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象国”真相

 颐源书屋 2018-05-10

ᥜᥢᥴ ᥗᥪᥒᥴ ᥓᥣᥭᥰ 来自傣族文化 04:11

“乘象国”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中的古国名,也是傣族最早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古国。

有史记载以来,中原地区与西方诸国的交流一直通过蒙古高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河西走廊进行;汉朝立国时,河西走廊已被匈奴人控制,导致汉朝与西方诸国的交流无法进行;汉武帝即位后,试图打通汉朝与西方诸国交流的通道,多次派使臣出使西域诸国,大多无功而返,只有张骞不辱皇命成功出使西域;张骞由西域归来后,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见闻,推测出汉朝西南方向有一条直通身毒(印度)、绕过匈奴人与西方诸国交流的通道;汉武帝认为张骞的话有理,便从汉朝西南的蜀郡(四川)、犍为郡(贵州)分别派出四路密使寻找这条通道,但这四路密使的北路被氐、莋阻拦,南路又被嶲、昆明阻拦。于是,就有了《史记》里记载的:“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终莫得通。然闻其西千余里,有乘象国,曰滇越。”大意是:“昆明之类的种族没有君长,善于抢劫、偷盗,截杀、抢夺汉朝使者,汉朝使者终究没通过昆明人的地盘。但听说了其西一千余里的地方有个骑象的国家,名叫滇越。”

根据相关史籍记载,当时的“昆明人”活动于金沙江以南地区,相当于今云南省楚雄州一带;所以,汉朝使者就是在今云南省楚雄州一带遭到昆明人截杀,也是在这个地方听说了其西一千余里的地方有“乘象国”。汉朝的1里约等于今天的415.8米、1000里就是415.8公里;汉朝那会儿,云南不可能有桥梁、隧道,道路需翻山越岭,里程至少应该是今天的1.5倍左右;所以,今云南省楚雄州“其西一千余里”,按照今天的里程计算,应该是楚雄州西界往西走415.8÷1.5=277.2公里、在今澜沧江附近。因此,“乘象国”的位置应该在澜沧江往西不远的地方。

司马迁为何将“乘象国”称作“滇越”?从司马迁著书那个年代解读,“越”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对其南方所有未知民族的泛称,而“滇”是云南高原东部、归顺汉朝的一个国度,寻找汉朝通往身毒通道的使臣从滇国西出后被昆明人阻拦,按照汉朝当时对中原以外其它民族的命名习惯推测,“滇越”就是滇国以外的未知民族、未知国度,不一定是“乘象国”本身的名字。

虽然《史记》没有详细记载“乘象国”的具体情况,但在《史记》成书(公元前91年)之后的一百多年(公元69年),汉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在《史记》记载的“乘象国”故地,控制澜沧江、怒江流域地区的哀牢国举国归附汉朝,这么大一个国家不可能一下子冒出来,一百多年前《史记》所说的“乘象国”必定与哀牢国有关系。

《后汉书》载:“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其称王者七十七人,户五万一千八百九十,口五十五万三千七百一十一。”可以看出,与哀牢王一起归附汉朝的还有77个王,有51890户,553711人。历史上的傣族大国都是由若干个小国组成的联盟国家,实力最强的国王担任大王,其它小国尊其号令,说明哀牢国有78个国家(包括哀牢王自己的国家)组成。哀牢归汉后,汉朝在哀牢王城“允掌”附近设立“永昌郡”,“永昌”即“允掌”的异写,意为“象城”;“允掌”位于今保山盆地,保山盆地傣语称“勐掌”,意为“象国”。也就是说,“勐掌”(象国)是哀牢王直接管理的国家,其它77个国家算是“勐掌”的附属国。《史记》里记载的“乘象国”方位刚好与“勐掌”重合,附近所有的傣族历史古国,也只有“勐掌”的意思最接近“乘象国”之意,说明“勐掌”与“乘象国”就是一回事。

哀牢王直接管理的“勐掌”无疑是整个哀牢联盟的中心,因此,“勐掌”还被傣族称作“勐达光”,“达光”傣语意为“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为“中央、老大”,“勐达光”就是“中央国”或“老大国”。而“哀牢”的傣语的意思也是“老大”,说明“哀牢国”就是傣语所说的“勐达光”,“勐达光”就是“勐掌”,“勐掌”就是“乘象国”。

但是,《后汉书》里记载的哀牢国有51890户、553711人,显然已经把归附哀牢国的其它77个国家已经算进来,不单单指哀牢王直接管理的国家;所以,《华阳国志·南中志》说哀牢地“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疆域以云岭山脉(苍山、哀牢山)为东界,青藏高原南麓为北端,若开山脉(今印缅边境)为西界,南达今泰国北端、老挝北部、越南西北部、缅甸中部。傣族口传历史中的“勐达光”也非常强大,显然也认为归顺“勐达光”的其它小国也是“勐达光”的一部分。按照汉语来理解,“哀牢国”就是以“乘象国”为中心的联盟国家;按照傣语来理解,“勐达光”就是以“勐掌”为中心的联盟国家。也就是说,“哀牢国”=“勐达光”,“乘象国”=“勐掌”。

在言语不通的古代,有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需要三译四译才能进行,用一国文字记录另一国名称时,难免会走音或错音,当今傣文出现时间比较晚,很多傣族历史仍需到汉文典籍中寻找,而早期很多傣族学者并不精于汉文,研究傣族历史的汉族专家又不懂傣语,在傣族历史研究上造成很多误解;“乘象国”也在这样的环境下被胡乱解读,因后期傣族曾在“勐卯”(瑞丽)多次建立政权,很多傣族学者便把“乘象国”套到“勐卯”,政治学者何平(云南大学教授)又见不得傣族历史太悠久,不断写文否定“乘象国”是傣族历史古国的事实。事实上,不论傣族学者、还是政治学者,都在傣族历史研究中陷入误区,傣族学者目光短浅、地方主义浓重,只看到今天的傣族分布,不知道古代的傣族分布,在南传佛教影响傣族之前,傣族的分布中心还在今大理、保山一带,并不是今德宏、西双版纳及东南亚,把发生在大理、保山一带的傣族历史套入德宏或西双版纳本就经不起推敲,再加上政治学者的攻击,傣族历史就只能变成苍白无力的故事。如今有很多精通傣汉双语的知识分子介入,相信不久的将来,傣族历史将会大白于天下,被政治学者扭曲的历史也将逐步还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