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佳剧共赏|坂东玉三郎演出《游园惊梦》

 七彩阳光3109 2018-05-10


坂东玉三郎演出《游园惊梦》

坂东玉三郎简介

坂东玉三郎是日本歌舞伎国宝级大师,原名榆原伸一,6岁得了小儿麻痹症, 为了弱化后遗症开始学习舞蹈。7岁初次登台,饰演《寿子屋》中“小太郎”,后被守田勘弥 (14 代目) 十四世守田勘弥收养,改名守田伸一,25 岁时正式获得第五代坂东玉三郎之袭名。

作为歌舞伎中最著名的“女形”演员,他出演过众多重要剧目,如歌舞伎传统名剧《京鹿娘子道成寺》中“白拍子花子”,《鹭娘》中的“鹭精”等,在日本歌舞伎界之地位无人可及。坂东玉三郎带着传统歌舞伎在纽约、巴黎、伦敦、柏林、维也纳等世界各地举行国际公演,博得广泛赞誉。他不仅留守于传统歌舞伎艺术,还曾导演并与宫泽里慧共同主演电影《天守物语》;与现代芭蕾大师莫里斯·贝嘉合作创作现代舞;导演并主演了日本“鼓童”的《天照大神》;而最为著名的,便是他与大提琴家马友友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巴赫灵感: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之五—追寻希望》。

有人称坂东玉三郎是继梅兰芳之后亚洲戏剧的又一位稀世之人。他的舞台造型有一种特有的“透明感”,即使在非他本专业的昆曲表演中,依旧能够体会到这份无限接近自然的能量。有人感叹,如果上世纪没能亲眼目睹梅兰芳大师的《游园惊梦》,那么在这个世纪能够看到坂东先生的《牡丹亭》,仍然是一种幸运。这位身处凡世,异常干净、纯粹、对于舞台执着一生的男子生活极为简单,没有家庭,没有社会活动,没有一切娱乐,每日只有家、排练厅和剧场,演出结束后便是安静地回家休息。似乎任何生活中的琐事都会打扰他对舞台中那个“她”的爱,似乎他毕生都希望以最纯净的状态专情于舞台上的那个“女形”。

每年新春之时,东京银座的歌舞伎座都会有歌舞伎大师的集合演出,就如同我们春节时会有南北京剧名家的汇演一样。但京剧的名家汇演每年可能只有一两个晚上,而歌舞伎新春演出一般延续两周到20 天。每天的演出分为日场和夜场,日场为11:00-15:55,夜场为16:00-21:00,通常各演出3 个剧目,幕间各有35 分钟和25 分钟的休息,供观众吃饭喝茶。虽连演那么多场,而且大多是在工作日,但歌舞伎的演出票都在很早就被买完,如果游客想买当场票,运气最好的也只能买到3 楼的站票。逢到汇演,名角都是下午与晚上各主演一个剧目。与我们平日看京剧一样,歌舞伎名家出场之时,观众都会喝彩叫好,而坂东玉三郎出场时,观众席中传来的不再是喝彩,而是全场的惊吁。

坂东玉三郎台上的表演中几乎没有表情,但这份平和之下却透射着丰厚的张力与内敛式的激情。这份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压抑平静之美,被这位年近花甲的男子超然诠释。

坂东玉三郎震撼般美丽的“女形”形象至今无人能及。因他个子较高,穿戴上歌舞伎“女形”的服装和头饰有近1.9 米,这在歌舞伎的舞台上非常稀有。很多人仅仅是看了他的几张剧照,便会被强烈吸引,而他现实中清秀、儒雅的形象,不逊色于任何日本偶像男明星。无论是他本人或是舞台形象,都令人难以相信他的年纪。

其实不仅是“女形”,作为“国宝级的大师”,坂东玉三郎在歌舞伎的舞台上也时常会出演男性角色,有时在一出戏中他先饰演“女形”,之后换装成霸气豪迈的“狮子精”(歌舞伎舞台上,时常有化身动物的角色出现,而这类角色表演十分粗犷,类似京剧中的花脸行当);他扮演《源氏物语》中的“光之君”,那份俊朗与儒雅令人窒息;还有一出传统剧目,他饰演男扮女装的盗贼,依旧全副“女形”的装扮,但观众看到的却是一个玩世不恭、带着痞气的“坏坏帅男人”。

坂东玉三郎非常喜欢中国,他说,因为中国,他喜欢了昆曲,因为昆曲,他更喜欢了中国。因祖父守田勘弥 (14 代目)—十三世守田勘弥曾与梅兰芳结缘—他很早就知道了中国的京剧与昆曲。20 年前,他向梅葆玖先生学习京剧后创作了《杨贵妃》,并于1991 年在日本首演。坂东玉三郎的《杨贵妃》讲述了杨玉环死后,李隆基日夜思念,派方士到海外仙山苦苦寻觅;已成仙人的玉环,追忆往昔与三郎的幸福时光,便托方士带回玄宗所赐的金钗,以作表证……在这出非传统的歌舞伎演出中,坂东玉三郎将京剧的戎装、身段、水袖等技法移植融入他的表演中,将歌舞伎中的双扇舞与京剧“杨玉环”手中的扇子做了整合,这出成功的代表作曾在日本创下连演25天欲罢不能的盛况。

由学习京剧,他又接触到了昆曲,发现了《牡丹亭》。最初,他希望能创作出歌舞伎《牡丹亭》,但最终却决定自己尝试来演出原汁原味的昆曲《牡丹亭》。其实从艺术角度而言,一个歌舞伎演员,学习演出昆曲的难度远远超过改编一个剧本。但这位一生执着于舞台“女形”的男子,希望以最直接的方式解读“杜丽娘”这位执着于爱情,为爱而死、为爱而生的中国古典女子。

歌舞伎演员在台上表演多为舞蹈、技巧以及不多的念白,演唱部分都是由乐队和伴唱担任。而中国戏曲要求演员唱、念、做、表集于一身,因此玉三郎不仅要学习原汁原味带着苏州方言韵味的昆曲念白,还要钻研昆曲的曲牌唱段。但这些似乎仅仅是最为基础的学习。对于“ 杜丽娘”这个人物,他尝试站在汤显祖的角度来思考。他一直在想,汤先生究竟希望杜丽娘是怎样的女子?16 岁的杜丽娘应该是什么都懂,还是什么都不懂?

昆曲的演唱、表演、身段等程式化的技巧,对于坂东玉三郎而言并非最重要,因为他的“杜丽娘” 给人的是折服的感动。饰演“柳梦梅”的苏州昆剧院当家小生俞玖林说:“玉三郎先生是非昆曲专业的表演大师,之前我从未和‘男旦’合作演出过,因此和玉三郎先生最初配合时总有一种照顾的心态,照顾他是非专业演员,照顾他是男人;但随着玉三郎先生渐入佳境,与他演出时,我已经想不到对方是男人、是外国人了,完全进入到‘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感情之中,尤其是玉三郎先生表达‘杜丽娘’羞涩之情时,无人可比,但足够大气,这种舞台感受非常奇妙,非常不同。”

即使在舞台上演的都是对手戏,但坂东玉三郎不主张“杜丽娘”与“柳梦梅”私底下过多交流,因为太过熟悉了,会破坏演员的舞台呈现。即使与他合作演出歌舞伎10 多年的搭档亦是如此,因为他坚持认为舞台上的神秘感不应在生活中被轻易打破。

苏州昆剧院的蔡少华院长说,玉三郎的“杜丽娘”是一般昆曲演员无法超越的,他不在于形,而在于心,他心中的画面、人物、情感太丰富了,是一般人无法企及的境界。虽然他学习昆曲只有3 年,但今日的这份呈现,透射的是他艺术人生的执着与专注。他到了苏州昆剧院后,每一个合作者都对他肃然起敬,就因为他的这份专注与执着,深深感动了大家,“所以我们称他为大师,而不是演员或艺术家”。

(节选自《外滩画报》2007年采访)

坂东玉三郎自述

今年入梅好像有点晚了。我去了北京和苏州,是为了参加拍摄NHK明年播放的追寻梅兰芳(中国的“女形”男旦,1894年~1961年)艺术足迹的专题节目。其实,我的祖父第13代守田勘弥和我的父亲第14代守田勘弥,与第1代市川猿翁等演员一起,在上世纪30年代,数次去中国演出歌舞伎。因为此缘,同中国的京剧团加深了交流,在我年少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述中国京剧的出色,也从中知道了著名男旦演员梅兰芳。前些年,我演出《玄宗和杨贵妃》的《贵妃醉酒》,是1987年梅兰芳先生的儿子梅葆玖教我的。

在我20岁的时候,父亲问我“将来想演什么?”,我没多想就答“除了歌舞伎还想演《杨贵妃》”,“不要随便开大口”父亲道,父亲再一次告诉我梅兰芳先生有多了不起,他率领一个剧团,并作为一个非常出色的男旦,既要指导剧团演员和乐队成员及照顾剧团的工作人员,还要招待来自国外的客人,而且,他在中国传统戏曲界也是举足轻重的。

听说当年父亲他们在梅兰芳先生招待的宴席上,整晚喝喝唱唱非常开心。就像有“长夜之宴”一说,中国人自古就有在宴席上欣赏艺术一样,我在想京剧大概也是这样长期积累形成的吧。

同时,我以为,在上世纪,将很久以前开始一直在演的古典进行各种改革后,使之更加完美而成为普通观众容易接受的东西,这也是梅兰芳先生的一大功绩。

在追寻梅兰芳的足迹时,遇到了刚才提到的《贵妃醉酒》这出戏,得知《贵妃醉酒》受到源于苏州的昆剧《牡丹亭》的影响。昆曲始于600多年前,昆剧大致完成于450年前,有趣的是,这和日本的“能”及“歌舞伎”的初创期重合。(译注:昆曲和昆剧,原文区别使用,在此亦不做改动。)

昆剧是中国南方的剧种,从北京坐飞机的话两个小时左右往南到上海,从上海坐车1个半小时到苏州,那里有个昆剧院,我在那里遇到了《牡丹亭》。实际上,我在3、4年前就想演《牡丹亭》了,结果是在苏州的昆剧院,接触到原汁原味的《牡丹亭》。《牡丹亭》很长,有50多折,连着演一星期都演不完。约在3年前,台湾白先勇制作的昆剧《青春版牡丹亭》,被改编成分三个晚上演出, 每晚三小时。我在那时不知详情,通过这次的采访,学到了《牡丹亭》的许多新东西。

这次6月份前半月的中国旅行,参观了北京的戏曲博物馆,看了昆剧院的演出并参观了昆剧院的学校。苏州城里有运河还有中国独特的小桥,是个有着细腻氛围的好地方。昆剧,与北京的京剧相比,打击乐器较少见,用柔软的音乐、主要以笛、琴、琵琶等来表现。

听说苏州有很多日本的观光客。为这个专题节目,明年1月还将去一次中国,期待着通过这次系列采访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总编专栏

孙佳良

1、振兴京剧,从买票开始

2、谈腿

3、论"戏曲导演"

4、文武全才的“李神仙”永远是榜样

5、纪念李幼春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

6、戏班子的智慧

7、李紫贵——戏曲话剧两门抱

8、世间再无《宋景诗》

9、专访白云明先生,讲述白派武生的前世今生

10侯玉兰与李少春——愿随君去,当不负卿

11、拜望王忠信先生,听"太白金星"讲述李神仙往事

12、学习《秦琼观阵》的一点体会

13、拜望李文才先生,忆李少春先生在“五七艺大”的那段时光

14、讲析京剧《神亭岭》——风虎云龙战江东

15、京剧舞台上的甘宁丨三国时代的小咖秀

《寻找李少春》纪录片终极版


工作人员

总编:孙佳良

责编:刘一诺

制作:刘一诺

编委: 孙佳良   刘一诺   李  想   李文豪   贾舜尧   钱启程   戴  玥(按姓氏笔画排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