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抗争的生命警示带血的教训」献给奋斗中的人们

 昵称27668764 2018-05-10


【百姓国学大讲堂】支持“关键词”点播,尝试输入:创业、视频、八卦娱乐、养生保健、生活常识、经典励志、互联网创业、产品知识、两性话题、历史与今天、国学休养、哲理故事、唯美图文、宗教智慧、心态感悟、感动真情、亲子教育等“关健词”搜索自己喜爱的文章。


建议在Wi-Fi下观看(土豪随意)!

微博好友点击关注:百姓国学大讲堂:BXGX365观看

《资治通鉴》 国学智慧应用3 来自百姓国学大讲堂 28:02

更多内容点击文章最后面的「阅读原文」收看



《资治通鉴》国学应用系列讲座 第3讲  

各位朋友:

   大家好!

   我们今天开始《资治通鉴》国学智慧应用的第3讲 「以抗争的生命警示带血的教训」献给奋斗中的人们,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兵神吴起

   都说决定命运的不仅是性恪,木秀风吹,行高人非,这是普遍的社会现实,为政治国,更需要得到雄厚实力的经济利益团体的支持,最后才能取得不败之地。吴起为公叔所排挤,包括后来白起为范雎所忌惮,也不能不说是英雄时舛,红颜薄命。所以吴起的张扬,吴起的强悍,也是他受人忌惮的原因之一。


   吴起(公元前440-前381年),生于富家,早年为求官耗尽家产,遭人耻笑,他一怒之下杀了笑他的人三十余口后逃出 ,决别母亲时说:若不为卿相,誓不回魏国。后从曾申(前505-前435)习儒,因吴母病逝拒绝奔丧,曾申怒其不孝,断决师生关系,吴起于是弃儒学兵,出仕鲁国。

   吴起是战国名将,出生于卫国,那时侯卫国已经不行了,是魏国的附庸国,就是我们前面说的魏文侯所在的魏国的附庸国,吴起的一生是个悲剧:在家乡的时侯,他似乎是个愤青,在鲁国的时侯似乎是一个小人,见利忘义,在魏国他又似乎是一个很能干的政治家、军事家,可是到了楚国却由于改革死于非命,其实吴起这一生的悲剧,在青少年的时代就埋下了种子,当时,他的家族应该是一个没有什么政治身份的商民家庭,家里可能是有点钱,但是没有政治身份,这一点跟前面我说讲《吕氏春秋》的时侯,吕布韦当时的身份和处境是差不多的。春秋战国时期尊贵身份开始遭到破坏,这是一个变革时代,你得有本事才能上位。所以他也想做官:游仕求官、耗尽家财,官也没做成,钱也给人骗了,同时遭人耻笑,所以他一怒之下,杀了那些欺骗和耻笑他的乡间无赖,逃离了家乡,有感于世风日下,吴起身感责任之重大,所以他一定要有个出头的日子,他临行之前给自己的母亲说:不为卿相,誓不回卫国,颇有一点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架式。


   吴起最早来到鲁国,因为鲁国跟卫国关系比较密切,更重要的是孔子的学生也有很多,除了鲁国,卫、宋等国家也有孔子的学生。他开始呢求学于曾申,学习儒术,家乡传来消息,说他的母亲去世了,吴起当时正和同学们一起坐在曾子面前读书,听到这个消息,吴起想起誓言,又想想人死不能复生,所以只是“仰天三号,旋即收泪,诵读如故”,这也确实是非常人之举,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举。他的老师曾申以孝著称,这个曾申,据说《孝经》就是他父亲写的,他要求吴起回家守孝,按儒家那套母亲死了是要守孝3年的,而且在墓碑附近居住,每天都吃素食,节欲,穿戴白色衣物,他当然要求吴起也要这样做,吴起不回去,遂把吴起逐出师门,绝交!我没你这样的学生!

   你想想曾申是什么人,他是大儒呀,曾申怒其不孝:母死不奔丧,这样的人怎么能学儒术呢?人品不全。所以跟他断决了师生关系。吴起要是按曾参的要求做,那就不是吴起了,吴起不会遵循儒家这种规则的;我们现在想想,对于吴起来说是,正如前文所说:人生苦短,只争朝夕,而且他当时跟他母亲说了,不为卿相,誓不回卫国。所以他没有回去,他觉得人死不能复生,就算我吴起守孝三年,母亲也不能活过来。在吴起看来,坚守承诺做上卿相也许是最大的孝、真正的孝(斯人已逝,人死不能复生)。我们现在分析吴起不回去,应该还有一层原因,那就是他回去了,就等于是跳进火炕了,吴起在老家可是杀过三十余口人逃出来的,也算杀人犯啊。在我们今天看来守孝三年显然过时,不过在当时,吴起面对老师曾申的要求而不从是需要勇气的。

 这样看来,吴起不是不孝,而是用奋进的一生坚守对母亲的诺言,是大孝、真正的孝。“为子不孝”是不是也可以改为“守诺于母”?

   吴起苦学3年兵法,学成后通过鲁相“公仪休”在鲁国任大夫。吴起没有忘记自己的志向,把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兵法,同时博览群书,因为吴起不仅是兵家亚圣、兵神,还是顶级政治家。相传吴起著有兵书一本,叫《吴子》,这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是《武经七书》之一。《吴子》这本兵书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 的有关思想,在历史上曾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因而为历代兵家所重视。现有日、英、法、俄等译本流传。但是对它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来就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是战国初名将吴起所著,有人说是西汉中叶人 托名吴起而写的,这个有待于我们继续去考证。

   机会说来就来,说话公元前412年,齐国来攻打鲁国,”鲁人患之“,不知道怎么办,就要找人去抵抗,结果吴起能带兵,就想用他,可是又担心吴起的老婆是齐国人,姓田,就是说你老婆是齐国人,你能够抹下这个亲情来保卫鲁国吗?有史书记载说吴起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居然“杀妻以求将”,最后率领鲁国军队大败强大的齐国军队。


 关于吴起“杀妻求将”,此事我们在这里还是有必要认真的做一下分析,应该有下面几种可能:一是吴起之妻为成就吴起而自杀,二是吴起休妻被篡改为吴起杀妻,还有一种可能是吴起的政敌或是敌人为了搞臭吴起,编造出来的话。

   我们还原一下当时的历史环境:吴起是后来到魏国和楚国,他来了,就要改革的,要动那些权贵们的即得利益的,国家不能拿太多的钱养太多的闲人,所以其政敌也就是那些腐朽权贵,他们一定要抓住一个小辫子狠狠搞臭吴起,这是一种可能。

   第二种可能是吴起敌将也可能拿此事动摇吴起军心,比如向吴起阵营喊话:“你们吴将军,当年为了上位连妻子都杀,杀你们也是分分钟钟的事”。这也是一种可能。

   第三种可能是休妻:我们来看看《韩非子》里面的记载:“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就是让他妻子织一个身上带的丝带,织小了。吴子使更之,更织一次,其妻曰:“诺,好吧。”及成,复度之,织好了,再量了一下,果不中度,还是小。吴子大怒,吴子很生气。其妻对曰:“吾始径之而不可更也。吴妻却漫不经心的回答说:我开始就定好经线了的,不好改呀!”吴子出之,于是吴起说:让你干点事你咋这费劲呢?你走吧,吴起的老婆当时也生气了,走就走,谁怕谁呀!两人都在气头上,就真的走了。所以是休妻!这里面没有谈到杀妻,只说是休妻,我们且不说他们小两口是不是因为什么原因感情不合了,还是妻子总是不能让吴起满意,总之是休妻,不是杀妻。

 第四种可能:是吴起之妻为成就吴起,她是心甘情愿主动自杀了。在当时春秋战国时代,士为知己者死,女人为成就男人而欣然就义者不乏先例,“要离之妻”便是,甘愿做苦肉连环计中的一环,欣然就义;相似事例还有聂荣为不埋没弟弟聂政的英名,不惧死亡的故事:

   聂政刺杀了卫国的奸相侠累,看到自己跑不掉了,为了不连累其姐姐而用剑划破脸、剜出双眼、破腹而死。韩国人于是把他的尸体放在大街上,悬赏千金,征求能识别出他身份的人。姐姐聂荣去看了,知道是自己的弟弟,她说:弟弟啊,你为知己而死,我做姐姐的又怎能有所畏惧而独活,现在全天下人都知道你的侠名了,我也没有遗憾了!”说完,她就在聂政的尸身旁自尽了。姐弟情深啊,“士固为知已者死,就是这么来的。

   吴起如果真的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就意味着吴起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是不择手段、任何事都可能干出来的,也就是说其他任何君王如果许诺给予吴起更高的功名利禄,吴起就可能投诚、也有可能直接反了当时效劳的君王而投向其他君王。所以说任何君王都不敢把军队交给这样的人,也不敢用他。事实上,有点远见的君王不仅不会用他,反而必杀他。不择手段且有军事才能的人,不为所用必为所害,此类人命必不长。就如“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唯利是图,曹操必杀他,留他就如同留了一颗随时会爆炸的炸弹在身边一样,他随时都可能反叛,只要别人的筹码够高,张飞有一次骂吕布骂到点子上了,三姓家奴!认过三个人做干爹,结果都给他害死了。


 这样看来,吴起真要走了这步棋“杀妻求将”,就意味着吴起人生这盘棋就永远彻底输了,绝对不可能“出将入相”。而且吴起是“以见占隐”的高手中的高手,不可能这点预判都没有,会走这步失信义于天下的棋。所以,“杀妻求将”从各个角度都是讲不通的,而如果是“红颜知己为夫甘愿就义”就一切都讲的通了,即前面的聂政是“士为知己者死”,后面的吴起的妻子甘愿为吴起就义,还有后面我们要讲的吴起的仁德,他为士兵吮疮,他的士兵也甘愿为吴起冲锋疆场,不俱赴死,吴家军所向披靡,这才造就了吴起兵家亚圣的地位。吴起对士兵都那么好,他是那么在乎自己名声的人,他怎么可能“杀妻求将”呢?

  可见“杀妻求将”可能真的并不属实,而吴起的遭遇,正是一个封建社会中,心直口快,却既有能力而又正直的知识分子的悲剧。鲁国在他手中不再受侵略,魏国在他手中强大,衰老的楚王国在他手中得到重生。忠心耿耿,才干之高,历史上很难找到匹敌,竟不溶于当世,不禁为吴起悲,也为那些国家悲。

    不管是什么原因,有时侯谣言却是可以杀人的,鲁王身边的小人又出来说话了:吴起这个人缺德,是个小人,母死不奔丧,连大儒曾申都不认他这个学生了,现在又杀妻以求将,残忍至极,鲁国是个区区的小国,却有战胜大国的名声,其他诸侯国一定会防范我们。这个糊涂蛋鲁元公居然受到蛊惑,解除了吴起的职务,吴起黯然离去。

   尽管有赫赫战功,吴起还是离开了,当然我们换一个角度去考虑,从用人的角度来说 ,不管杀妻求将是真还是假,不管'母死不奔丧'里面是不是还有什么情非得以的原因,我们先不去评论这些事情的是非曲直,有一点是我们不能否定的,那就是吴起是个天才,也是很有才干的政治家,曹操就曾经赞扬吴起:“吴起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三晋不敢南谋”,谁手下有吴起这样的人才,谁都能建功立业,因此,能否保护好,爱护好或是用好象吴起这样有缺陷的、处事不足但是却有本事的人,对我们事业成败至关重要,也是考验一个领导干部识人、用人能力的试金石,从这外角度上看来,这个鲁元公确实不能算一个好领导。相对于魏文侯不句一格用人才,甚至于前面我们说魏武帝,也就是曹操,那都是不能比的,曹操爱才,惜才、容人之度的案例数不胜数,不管是对关羽挂印封金,还是长坂坡惜赵云,或是赤足相迎许攸等尽显曹操用人之大家风范。用人之道,唯在洞悉人性, 明察人心,争天下必争人才,曹操本着“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思想,唯才是举,最终成就一番大业。

   吴起的问题在什么地方,他没有选对可以真正让他建功立业的领导人,他没明白建功立业也是需要大环境的,鲁国是孔子的故乡,道德至上,你在这个地方建功立业,目标成瘾,那你肯定待不下去的。所谓“父不慈子奔他乡,君不正臣逃外国”,吴起此时选择离开,是深刻反思的结果,应该说是明智的。


   吴起离开鲁国来到魏国,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然后凭借吴起洞若观火的“以见占隐”能力,很快看出门道:门道一,魏文侯有强兵之志;门道二,魏文侯尊儒(拜三位儒家门人为师);门道三,翟璜是人力资源主管,要入魏国官场,需先通过翟璜面试。

这样,吴起先拜访翟璜,然后被举荐,魏文侯不一样,他用人不拘一格。当时吴起刚到魏国,魏文王问李悝(就是李克)时,李悝也只是说“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李克说这个人的军事才能,不亚于春秋名将司马穰苴,所以就让吴起带兵了。这一段前面我们说过。这个司马穰苴带兵法令严明,而且跟士卒能同甘共苦,关心士卒生活,所以司马穰苴能够让士兵为他去冲锋陷阵并取得胜利,吴起在魏国带兵,就对司马穰苴活学活用,他与士卒最低下的人同饮食,不睡专门的床席,行不坐车,亲裹赢粮、亲自带着干粮和士兵一块行军,有的士卒生了脓疮,吴起亲自为其吮疮,把脓血给吸出来,给他治好,三军将士无不感激,可是这位士兵的母亲听了却不禁垂泪了。邻居们就说,哎呀吴将军这么关怀你家当兵的儿子,你应该感到欣慰呀,你怎么还难过起来 了?这位妈妈伤心的说,你不知道哇,当年他父母也在吴起手下当兵,吴将军也亲自吮其脓疮,孩子的父亲结果是冲锋在前,战不还冢,死在了疆场上,如今吴将军又为我这个儿子吮脓血治脓疮,我担心这个孩子将来也会为吴将军一股劲的往前冲,结果死在疆场上呀!

   所以我们看,吴起是知道怎么赢得人心的,比较我们前面讲的”智伯不仁“,那完全是两个极端,智伯不仁,而吴起应该算是很仁德,这事你装你是装不出来的,对吧?吴起带兵仁德,不但讲政治,而且讲制度,在《尉缭子》里面记载,说吴起出兵,有一个十分勇敢的士兵,在没有下达进攻命令的时侯,就冲出去了,斩获了敌人的两个首级,吴起为了严肃军纪,以违抗军令处死了这个士兵。吴起还加强军事训练,他训练的武卒有严格的体能标准,战斗力特别的强,曾经用五万武卒打败了五十万的秦军,取得西河之 地,名震遐迩!所以吴起确实是非常出色的优秀的。那么,李克说吴起“贪而好色”,有根据吗?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吴起有没有贪人民的权、有没有贪人民的钱,有没有嫖宿幼女,有没有看哪个舞跳得好或歌唱得好而强占民女。事实上,吴起是一个非常廉平之人,《史记》里是这样说吴起的:“廉平,尽能得士心”。能够坚定变法者绝非“贪而好色”之辈,不然瞬间就会被收买,给你几个钱儿,你就别变法了,如果是这样,很容易被拉下水。所以,这个“贪而好色”也是不攻自破的!

   公远前396年,魏文侯去世,儿子魏击、也就是魏武侯继位,当时相位空缺,大家都看好吴起,他是最好的人选 ,可是呢结果却任用了田文,所以吴起就很不满意,他就找到田文来问,我想跟你比比功劳怎么样?

   田文说:比吧,好,你说带兵打仗你能跟我比吗?不能!

   治国安邦你能跟我比吗?不能!

   镇守一方你能跟我比吗?不能!

   田文平静的说,我都比不上你,于是吴起就问了,既然你什么都不如我,那为什么你的职位却在我之上呢?这时侯田文平静的说:如今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在这种情况下,是由我出来任相合适呢,还是你出来任相合适呢?吴起默然良久,最后他承认:“属之子”,应该是你出来当宰相合适。我们现在能不能体会吴起当时的心情呢?还是那句话,吴起是后来到魏国的,而且当时最欣赏他的魏文侯也已经不在了,在魏国,他身后是没有一个即得利益集团来支持他的,他只是一个客卿,说的不好听一些,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了。所以他吴起默然良久,最后还是低头了,“属之子”,还是你出来当宰相比较合适。也许他自己知道,自己本事大,业绩高,能力超群,会招人嫉妒;也许他也明白,自己强硬果敢的处事风格会让现有既得利益的格局遭到打破,因此得不到人的拥戴,此时的吴起,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


   吴起的甘居下位,甘败下风也没有换来他安全的生存环境,继田文为相的公叔痤任魏国的国相,公叔娶了魏国的公主,按照现在的说话就是驸马了,他很忌惮吴起,觉得吴起的本事比自己大,所以他策划想把吴起挤走,公叔的部下有一个门人,就给他出了一个连环计:他说你先向国君提,说吴起这个人有本事,是大牛人,我们的国家小,不是大国,他未必愿意一直留下来干,我们不妨试试,你把公主嫁给他,看他愿不愿意娶,就知道他想不想留在我们这里了,他要想留在魏国,他一定会娶公主,他要是不想留,他肯定不会,他会推辞。门人又说,把这个讲好之后,你再邀请吴起到你家去 ,你的妻子不就是公主吗?你让你的公主妻子象个母老虎一样强势地对待你、不尊重你,而你呢,故意表现出怕老婆的样子,吴起一看娶公主老婆原来这样窝囊,他一定断然拒绝魏国国君。

   这么一做,魏武侯也不知其中的历害,果然想嫁公主给吴起,可是吴起害怕公主太历害了,自己得不到自由,所以真的就拒绝了,这一拒绝,魏文侯就怀疑吴起的忠诚来了,那你还想在这里好好的干吗?领导怀疑你、担心你,想想看,这是很危险的,尤其是那个时代,魏武侯很生气,当然后果很严重,这时那个大夫王错又说了很多关于吴起的坏话,魏武侯听信王错谗言,召吴起入朝,吴起料到入朝会凶多吉少,害怕被害,即直接出魏入楚。他含着热泪逃离了魏国,临行之前他说:魏国从此要走向衰落了!为什么呢?因为河西之地,很可能会被日益强大的秦国现次拿走,其实这个时侯秦国正处在秦献公、秦孝公的时侯,商鞅变法的时期,确实是日渐强大的 。这正是公元前383年前的一个傍晚,一辆马车从魏国一路南下,急驶着奔向楚国,马车上坐着一位消瘦严厉的中年人,他就是当时魏国的名将吴起,因受到魏国国君魏武侯的猜忌,他愤而决定投奔楚国。从这里面看,这个魏武侯跟前面的那个鲁元公一样,也不是一个能够识人用人的好领导,吴起的离开,还是明智的。


   吴起来到了楚国,楚悼王久闻其贤,什么意思呢,过去吴起带着魏国的军队打得楚悼王大败,当时他找各诸侯国帮自己的忙,最后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现在吴起居然自己来了,所以他不计前嫌,热烈欢迎吴起的到来,先让在地方当了一段时间的令,在宛、即南阳这个地方当令,在基层先查查秋风,这是他自愿的,先摸摸底,知道了什么情况后再可以有所动作。之后呢,直接被提拨为令尹,就是国相,吴起终于如愿 以偿了,少年时代担任卿相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我想此时的吴起,应该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了吧?所以吴起不是不孝,而是用奋进的一生坚守对母亲的诺言,是大孝、真正的孝。

   做了卿相后,吴起要改革了,他首先向现有既得利益格局开刀,他一针见血的对楚王提出,我们楚国的毛病在哪儿,就在大臣太重,封君太重,大臣的权利太重,封君的人太多,贵族有太多的权利,有太多的资源被他们占用了,所以国贫兵弱。怎么改变这个局面,他的改革方案提出,废除世袭特权,他规定:封君过了三代就要没收他们原有的爵禄,用这些土地和财产来奖励那些有战功的人。这一措施是为了解决分配不公,提高楚国将士对外扩张的积极性,吴起把贵族迁到边远地区去垦荒开发,一方面使广阔的疆域得到有效的利用,也一方面,也消弱了贵州的势力,吴起的改革是抓住了要害,同时也见到了成效,南平北越,北却三晋,西伐秦,重振了楚国的权威,一改被诸侯吞食的弱势,但是大家发现了吧?吴起就得罪了庞大的即得利益群体,消减公族的待遇,贵族的下乡,皆甚苦之,楚之贵戚多怨吴起者,公元前381年,楚悼王薨,贵戚大臣做乱,攻吴起,吴起死于乱箭之下,楚国的改革夭折了,吴起被杀后,其尸体被孟虎带回老家,葬于母亲墓旁,吴起兑现对母亲的承诺:“不为卿相,誓不回卫国”,他“守诺于母”,他回来了。

   吴起从鲁,到魏,到楚,在哪里都做出了业绩,可是最后不是待不住,就是被杀,他这一生引人反思,引人深思。

   所以吴起的张扬,吴起的强悍,也是他受人忌惮的原因 ,吴起的问题,有性恪的问题,有大环境的问题,有时代的问题。所以呢,我们只能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接受我们所不能改变的,邦有道则仕,帮无道则愚,或是君不正臣逃外国也可以,你不能强来。支持你的人没有了,鲁悼公死之后,没有人再支持他了,他还是不走,还要强行推动自己的改变,一意孤行,所以坏事。


   其实吴起是个悲剧,他那么有本事,在魏国,他的家乡,他就想有所做为,战国的时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这时侯还是贵州制度遭到破坏、但还没有完全被破坏的过程中,还有一点唯成份论、血统论,中国 的历史在这个时侯有很大的变化的,就是从凭血统要变成按本事,所以他就学本事,然后到鲁国,也是做出成绩了,等不下去了,在魏国,可是说是魏国的开疆拓土,吴起是功莫大焉,最后在楚国还是不得善终,他的变法成功了,他的人也就死了,楚悼王死了,他也跟着就死了,从吴起的悲剧,他个人的命运,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一个就是他个人的性恪特点,一个就是各国的国家的国情,国家的政治氛围。

   说起吴起身上的问题呢,有人说他“杀妻求将”,或是说他“母死不奔丧”,说他个人在亲情上比较冷血,我们试想一下,一个对甘愿为士兵吮疮的军,一个爱兵如子的将军会在亲情上冷血吗?这个我们同样不去考这些事情的是非美丑,其实古人还有一句话,为大事者不顾家,或者说叫“大义来亲”的说法,就是说有一种判断,你为了大的事业,是可以把亲情放在第二位的。你把忠放在了第一位,孝就只能在第二位了,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嘛,那为什么吴起他单单是做出了这样的事情来呢,就受到了别人泼脏水,就成为了他的瑕疵了呢?我们觉得今天吴起最终落得了这样的一个结局,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他建功立业的环境不对,刚说我们说鲁国是孔子、孟子的故乡,那时侯还没有孟子,是周公他的大儿子建立的国家,所以这个地方,是特别讲究那种礼的,对吧?子思、曾子,都在这个地方,曾子,前面我们说过,《孝经》都是他编的,所以你在这个地方,要冲破这个大环境,做出这种特立独行的行为,当然是不会被认可的。可是就他这个事如果是在秦国、在楚国,就是儒家文化影响不那么深厚的地方来说,也许不会太那么当回事,你看他做的这些事在鲁国是受到批评了,在别的地方没有讲他的这些事,所以为了成功,他没有仔细考虑他自己建功立业的环境。

   第二,吴起的眼光也确实不太好,这就是说一个真正有本事的人,靠自己本事吃饭的人,其实你选择在谁的领导下干活非常重要。吴起在魏文侯的时侯其实没事,对吧,建功立业嘛,到了魏武侯时侯,他就比他父亲差一点,魏武侯虽然也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身上或多或少的还是有点儿我们现在说的“哥儿派”的毛病,什么意思,“我爸是李刚”啊!“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前面我们讲魏文侯治国的时侯讲过,他能问出这样的话来,大家说他是不是真的感觉自己很牛呀?

   还有一 件事,我们讲《战国策.魏策》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称曰:‘河山之险不亦信固哉?’王错侍王曰:‘此晋国之所以强也。若善修之,则霸王之业具矣。’王错是魏国的一个大夫,他说这正是晋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呀,如果再好好的修整一下,那么霸王之业就可以成啦!吴起对曰:‘吾君之言,危国之道也,我们国君说的话,是危国之道,会让国家走向危险的处境的,而子又附之,是重危也。’而你又附合着说,那就会更严重了! ”在魏侯面前当众指责了王错,因此王错怀恨在心。吴起接着说:“在德不在险,“国家兴亡这种事不在山川是否险固。而在国君是否贤德。”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这是举了几个山川虽然险固却由于国君不贤明不修政理而灭亡的例子,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最后对魏武侯说,“您要是不贤德,那么这条船上的人都会变成你的敌国”,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一国国君不贤德,不修政理就会变得众叛亲离,连身边的人都会变成敌人,那么再险固的山川也是没用的。武侯曰:“善。”,你说的太对了!他虽然最后还是同意了吴起的看法,但那是经过吴起据理力争得来的,而不是象他父亲一样,有先见之明。吴起先是去了鲁国,鲁元公不明,再次来到了魏国,这次他选的对,魏文侯用人不拘一格,可是他死了之后呢,魏武侯就差得多了,所以他再次离开魏国,来到了楚国,楚悼公也还不错,得遇明主,可惜好景不长,楚悼王又暴病身亡,所以不能说不是英雄时舛,红颜薄命。吴起本趴在悼王的尸体上可以躲过一劫,最后还是被乱剪射死了。这些活的领导人都靠不住,一个死了的领导人能靠住吗?

   第三、他在楚国的最大的问题是,他只是依靠了一个楚悼王,没有其它的社会基础支持他,所以他只是个客卿。更重要的是,他的改革都是动现有利益的蛋糕,他没有增加容量,你比较后来的商鞅变法他就不一样,商鞅发展经济,他把蛋糕做大了,然后再分。而吴起只是把别人的蛋糕切一块,动了现有的利益的格局,所以你看他的改革,他是留不下来的,深沉不下来的。


    第四,吴起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司马迁的用词是:节廉而自喜名也,司马光的用词是:刚劲自喜,他包括两层意思,有原则的坚守,所说的节廉刚劲,第二层意思,不太通人性,自视甚高,所谓自喜是也,吴起的目的是誓为卿相,性恪又刚劲,目标成瘾的执拗加上性恪的刚劲,铸就了吴起人生的悲剧,我们常说为人处事应该刚柔兼济,刚是意志坚定,刚不一定是指你用拳头处事,你一定要用武力,你要有意志,内刚,内在刚,外柔。内刚,就是你要有原则有坚守,外柔,手段上你要柔软,《史记》上讲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你要善于变通,不要脑子一根筋,其实世界上许多事情呢,不是我们完全靠主观努力就能解决的,如果你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那你很可能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标坚定,又要步履稳妥,这是成事者应有的风度,吴起的性恪是如此,但是决定命运的不仅是性恪,木秀风吹,行高人非,这是普遍的社会现实,吴起为公叔所排挤,后来白起为雎所忌惮,英雄时舛,红颜薄命,所以吴起的张扬,吴起的强悍,也是他受人忌惮的原因。

   谦卑是人生的护身符,周易有一卦叫谦卦,这个谦卦是唯一没有灾咎的卦:

   天道亏盈而益谦,天之运行法则,是减损满盈者而增益谦卑者,

   地道变盈而流谦,地之转动法则,是倾坏满盈者而流注于谦卑者,

   鬼神害盈而福谦,鬼神之行动法则,是加害骄盈者而福佑谦恭者,

   人道恶盈而好谦,人之处事原则,是厌恶骄盈者而喜好谦恭者。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虚的人处在尊高之位,道德会更加光明,处在卑下之位,其德行人们也难以超越。只有君子才能够保持谦德至终啊!皆好谦,此谦之所以亨也,其实一个成功的人士,一个对未来有期待、有前途的人,谦卑、低调是他人生的通行证,这一点我在《资治通鉴》国学应用系列讲座的第2讲,还有《西游记》里不能说的系统讲座的第3讲都有提到过,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去翻阅。总之,我们想吴起如果有“谦”之美德,再加上能识时务为俊杰之睿智,结局就应该不是这样的了吧?吴起失败了,跟他的改革一样都可以说是失败了,但是从百姓层面来说,吴起变法给整个楚国的百姓们带来了一定的福音,开创了军功可以挣功名的先例,从这点来说,吴起的变法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吴起以抗争的生命警示我们一个带血的教训」,这节课也同时献给在奋斗中前行的人们,大家以史为鉴。

   好的,感谢朋友们的收听,我们下回再见!更多精彩内容,大家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华之崛起而行动,我们下次见!


最后送给大家一个精彩的小电影

请您欣赏:


记得扫描本上面的二维码,以及时获得新课通知,再次感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