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黑夜拥有寂静和群星

 singer0852 2018-05-10

    王征宇

    拉赫玛尼诺夫是十九世纪后期俄罗斯最后一位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的音乐既充满激情,又有浓郁的情感基调,将俄罗斯民族充满忧愁的气息融入到丰富的管弦色彩中。他曾说:“在伤感和快乐两种主题中,我更偏爱前者。”拉赫玛尼诺夫的主要作品都是用小调写成,如著名的第二、第三两大钢琴协奏曲,分别为c小调和d小调,通常被称作“拉二”和“拉三”,如两个孩子的乳名。

    1897年,24岁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乐的首演招来劣评如潮,对少年成名的他来说,真是致命打击。其实错误的直接原因不在作品本身,而是担任指挥的格拉祖诺夫没好好排练,加上醉酒指挥,以致首演一塌糊涂。可怜的拉赫玛尼诺夫起初躲在螺旋梯上,后来因无法忍受四处的嘘声而逃到街上。年轻的作曲家因此差不多有三年时间没再拿笔创作。直至得到心理治疗师尼可莱·达尔的医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玛尼诺夫完成第二钢琴协奏曲,并以此曲献给尼可莱·达尔。首演由作曲家亲任钢琴独奏,演出大获成功。“拉二”不但让他一雪前耻,还重新鼓舞起创作的信心。

    钢琴浑厚的触击让“拉二”的开端令人想到东正教教堂的钟声,惊动林中的鸟儿呼啦啦飞。苍茫的大地,赶车的俄罗斯老汉,白桦林子。弦乐如夕阳穿过林樾,带出温暖的主题,却有深沉内蕴的哀愁。钢琴的抒情,如一个人置身悠悠天地间,放肆着对人生的思考。拉赫玛尼诺夫非常善于在瞬息间更换音乐调性和色彩,来渲染情感的波折。2016年春,我聆听过昆明聂耳交响乐团演奏的“拉二”。这是我第一次现场聆听“拉二”,当第二乐章华彩响起的时候,我第一次深切感觉到生而为人能领受的艺术美感。像一只舟,被旋律带动着、席卷着,犁出狂喜的水花,眼泪就这样掉了下来。倾听“拉二”,请不要克制自己的感情。

    “拉三”宛如“拉二”的晋级版。澳大利亚钢琴家戴维·赫夫考的传记电影《shine》中,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曾以“弹奏此曲一遍等于铲十吨煤”来渲染驾驭“拉三”的难度。这部作品既有交响的浑厚激越,又不乏李斯特似的炫技,它的庞大与沉重,自省和内敛,作曲家自己也用“大象之作”来形容。

    好比一个现代文高手采用了多种写作技巧,隐喻、象征、伏笔照应、意识流等,来服务自己的作品。是的,那些说之不尽的抒情华彩、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和大量复杂的和弦,“拉三”的博大精深,不是听一二遍就能了然的。它如大海,既有深渊在即的恐怖,也有落潮回旋的柔缓。初听,好比刚学会游泳的人,毫无经验地被浪头打翻,呛几口水,定定神,不免好奇,大海的内心究竟藏着怎样的思想和忧伤? 吸引人一听再听。

    迷醉于音乐,既孤独又圆满。就好像一个个黑夜,拥有寂静和群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