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亭路 · 回忆

 zdjphoto 2018-05-11

麦阳路,筑于1919-1921年。1943年,改名华亭路。道路长约400米,两旁建有各式小洋楼;徜徉其间,如临恬静的欧洲小镇。上世纪80年代始,服装市场兴起,从此湖水般的宁静不再,华亭路一度成为上海个体服装市场之翘楚。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霞飞路麦阳路(今淮海路华亭路)口景象


华亭路是淮海近常熟路的一条南北向的小路,此条路始筑于1919——1921年,法租界当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死的法国旅沪商人的名字命名为“麦阳路”,1943年改今名。我曾经常路过华亭路,它给我的印象是,在路的东边是一模一样的五幢有大型坡顶和高高的台阶的英国乡村别墅式的三层楼房,每一幢楼房前都有一个大花园(现在因建地铁车站已将花园征用了),阳光下,花园里种着的蔷薇花茂盛地开放着,点缀着那一幢幢乡村别墅,让人似乎感受到田园诗般的恬静,优美,和贵族般的矜持。


1980年代,淮海路华亭路口


2017年冬,淮海路华亭路口


而在华亭路西首,也有一幢同样的大坡顶的别墅。后来不知何时,被它的主人——据说是“固齿灵牙膏”厂的老板进行了一系列刻意装饰:他在大坡顶的屋檐上用水泥上塑造了两条硕大的龙,做成“双龙戏珠”的造型;砌造了水泥的院墙和古牌坊式的大门;还在花园一角堆筑了一座假山,山上筑有琉璃瓦顶的亭子,还安装堆砌了众多的塑像,如:石雕佛像、福、禄、寿三星瓷像、济公活佛等等。这些繁缛、俗气的装饰在“文革”中毁于一旦,而整幢楼房又因修建地铁一号线车站时被完全拆除。现已另造新楼。


从四十年代开始,华亭路成了“旧货摊一条街”,“华亭路淘旧货”是这里特有的风景。我对这条特色街的印象还是六十年代的,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华亭路西侧的最南面的摊子是出售旧衣服、鞋帽的,还有兽皮大衣;再往北行则全部是出售西洋“古董”的,有西洋瓷器、彩色玻璃、车料玻璃器皿、铸铜、石雕工艺品、水晶吊灯等等,我曾看到一个非常精致的铸铜工艺台灯,它的灯座做成一棵大树下两只小鹿,而大树的树枝巧妙地做成伞形作为灯罩——仅售七十几块。

华亭路东侧的摊位则放满了各种杂七杂八的东西,如:断了发条的打簧挂表、老式的水晶眼镜、象牙烟嘴、自来水笔、西餐刀叉、红木的麻将牌盒、装在小镜框里的软木雕风景画……等等,还有许多说不出名堂的东西,其品种之杂、之多、保罗万象,实在有些像评弹《啼笑因缘》中那段《旧货摊》中所唱的。所以整条旧货街上这里的人气最旺,常有许多“老克腊”聚集于此,或来此光顾,细细地挑选,凭他们的眼光,从一大堆近似废物的杂件中以极低廉的价格觅到一、二件宝贝,如一支“派克”金笔,或一把英国某名厂制造的大餐刀等。杂件摊的货物越朝北行越粗大,那里排放着俄式的茶炉、印着蓝色外文字和图案的粗瓷沙滤水筒、搪瓷浴缸、铸铁火炉(我怀疑这些东西是从从前外国人的房子里拆下来的),还有童车、婴儿铁床等等。“文革”时期,华亭路的旧货市场不但没有被取缔,反而更加兴旺了,摊子上出现了大量的“抄家物资”“清仓物资”,来淘宝的人也更多了,曾看到有人因用6—7元钱买到了一方古砚,或花了五角几分买到了一个极精致的连盆托的彩绘瓷花盆,洋洋得意地一路炫耀着走过去。
不知为什么,华亭路的旧货市场后来全部结束了。到了八十年代初,为了解决待业青年的生活问题,在这里搭了一些木棚,由待业青年们经营一些日用品,但是生意似乎很冷清。到改革开放后,这里从摆地摊开始,很快形成一个服装市场,继而发展成时尚服装的中心,乃至假冒名牌的中心,慕名而来的人摩肩擦踵,熙熙攘攘。我因对fasion毫无兴趣,从此市场开张到搬走,除了匆匆从外面走过,竟一次也没进去过。


1980年代,华亭路服装市场


2017年,华亭路淮海中路口


1980年代,华亭路服装市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