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比《伤寒论》和《辅行诀》中的桂枝汤

 zyh3080 2018-05-10

桂枝汤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根据数据统计,历史上关于运用桂枝汤的医案,占总数达到30%有多。

也就是说,历史上每开出去三个方子,其中有一个方子是桂枝汤,当然这种桂枝汤的方子是一种以桂枝汤为基础的加减变化方,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所说的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组成,这是最常见的桂枝汤基础方,

还有另外一个常见版本的基础方: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至于用量用法,各家各论。

我们现在采用一个参考版本,展开论述:

《伤寒论》中的记载:桂枝 三两 白芍 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 三两 大枣 十二枚 。

考虑到汉代一两为今天的十五克,那么换算成今天的剂量就是桂枝45克, 白芍45克,甘草30克,生姜45克,大枣 十二枚。

桂枝汤的功效是非常多的,现在人们一般理解为解表剂,具有辛温解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效。主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或病后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麻疹等属于营卫不和者。

有一种说法,《伤寒论》要和《辅行诀》对照来读,涉及到古本《汤液法》。

在辅行诀中,我们找到了和伤寒论相近的方子,就有大小补肝汤,大小青龙汤,大小阳旦汤,与之相近。现在摘录如下,体会其用药思路。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晕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冲气盛者,加五味子一两半;头苦眩者,加术一两半;干呕者,去大枣,加生姜一两半;中满者,去大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心 干姜 五味子(各三两) 旋覆花 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 竹叶(各一两) 大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阳旦汤

治天行[病]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大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惙:(chuo辍)意指疲乏。),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 人参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

要了解这些药,我们必须有八神八卦的一些常识。

这些汤剂的灵魂药材就是桂枝,桂枝为木中之木,其实就是升肝阳的。

桂枝,味甘、辛,气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小毒。乃肉桂之梢也,其条如柳,故又曰柳桂。能治上焦头目,兼行于臂,调荣血,和肌表,止烦出汗,疏邪散风。入足太阳之腑,乃治伤寒之要药,但其中有宜用不宜用之分,辨之不明,必至杀人矣。

凡身热而无头疼之症,即非太阳之症,不可妄用桂枝。即初起身热头疼,久则头不疼,而身尚热,此又已离太阳,不可妄用桂枝矣。且桂枝乃发汗之药也,有汗宜止,无汗宜发,此必然之理也。然而有有汗之时,仍可发汗;无汗之时,不可发汗者,又不可不辨。伤寒汗过多者,乃用他药以发汗,以至汗出过多,而太阳头痛尚未解,故不可不仍用桂枝以和解,非恶桂枝能闭汗也。伤寒无汗,正宜发汗,乃发汗而竟至无汗,此外邪尽解,不止太阳之邪亦解也,故不可轻用桂枝,以再疏其腠理,非防桂枝能出汗也。知其宜汗、不宜汗之故,辨其可汗、不可汗之殊,用桂枝祛邪,自无舛错,又何至动辄杀人耶。

大概讲的是,随着病情的发展,深浅,对症用药,对发汗的情况,要区别对待。

天下虽然有妙药,但是病情的发展变化是复杂的,根据病情,要分别清晰。

有汗的的时候,也有还可以发汗的,无汗的症状,也有不能再发汗的。风寒邪气去到哪里,体质的基本情况又是如何,病情将会如何演变,都是有依据,可以推断的,前提是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紧扣医理人体。

千年中医药文化是一座大宝藏,如果挖掘的好,可以更好的服务人类。谦和既济智能中医团队,致力于传统中医思维结合新技术,还原古人的智慧精粹,将会持续给大家分享气候和疾病的关系,疑难病症分析调理思路,以及一些健康养生注意。欢迎大家关注智能中医:谦和既济,loonta数据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