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越吼,孩子越差劲!

 yuan_2016 2018-05-11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那个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的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不要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而作为父母请你一定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你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



【一家人的启示】


早上,是奶奶训孩子。


奶奶:“快点吃,都几点了,上学晚了昂!”


孩子:“哦”


奶奶:“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吃个饭磨磨唧唧!”


孩子:“哦,知道了,我这不快吃了嘛!”


奶奶:“你还犟嘴?我说错了?说你多少遍了?听过一次吗?”


孩子:“哎呀!你还没完了!走走走,我吃饱了,走走走!”

晚上,是妈妈训孩子。


妈妈:“把电视给我关了!我出去遛狗前就嘱咐你练琴,你干嘛了?”


孩子:“我就看一小会儿,这就去练,还不行吗?”


妈妈:“赶紧的!人家秦老师天天跟我说,一块练琴的7个孩子里,就数你懒!”


孩子:“哎呀,我这就练!”


妈妈:“说800遍也不听。让你练个琴,跟害你一样!”


孩子:“……”


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或多或少经历过吧!不用说,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上进、学好,关心孩子的出发点是不容置疑的,可有时候也确实是头疼:孩子就是油盐不进,好说歹说就是不听。


于是,我们一气之下就会吼孩子、骂孩子,可是时间一长,孩子越骂越不听话,甚至还学会了顶嘴。这或许是无数家长最烦心的事儿了。



【分享一些方法】


怎样不吼不叫地管理孩子?


(1)对孩子的要求,简单干脆


为什么再刺儿头的孩子,到了部队里都服服帖帖?因为部队教官的指令干脆坚决,从不拖泥带水。越是冗长、繁琐的指令,越没有执行力。


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做事磨磨蹭蹭,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要求难道不是唠唠叨叨的吗?


同样是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一种要求方式是:


我跟你说过几遍了,自己的书别乱扔!

一个小姑娘,整天邋邋遢遢像什么样子,多丢人!

自己东西自己做不知道么?从小就得学会独立!


另一种要求方式是:一会吃饭了,给你5分钟收拾书包,我看着你做!

大家觉得那种方式效果好呢?


(2)对孩子的批评,就事论事


我们在大声斥责孩子的过程中,情绪会变得非常激动,于是常常借着孩子这次的错误长篇大论,甚至把孩子之前的旧账翻出来。


同样是批评孩子没做完作业就看电视,一种方式是:


你看你看,没记性!上次说的不是你是吧?

自己不知道自己这次成绩多差是吧?没点羞耻感是吧?

孩子,人要有点自制力,才能有出息!


另一种方式是:5分钟后,我要看到你坐到书桌前写作业!要不然这一周都没法看电视了。


对比一下,那种方式效果好呢?


(3)犯错时,给孩子一个指导性选择


斥责孩子时,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己说,错在哪里了?……不对,重新想,到底错哪了?”


家长们的想法是好的,企图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可问题是,大多数孩子由于生活经验有限,根本不知道自己犯错了!孩子眼中一件无所谓的事,竟惹得家长那么生气,孩子也很蒙圈!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语气坚定地给孩子一个正确的选择。比如还是不做作业就看电视这件事,不妨跟孩子说:


作业不做完就看电视,是不对的,现在给你两个选择,一是5分钟后坐到书桌前好好写作业,以后每天还能看一小时电视;二是今天随便看电视,但是接下来一周都不准碰电视了。自己选!



(4)最关键的:父母要学会平复情绪、放下身段


当我们对孩子大吼大叫时,恰恰暴露出了我们自身的缺点:


一是对孩子犯的错,拿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只能仗着自己是大人去逼迫孩子承认错误;


二是我们情绪控制能力很差,一个孩子就能把我们惹得大发雷霆。


情绪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具有极强的感染性,父母常常大发其火的话,孩子也会慢慢变得没有耐心,既对父母充满抵触、逆反,对同龄人也不太友好。所以说,父母的情绪稳定,对孩子非常重要。


另外,父母只有在控制住自己情绪的状态下,才有耐心去倾听孩子犯错后的解释,才能有足够的理智去开导孩子。


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养孩子都是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越急越没有效果。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放轻松了,态度简单坚决点,很多事情反而明朗起来!

延伸阅读:

妈妈怎样做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爱?

文|毛妈


说到育儿,其实觉得自己很失败,因为没有耐心,我没有耐心听毛毛有时的无理取闹,没有耐心细细聆听他情绪背后真正的声音......以至于他现在不信任我......

  

三岁以前,我和他的状态是相对平稳的,每天围着他转。辞了工作,于我的内心其实是巨大的痛,但为了孩子,这些又算什么?不是说最好的爱是陪伴么?

  

现在回看带他的那三年,从一个新手妈妈,一个面对孩子哇哇大哭自己也会跟着哭的妈妈,成长到今天,我的速度自叹不如儿子那般。有时面对小小的毛毛,内心觉得很惭愧,他比我更懂我。我们仿佛是两个相向而行的人,他能找准我的转迹,而我有时未必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更多的是自以为是的成人的经验控制孩子的言行。

  

其实大人眼里所谓的乖孩子,想必大家都有印象:大人说什么就做什么,安安静静,不吵不闹,有礼貌,不让大人多操一份心,小时候可能更多的是赞扬声,然而这种乖,是一种被压制后的无奈。因为孩子只是为了确定大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喜欢自己,他还没有学会如何正确的、准确的来表达自己。

  

由此,会发生两种状况:第一种是这个孩子会各种破坏,而且只要家中妈妈或者爸爸一出现,他的破坏欲就被激发。而这时,大人更多的会说这个孩子比较淘气,一点不听话,烦、累等等,却没有看到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真实需求,或者他(她)只是想得到来自父亲或母亲更多的关注或陪伴,一旦这种渴求得不到满足,但会用这种方式来吸引大人的眼球,以此来确定爸爸或妈妈是否真的爱自己,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二种就是大人嘴里常说起的那个乖孩子,他们常常会用这样的思维,只要我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事,就会少一些责骂多一些赞扬。于是,孩子不像孩子,没有主见,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胆小等等,长大后,大人们再谈起时,则正好相反。

  

父母们可能会说,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呀。可是再回看我们自己,从上学时到参加工作,再到走进婚姻里,每个人的身上多多少少折射出家庭教育的失败点,如果能及时认识到,并加以改正。那么,你的孩子还有“救”,有希望!

  

毛毛自三月份起,明显感觉脾气见涨,动不动就对我大喊大叫,一开始,我会制止他,可是后来发现越制止他就越激烈。后来,当他情绪爆发时,我直接就冷处理,放一杯水在他跟前,然后坐在一边陪着他,不说话,过一会等他平静后,会抱着他。果然,平静之后的毛宝会第一时间告诉我“妈妈,我刚才只是想跟妈妈分享,我刚才只是想给妈妈看看这个动画片里的螺丝钉,等等”。这一刻,后悔不已。为什么不能放慢速度,耐心一点,听他把话说完呢?良好的亲子沟通,首先是信任,这一点我做的非常不好。可是教育没有回头路可走,我只能对他说“宝贝,对不起,妈妈错怪你了之类的话”。

  

有时觉得很累,是因为作为妈妈,觉得自己内心还不够强大,面对小人儿的一些令人头疼的举动,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一旦这种情绪抛出去,会产生反弹,两种结果:第一种,你的这种情绪会引发更激烈的情绪;第二种,选择顺从。对待两种情绪的反应,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至少他有自我意识,他不喜欢强加,不喜欢被“绑架”。但父母,特别是作为妈妈,要及时的认清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和成长。

  

蒙台梭利曾说过,0—6岁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一旦错过,有些可能会成为一生都无法弥补的缺撼;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至深,母亲,则是整个家族的希望,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状态好的妈妈,不管你是全职的还是在职,妈妈轻松愉快,平静安祥,这就是最好的养育和教育。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要精心的培育和呵护,作为家长,得遵循自然生长的规律,不能强加!作为妈妈,养育孩子更多的是一种修行,一种与生俱来的责任,一种使命。你得学会正确的表达,表达爱,表达你的情绪,学会接纳孩子,接纳家庭成员的种种。你的这种爱,是一种光芒,这种光芒会一直莹绕着孩子一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