的甜,就象一个孩子饿了总也吃不饱,是总也享不尽的甘甜。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熬糖稀,妈妈说:“甜菜要是冻了,出糖量就少,就不那么甜了,所以,在没有冬储的条件下,还是把甜菜熬成糖稀保存为好。”而且妈妈说糖稀比甜菜要好吃的多。为了能品尝到更加好吃的美味,我们一致赞成妈妈把过冬前没吃完的这些小甜菜疙瘩熬成糖稀。那一天,我们弟兄几个静静的坐在那里看妈妈熬糖稀。妈妈把那些小得不能再小的甜菜洗了又洗,削了又削,然后再切成丝,放在锅里加水慢慢的熬。等到锅里的甜菜丝都碎了,又过了一会,妈妈用一个大笊篱把锅里的甜菜捞出来。妈妈说,不能等熬的太过了,熬的时间太长了,糖都熬出来了,剩下的糖渣子就没法吃了。妈妈把捞出来的糖渣子捞出来,用屉布子包裹好了进行挤压,把剩下的糖渣子切碎,拌进包米面里贴大饼子吃,大饼子也透着那种甘甜。锅里剩下的都是糖水了,妈妈又熬了一会,然后出锅,妈妈说这就是很纯的糖稀了。糖稀熬好后,是晶莹的琥珀色,呈半透明状,纯些的就粘稠些,一般会过日子的人家不熬的太纯,多是稀一些,显得数量多一些。那天晚上,妈妈没有做菜,在我们吃的小米饭里,给每人拌了一小勺糖稀。那顿饭吃得特别的香甜,是我这一生很难忘记的一顿最香最甜的小米饭。妈妈把熬好的糖稀装进一个大号的个头瓶子里封存了起来。没有了甜菜疙瘩的日子里是很难熬的,我们的小眼睛天天的盯着那装满糖稀的罐头瓶子。到了腊月快过年的时候,妈妈终于把那个封存多日的个头瓶子打开了。那天,我们几双小眼睛都盯着妈妈打开的那个罐头瓶子,刚一开封,就闻到了那种淡淡的,甜甜的清香,使劲的抽了几下鼻子,那种味道能浸透肺腑。尽管我们盼了很久,妈妈也不多给,只是每个人给了一点,叫我们沾豆包吃。豆包沾了糖稀后,色彩更加艳丽,象透明的琥珀一样珍贵。吃到嘴里那更是另外一种感觉,粘、艮、柔、透,香,甜。是从没有品尝过的滋味,吃一次就永生难忘。剩下的那一点糖稀,妈妈把它兑了些水和进面里,蒸成了馍。平时很难吃到的馍就更增添了那无尽的甜美。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当我们都把吃糖当做平常事的时候,我还是怀念妈妈当年熬的糖稀。在我成家后也买回了一些相当好的甜菜,也尝试着熬过糖稀,但是怎么也熬不出妈妈当年熬的糖稀的味道了,就连再好吃的糖也没有妈妈当年熬的糖稀那么香甜。
献花(0)
+1
(本文系山人r8ch18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