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客 游子情\过来人

 专家视点 2018-05-10

  图:上世纪六十年代回乡客挤火车的场面\作者供图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人的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相对起新中国成立不久的内陆同胞而言,也算得比上不足,比下有馀,因此当时的内陆同胞(尤其是广东省)都很期望得到在港生活的亲戚朋友接济。

  笔者还记得,大约六七岁的时候,跟随爸妈回乡探亲,出行前要准备很多东西,例如将家里的旧衣服用布袋打包起来,部分放不下的,就索性穿上身。所以即使气温并不太低,一家大小都穿得像隻糉一样,汗流浃背也在所不计,其他要携带的东西还包括食油、药油、胶盆、水桶、打火机等。总之就是人人一条担挑,回程时就只有隻身一个。

  由于火车是当年北上的唯一交通工具,所以每逢到了春节前后,尖沙咀火车站迫得水泄不通,很多人提早大半天就到火车站购票轮候。虽然如此,也不是能够保证顺利登车,因为行李比人还要多,在火车到站时,不单要想办法让人能够挤上车厢,还要顾及大包细包的行李。在此情况下,因碰撞而产生的口角,甚至打斗就司空见惯,有人在门口上不了车,就索性爬车窗,然后再将行李从车窗塞进去,总之,秩序之混乱非今日电气化列车可以想像。

  即使能够顺利上车,也只是艰辛旅程的开始。因为当年内陆的交通和基建落后,旅客到了罗湖之后,还得先在内陆边检口岸填写“港澳同胞回乡介绍书”,再购买深圳北上的火车票,花大半天到了广州之后,又要购买当地前往不同乡镇的长途汽车票或者渡轮票。如果选择长途汽车的话,也不是可以安稳到达目的地,在整个珠江三角洲都未有桥樑连接河道两岸,因此乘客要在中途下车换乘汽车渡轮,但渡轮每次只能运载数辆汽车,是故造成长长的等候过渡车龙,乘客可能要等上两三个小时。

  不过,随着国家发展壮大,上述现象俱成歷史,却是一本很好的忆苦思甜教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