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 | 王慧:扎根北大的天籁之音

 昵称10078544 2018-05-10

人物 | 王慧:扎根北大的天籁之音

原创 未名湖是个海洋 2018-04-05

作者 易李

 

未名导语

本期,“未名湖是个海洋”邀请了80级西语系王慧校友做客。王慧师姐作为女高音独唱,一直活跃在北大的文艺舞台,参加了校内外几乎所有的文艺活动,被誉为“北大最有穿透力的女声”,成为八十年代北大的文艺符号。在“北大后校园原创音乐”活动中,她用美声演唱了歌曲《春去春归》,用她一如既往热爱的音乐来表达对母校120周年生日的祝福。

人物介绍


 

王慧,1980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本科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多次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并曾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曾获全国法语歌咏比赛第一名,北京市业余青年歌唱比赛第二名,现任北京大学校友爱乐合唱团团长。

提到王慧老师,在北大80级的校友脑海中浮现出来的,便是王老师美声演唱时的英姿。在舞台上稳健的台风、嘹亮的嗓音和灵动的神情,像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八十年代的北大大讲堂,一直贯穿到法学院学生的课堂里,声声优美,直击人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校园歌曲充斥大陆校园,《蜗牛与黄鹂鸟》、《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校园歌曲在学生中掀起一股热潮,为了宣传有内陆特色的校园歌曲,北大与央视合作,积极筹备“燕园歌声”的活动,通过在未名湖取景拍摄影像,让学生在央视广播电台录音棚录音,经后期合成纪录片。王老师凭借其扎实的功底和精湛的表演,在纪录片中用美声独唱歌曲《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在民谣风盛行的大学生校园里,开创了用美声演绎校园歌曲的独特方式,给听众带来了清新脱俗的观赏感受,为北大的校园音乐增添了一抹亮色。特别是在唱到“像夜空里闪耀的星星”时,画面定格在王老师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上,坚毅、干净且目光如炬,恰似夜空里的星星,闪亮如莹。


(图为王老师演唱《我有一双探索的眼睛》时的剧照)


在北大文艺演出的舞台上,王老师无疑也是最耀眼的星星之一。学生时代的王老师便一直活跃在北大文艺舞台,参加了校内外几乎所有的文艺活动,无论是呼吸、起音还是连贯性,王老师当时都能精准地把握和演绎,被誉为“北大最有穿透力的女声”。


1985年全国第一届法语歌曲比赛一炮而红,歌手刘欢(《好汉歌》演唱者)的音乐才能也通过这一比赛得以展露。一时间,众多爱好音乐的学生纷纷报名参加,王老师也不例外。经过一路的过关斩将,王老师凭借其法语专业的语言优势和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在1986年全国法语歌曲比赛中拔得头筹,受到了当时法国驻华参赞的高度赞扬,也为北大的文艺发展的功绩簿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图为王老师1986年参加法语歌曲比赛剧照)


在北京市青年业余歌手大赛中,王老师凭借演唱《我爱你,中国》和《长江之歌》获得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亚军。而业余只是头衔和名号,不业余的是王老师对音乐的态度和不亚于专业的技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老师之所以在美声表演上有如此令人惊艳的表现,离不开从小父亲的熏陶和音乐老师的培养。受身为梅派京剧票友的父亲影响,王老师自小便对京剧艺术颇感兴趣,自六七岁时,便在父亲的教导下演绎京剧中老旦的戏份。进入初中后,音乐老师惊觉王老师在美声方面的独特天赋,课下进行悉心指导,在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下,取得了天津市中小学文艺汇演第一名的好成绩,在高考前夕,已被四个文艺团队录取,奈何家中长辈坚决反对王老师将美声演唱作为职业考虑。王老师最终把歌唱定位在“业余爱好”上,但也为此坚持了一生。


音乐在耳濡目染下自学成才,王老师在学业上也是跨界高手。本科从北大西语系毕业后,王老师又自学国际法,成功考入北大法律系并获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之后为填补北大国际私法领域授课老师的空缺,忍痛放弃外交部提供的就业岗位,专心留校任教,三尺讲堂上一站,就是二十七年。


王老师多年从事法学院本科生必修课的教学,没有上过王老师课的同学,是毕不了业的,上过王老师课的学生,对王老师的特色是忘不掉的。在歌唱表演上有着扎实的功底,王老师那由此练就的洪亮的声音、生动的演绎、超强的感染力在知识讲授上也是大放异彩,能够把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识分析得生动形象。王老师在课上提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讲究”,正如王老师对自己要求和诠释的那样:认真地学习,勤恳地工作,优雅地生活。学生在课程中略感疲惫,王老师还会即兴演绎一段咏叹调,演绎完毕后大家变会变得兴趣盎然而精神抖擞。“王老师在课堂上用美声演唱一段之后,把全班同学都惊艳到了,‘高手在民间’这句话真不是盖的。”上完王老师国际私法课程的张姓同学如是说。正是由于把爱好挖掘过程中的锻炼出来的技巧融入到了教学工作之中,而王老师本人对学生也关怀备至,因而受到了北大众多学生的追捧和喜爱,多次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并曾被评为北京大学“十佳教师”。


(图为王老师在其办公室)


“君子不器”。王老师涉猎音乐、商业投资、教学研究等诸多领域,拥有诸多的名号和头衔,而她自己最喜欢别人对她的称呼,依旧是简单的一声“王老师”,教书育人在她眼里不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对北大辛勤培育的回馈。


如今,王老师已经“桃李满天下”,传递了教学的大棒,进入了正式退休的倒数计时期。但她对北大的奉献却尚未停止,她对音乐的执着也仍继续。王老师在诸多校友的呼声中,接任了北大校友爱乐合唱团团长一职,每周带领合唱团成员进行排练,挖掘来自北大的好声音,增强北大校友的凝聚力,让从北大毕业离开的师兄师姐,无论白发苍苍抑或是青春勃发,每周都能再回到北大的校园,再次重温熟悉的旋律,唱响北大的声音。


在“北大后校园原创音乐”主题活动中,王老师及其先生越涛老师共同演绎了歌曲《春去春归》,王老师用美声演唱,越老师用钢琴伴奏。越涛老师1979年考入北大物理系。王老师和越老师二人在北大的学生时代琴瑟和谐的合作,在80年代的校友中被传为佳话,更成为一代人心中北大文艺活动的符号和品牌。陷于才华,安于品性,忠于陪伴,几十年过去,王老师和越老师依旧是音乐上的好搭档,生活中的好伴侣。此次由当年的“越王组合”再度合作演绎的歌曲《春去春归》在“北大后校园原创音乐”活动中一经上线,立即在北大80级校友中产生巨大反响,引发一代人对炽热青春的追忆。这是懵懂年少的魅力,更是北大记忆的传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从未名湖的潺潺流水中,淌进婉转柔长的钢琴声里,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因音乐结缘,在未名湖畔遇见爱情的二人,用双方都一如既往热爱着的音乐,来表达对母校120周年生日的祝福。


(图为王老师及其先生越涛老师在学生时代的合影)


“暮春的雨”、“穿淡蓝长裙的少女”、“勿忘我”,这一系列的景象把时间拉回到无数人的青葱岁月,王老师那舒缓而深情的演唱,将学生时代那懵懂、单纯、浪漫的爱情诠释得淋漓尽致。诸多80级同窗在这次活动中为自己积极地拉票,也让王老师备受感动、倍感鼓舞,好像无论过去多久,只要听到熟悉的声音,就能唤醒潜伏在心底的炽热和怀念,那时对青春年少的追忆,也是对北大校园的惦记。


(图为王老师及其先生越涛老师近期合作演出后纪念照)


在王老师眼中,好的校园原创音乐应该要记录学生时代的青春岁月,体现学生真诚纯洁的特征,既要朗朗上口,有要积极向上,能够引发一代人的记忆和共鸣。虽然现在流行的嘻哈元素、欢快曲风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但传统而典雅的音乐文化也不容忽视。大学生不能仅仅沉迷于学习,还需要在书本和课堂之外,花时间去感受高雅的文化,静下心来体会高雅文化中的美感,保持自身对艺术的追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燕园里认真地学习,同时也优雅地生活。


从六七岁的尝试到如今的坚持,兜兜转转却也始终如一。栉风沐雨而不减英姿,经年倥偬仍初心不负。这个在北大歌唱青春的女孩,为北大奉献半生的女人,陪北大历经风雨的女子,依旧坚守在北大的第一线,即将退休亦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行走在未名湖畔,仍浅笑顾盼、摇曳生姿。38年的时光流逝,面对这片她挥洒过热爱,收获过爱情,奉献了青春的土地,她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采访 / 2017级法律系易李


未名湖是个海洋·投稿


“未名湖是个海洋”是北大校友圈非官方自媒体平台,以服务北大校友为宗旨,是一个以共同的情感记忆为纽带,以非正式的人物志为主题,使大家能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加深彼此间联系与交流的平台。


我们建设此平台的初衷是为了能把毕业后散落在五湖四海的北大人重新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彼此间感动的人与事,同时也希望借此展现北大人的风采,弘扬北大精神,更加便于年轻一代了解真实的北大和北大人。同时也欢迎广大在校生来分享自己的故事。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藏在水底,灵魂们都是一条鱼,也会从水面跃起。当年我们的梦想在未名湖畔,博雅塔下,今天希望我们能重聚在“未名湖是个海洋”,带着共同的回忆,携手并肩,走向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