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言值】工地招不来年轻人,后来的他们到哪儿去了

 郑伦 2018-05-11

    “在工地上,年轻人特指40岁左右的。”沈阳一处建筑工地的负责人发现,手下200多名工人,只有10多名“80后”,最年轻的也已经36岁了。

    建筑行业招不到年轻人,不仅让手下没兵的工地老板和工头着急,也让掌握手艺的老师傅担心,“招不来徒弟,几十年的手艺都传不下去”。

    只是因为建筑工人收入太低?并不尽然。在沈阳,“木匠学徒月薪3500元,一年后6000元,勤快一点的可以拿到1万多元”。建筑工人的收入比肩城市白领,这可能是他们坐在写字楼里的同龄人没有想到的。

    在电影《幸福终点站》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男主角滞留在机场,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谋生,其中一份建筑工人的工作大概让他最有“获得感”。电影中说,在纽约,建筑工人的日薪超过机场管理人员。现实中,在不少发达国家,建筑工人的收入的确比很多办公室职员更体面。

    在国内,随着整体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建筑工人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出现了建筑工人高薪的趋势。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建筑行业?

    建筑行业没有建立起现代化的用人机制,恐怕是这份工作对新生代缺乏吸引的重要因素。劳动风险大,工资不能月结,占用家庭生活时间过多,则是建筑工地招不来年轻人的具体原因。

    对于老一代进城务工人员而言,以上这些问题并非不可忍受。他们背井离乡到城里谋生,“根”还在乡里,辛辛苦苦打拼一年,为的就是攒下一笔存款带回老家。在工作地,他们较少有家庭和感情生活。而且,老一代进城务工人员缺乏维权意识,容易低估从事建筑工作的劳动风险。

    而在90后务工人员眼中,建筑行业特殊的用人机制成了绕不开的问题。作为脱离土地的一代人,他们摆脱了“农民工”的自我认知,是原生于城镇的务工者。他们不仅要在城市里工作,还要扎根生活,传统建筑行业显然是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预期格格不入的。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年轻务工者有了更多就业渠道。送快递、送外卖、开网约车……这些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的工作岗位,职业保障体系相对健全,薪酬福利也不差。更重要的是,这些工作让新生代务工人员找到城市生活的节奏,而不必如流动性较强的建筑工地,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打一个桩换一个山头。

    工地招不来年轻人,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工”迭代所产生的各种剧变。这一代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比老一代人要高,他们在内心淡化了“背井离乡求生”的悲情色彩,更有融入城市的冲动。新生代“农民工”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对企业用人机制、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前不久热映的电影《后来的我们》中,两个年轻人的不同命运让众多观众唏嘘不已。男主角林见清考上大学后扎根北京,而周冬雨饰演的方小晓作为一名标准的新生代“农民工”,帮健身房发传单、卖过盗版软件、当过售楼小姐,就是这样两个在传统观念里差异巨大的两个人一度走在了一起。

    艺术是现实的映射,而现实常常走在艺术的前面。在这代年轻人眼中,要彼此认同甚至产生情感,受教育程度差距不是最重要的,人生经历不同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共同的理想和追求。

    方小晓理解林见清的理想,在林见清遭遇挫折时为其鼓劲,反映出新生代务工人员的观念是紧跟时代的。不论对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还是为梦想打拼多年的新生代务工人员,城市应该一视同仁地为年轻的奋斗者加油鼓劲。

    建筑工地里少了年轻人,只是一行一业的困境。立足于城市的生命力与成长潜力,目光要放得更长远。社会要及时响应年轻一代劳动者的新想法、新诉求,推动传统行业用人环境的升级换代,让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