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伟立摄影交流群接龙活动百幅作品分享与课后点评总结(4月16日

 360摘手卢 2018-05-11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在人文纪实摄影作品当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作品的真实性。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所以镜头语言一定要表达充分,这也是人文纪实摄影的魅力。

2.一个好的纪实作品在画面构图及其角度选取上都是比较讲究的。

3.崔氏语录 :“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感受。摄影就是去发现去挖掘和保存身边事物发展变化中加入了自我思考和感悟的那个瞬间。在熟悉中体味不熟悉之感,才能展现出真实存在的自然之美,虽是一瞬间,却已是永恒。”

推荐老师们3个纪实摄影大师:布列松、 尤金·史密斯、马克吕布

最后分享崔老师日志《说说“街拍”那点事儿》


崔伟立老师日志《说说“街拍”那点事儿(超长篇46图)》

4月17日 李震老师的作品分享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利用有效元素来添加画面的时间轴,使作品多一个思考纬度,是非常重要的。但在构思作品时仍然不能忘了摄影的最基本的语言内涵——构图、虚实、光影和意境。

2.在初步掌握了不同摄影题材的拍摄技巧后,立意比作品更加重要,没有一个很好的立意,在精美的画面也不过是“糖水片”。

3.崔老师说过,摄影基础理论知识是会跟随我们一辈子的话题。在弄清楚摄影基础理论知识后,还要养成良好的持机拍摄习惯,不然也容易把作品拍虚。

4.崔氏语录:摄影于你于我——在平平淡淡中自然会从从容容。

4月18日 艾静老师的作品分享

陈钢利老师的点评:

《清梵有无间》

此庙宇虽华丽,是因为刚经过粉饰。经过日夜轮回风雨注,难免再成颓式。彼枯树显惨败,只在冬季落叶保身。待到春雨夏露滋润时,必会生机盎然。

给这幅作品提个缺点就是:各种树和小庙在一起太挤了,色彩上也显得多了些。


崔伟立老师的点评:

《鹭过无痕》

翅膀上扬(邵老师希望的那样)和下垂(图中表现)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姿态,就此画面而言,作者等来的这一瞬间,鸟自身并不缺失美感,画面空间利用上也值得借鉴。

群内后期高手可以尝试将鸟的翅膀上扬一下(我在路上不方便做),看看视觉效果如何,或许会有另外的感受。

翅膀上扬~舞,炫耀,求偶,进入,张扬,停留等情绪,适合出现在画面左侧。

下垂~走,过,还有陈老师说说逃之夭夭等情绪,适合出现在画面右侧。

《清梵有无间》

这幅作品的色彩不同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同的视觉感受,标题的意境到底如何表达出来,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尝试,毕竟“禅”太空灵了,太精深了。

其实对我们来说,低饱和度加稍微的冷色调都是多了一种后期表达思路和另外的意境表达。

我觉得我以后也要试试~~


邵晓霞老师的点评:

《清梵有无间》

@艾静 作者要要按照想法去拍。画面饱和度要降一点,选择拍片的角度要使这画面干净,静。拍回来看到画面再想标题,就不如按照想法拍来的好。个见。


韦建恒老师的点评:(《鹭过无痕》作品的点评)

我对这幅不知作者姓名的摄影作品的解读:

在一片肥沃的食物丰富的环境中成长的白鹭,在苇子上不高的空中飞过,从左侧进入画面,飞到右侧双翅向下扇时,被作者定格在右侧的黄金点上。湿地的苇子在入射角度较低的阳光照射下,呈现暖暖的金黄色,把白露襯托的十分突出、美丽。

环境的金色影调,表明鹭是在如金子一样富足的环境哺育中成长的,这环境对鹭来说就像金子一样贵重。

作者用16:9横画幅,有意让“鹭过无痕”的无痕拉长,让鹭快飞到尽头,有要飞出去进入另一个空间的欲望和勇气。

现在实际情况是画幅没有天空,鹭飞的较低,说明她本领不夠强大,翅膀还没长的很硬。

鹭的翅膀下扇时被定格,让我想起郑燮(郑‘板桥)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似乎提示白鹭将虚心努力学习,不断练习,提高飞行本领,准备进入另一个空间。

那另一个空间一定是高一层境界,是有天空的,能飞得更高的。

作品很巧妙地以鹭拟人,示意这个主人翁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中学习了一段时期,但是还没有什么成就留下来,正如“鹭过无痕”。但下决心虚心学习,刻苦练习,提高本领,使自已进入另一个空间,飞上更高的一境界。

有老师说过“作品是作者本人”,正如众云书如其人。

读者对作品的解读,可以从作品名称入手,但不是所有的读者都能进入作者的意境,因为进入意境的大门,需要有对作者的了解,有与作者相似的经历和文化积淀。是相似,不是一样……。

读者的解读,一般来说也都反映读者们心境和文化积淀。所以对作品的解读因人而异,不必也不可能要求众多读者都能进入作者的意境。

拙劣个见,请指正。

谢谢。韦建恒



王国岳老师的点评:

欣赏了艾静老师的作品,拜读了@韦建恒?@史克津的评论和抒发的人生感慨,不禁又引发了感慨!

《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忽然闪念,如果艾静老师在按下快门儿的一刻,画面里出现的是两只白鹭!那么,这一幅作品的命名可以写做《蒹葭苍苍 白鹭为双》!一幅真实的当代艺术作品,以其绝妙的谐音,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穿越,而实现了与历史及其文化的约会!

而生活却不允许假设,这白鹭偏偏就是一只!那么,一只必定有一只的意境和主题。而人们对这个主题的感受,就像是对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个神秘的微笑的解读,永无止境,正如一百个人心里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样。也许,这才是艺术的终极魅力吧!




4月19日 温杰老师没有准备,由崔老师替换,几幅匿名老师的作品分享。

艾静老师的点评:第一幅作品,秋色下的山脉呈现丰富的色彩层次,作者注意到画面那一瞬间的光影效果,利用明暗关系,冷暖色调关系,对角线构图,若再早拍半秒就更好了,骑自行车的人可以再往左一点点就更好啦。


李震老师的点评:

1、试着给第一张照片拟定一个标题《走向光明》。S型的山路把大家的视线带到了明亮的山坡上,因而使观众心里产生这样的想法:踏上这条山路就能走向光明。

2、这张照片的构图很有意思,利用明暗对比形成的对角线构图叠加S型构图。对角线构图富有动感,画面比较活泼,而S构图也具有延长变化的的特点,使得画面很有韵律感,并引导观众的视线到达光明的地界,而这两种构图方法的叠加使得画面生动自然,富有变化。

3、这张照片最富有动态的是那位穿红上衣的骑行人,正是他的出现,强化了走向光明的意境感。人稍微有点小,但聊甚于无啊。

4、试着做下裁剪,采用16:9的画幅,让视野更为开阔,而通过剪裁,S型山路的出口正在右下的视觉热点上,而最右侧那棵影响视觉的没有出处的树也远离了观众的视线。


董翠红老师的点评:

对角线,s线结合,动静结合,冷暖色调结合

随后,崔老师做了方片构图。提供了另一个新思路。

李震老师的点评:

F11小光圈大景深非常适合表现风景之美,F11小光圈获得很好的景深,近中景都得到清晰的展现,而远山的景色也得以虚化。1/160秒的快门速度及100感光度获得了适合的曝光组合。而—0.3的曝光补偿使得整个画面光线感非常舒服。


董翠红老师的点评:

远处的光线有些别扭。


崔老师回复:@董翠红 远处光线不舒服是后期调整过度造成的,原片可能有一点过曝。


艾静老师的点评:

依然深秋的色彩,山峦的层次感很好的很吸引人,左侧树枝的走向色彩也很好,很美。于是画面出现了两个主体,左侧可独立重新构图,右侧亦可独立重新构图,作者应该被美景吸引,想把两边的景色都收入囊中啦。


崔老师回复:

@艾静 嘻嘻,1:1的两幅作品吗?

你之所以有两张图的想法,只要是因为树枝的动态走势造成的。


艾静老师回复:

是的呢,走势很重要。如果重新构图,起手按照1:1构图没问题,右侧枝条走势很好,可以按照走势给予更多空间。所以,怎么构图都好吧


史克津老师问:两个作品都没有命名,不太好理解意图。


崔老师回复:@史克津 标题在您心里,很哈姆雷特一样。


崔老师总结:由于树枝走向问题,作品在取景和构图上有更多新的可能

艾静老师的点评:

很有创意的构图,立意也很不错。上下对称构图,老师说这种构图很恶心,因为拍不好,就全一样了,而作者巧妙的利用双圆形让画面既对称又统一,既分离又联系,既明亮又灰暗,既辉煌又落寞,把主题很好的表达出来,曾经的辉煌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黯淡无光,今天的一窥,也正是见证了它的故事,更是未来对当下和过去的一个见证,从下而上的明暗过渡,更像历史会见证我们所做的一切。立意很好。只是光圈上下再多留一点边就更好了。非常不错。

李震老师的点评:

水平线有2°的倾斜,先调整了一下水平线,机位还可以再低点,让椅背来打破通贯线,同时也把有点要曝的水面反光挡上。


谢彬老师的点评:

这张座椅很有故事啊!再加上作者用的暗调处理,更加深了故事的神秘和读者的遐想!


艾静老师的点评:

枝条的框架式构图,不过,好像不是1:1构图的尺寸,不太知道这个尺寸是哪个。但就太阳的位置而言,既然已经很正中了,不如正的再中点。不过,我若这么推荐把太阳正中构图,崔老师一定会批评我的。那真的是太胆大了。我是不敢的呢。


崔老师回复:

@艾静  把太阳放在正中,完成1:1构图,给大家展示一下,应该非常棒的。水平校正,底边删除, 整体加亮, 谢谢。

这也是1:1构图的最大优点,主体绝对居中。特点:大气安稳。


最终剪裁后的效果

今天的学习重点总结:

1.摄影是看的艺术,而“看”的事情,一定与摄影者各自成长的环境、经历、以及所受的教育、训练都有很大的关系。而一位成功的摄影者,在“选取”被摄景物的时候,肯定是“看”得恰当,而且还是“看”得独特,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摄影眼。

2.如何培养摄影眼。请参考崔老师日志《枫情万种(摄影眼的初步训练)》

3.特指1:1构图中的 中心构图的三个优点和一个注意事项:

⑴将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主体突出、明确,而且画面很容易取得上下左右都非常平衡的视觉效果;

⑵透过减少两侧的空间,可以让视觉更集中!

⑶中央构图可以让人的视线迅速集中在主体上,将主题和背景迅速分离开,中央构图在人像拍摄上的应用更广泛一些。

注意事项:使用中央构图时,最好可以寻找一个简洁的背景,或大对比背景,才能突显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没有简洁背景,可用浅景深让背景虚化,加强主题的表达。

4月20日 黄丽华老师的作品分享

经过群友剪裁最后的效果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线条在摄影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⑴视觉的引导性

⑵空间的延展性

⑶结构的情感性

在建筑摄影中,如果进行中心构图一定要做到对称构图。

2.温习1:1构图中 中心构图重点及注意事项重申:

⑴将主体放置在画面中心,主体突出、明确,而且画面很容易取得上下左右都非常平衡的视觉效果;

⑵透过减少两侧的空间,可以让视觉更集中!

⑶中央构图可以让人的视线迅速集中在主体上,将主题和背景迅速分离开,中央构图在人像拍摄上的应用更广泛一些。

注意事项:使用中央构图时,最好可以寻找一个简洁的背景,或大对比背景,才能突显想要表达的思想;如果没有简洁背景,可用浅景深让背景虚化,加强主题的表达。

3.构图需要遵循“三分法”和“黄金视觉热点”等构图的最基本规律。

4.拍摄的画幅变换,一是要遵从所要表达物体的主线条走势,二是要满足摄影者的拍摄思想

5.车拍技巧,请参考崔老师日志《玩遍北疆 车拍篇(无剪裁)》

共建摄影交流群,

切磋辩论友情纯,

课后小结才书毕,

谷雨新春又一旬。

顺祝各位老师们周末愉快。

崔伟立老师日志《玩遍北疆 车拍篇(无剪裁)》

崔伟立老师日志《玩遍北疆 车拍篇(16:9剪裁)》

崔伟立老师日志《玩遍北疆 车拍篇(16:9剪裁)》

4月23日 林有才老师的作品分享

最后的剪裁效果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关于弱光摄影的注意事项和拍摄技巧。

分享崔老师日志 《说说弱光摄影》


崔伟立老师日志《说说弱光摄影》

3.谢彬老师今天语录:一定要保证三角架的环境稳定,切忌在经常过车的桥面和路边拍摄,车流会发生共振影响拍摄效果。

4月24日 史克津老师的作品分享

最后的剪裁效果

今天学习重点总结:

1.拍摄风光作品时,一定要注意天空中的层次,当天空中有漂亮并富有层次的云彩时,一定要打破常规的三分,多拍天,四分或者五分,甚至六分都是可以的。

2.利用湖水拍摄倒影时,切记水天一半,可以利用画面大面积在拍摄水里的云,后期旋转后在进行细微调整,使整幅作品拥有一定的虚幻感,突出浪漫情怀。

3.小数码一样有“长焦 大光圈”导致景深不够的问题,我没用过小数码相机,只是想到了这个理论,与您分享一下。

4.安全快门速度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谈多少次都没有用的,大量删除手持相机1/30一下速度拍摄的照片,删到自己恶心了,这个毛病就改过来了。

5.关于构图问题,一定要注意画面中主体与衬体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和谐,画面中没有多余元素(要学会取舍),画面中需要有兴趣点,注意画面中的平衡关系。

6.不良重叠也是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与您共勉吧!


最后分享崔老师日志《审读作品,说说二次构图》

崔伟立老师日志《审读作品,说说二次构图》

4月25日 董翠红老师的作品分享

王志远老师的解读:

女的拍成鬼啦~


崔老师回复:小心她夜里去敲你的房门。


王亚荣老师的解读:

不是裁剪的事,是看不出想表达个啥,也拍虚了


董翠红老师的解答:

@王亚荣 人物选取的不好,前景为跪拜的蒲团,背景是走出来的拜佛的人,众生在这里来来去去。


崔老师的提问:

《来去众生》的标题及创意思想非常好,这是中国人“临时抱佛脚”的常态~~

但怎么表现?道具?人的形体等元素都可以提前做个考量和规划,拍摄时甚至可以抓摆结合。


艾静老师的解读:

作者注意到了大殿门前的跪拜的蒲团,磨损的程度以及生锈的铁钉,好像在诉说来这里跪拜的众生都曾经在这里献上自己的膝盖,作者没有拍跪拜的人,而仅仅是从跪拜垫子的一个斜45度的角度去拍摄,蒲团上还留有人影,可能这样更能引大家的联想吧。

因为画面中出现一个虚焦的女施主,她是个走出的状态,和蒲团上的人影形成一个呼应,还是可取的。

由于人物形态不好,既然是众生,那就无关乎男女,于是我直接剪裁掉了上半身。

走出的脚步与蒲团上的人影呼应。


艾静老师继续说道:从电脑上看,景深大概就12cm左右。蒲团上没有清晰点,可能作者手抖了。因为角度很低的缘故吧。


董翠红老师回复:相机已经贴在地上了。

崔老师构思:蒲团上有人跪着磕头,他身后是虚动的来往人群~~

上架子,上减光镜,玩慢门~

@董翠红 抓住这个想象出来的思路,再去拍,别着急,会成功的。

董翠红老师的拍摄想法:

檐上有硬币,求佛的人把硬币都放上面去了,又是一个临时抱佛脚的景象。

花纹是蝙蝠,取福音,圆形是法轮,超度之意。

史克津老师的剪裁

艾静老师的解读:

《檐上之求》蝠在眼前。

面对这个构图,我也是纠结了很久。面对天空没有内容的时候,我们可以不用留这么多的天空。那不如做个三分法的教材图?




黑色暗部细节全部丢失,黑的太死了,应该保留一些细节就好了。

因为线条太过水平,我又尝试了旋转角度的剪裁。


但依然不算满意,线条和花纹太过平均,画面中没有让我感觉可以破的地方。。

崔老师的剪裁:原构图太过于工整了,我胆大~~扭曲,变形,重新来过。

保留作者本意的基础上突破一下~~

巩继敏老师的剪裁,很到位呢。


白彦武老师的点评:

感觉水天一色,是否调整一下白平衡?


彭泽渠老师的点评:

水平斜线构图,好标准。


李震老师的点评:

配图诗感觉比图美呢


崔老师的点评:

此情此景,左走10,一步一拍。

右走10步,一步一拍。

多拍,换不同的位置,角度,体会不同构图带来的视觉感受,没有对错。


艾静老师对画面进行了剪裁,提供几个新思路。

崔老师点评:

@艾静 两种新思路的构图都不错,特别是第二个,完全跳出了作者思考模式,是有一个路子的多拍。


当日没有做点评,崔老师建议大家爬楼,于是我大概齐的把楼搬过来。

4月26日 彭泽渠老师的作品分享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利用长焦镜头“打鸟”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一件很容易兴奋和满足的事儿,但一定要注意长焦端的浮动光圈值,看上去F6.3不是最大光圈,但在长焦端上F6.3已经是个极致数值了,它的景深很难有保障,这不仅是长焦慎用大光圈的概念,更需要我们重新了解镜头及其特点。

2.拍摄现场会有很多线条富有隐蔽性,但当作品呈现出来的时候,这些线条就会在观众面前展露无遗,一定要注意这些线条的破坏性,实在无法回避时就放弃不拍。

3.无论是风光作品,还是人像作品,人物的动作形态是取胜的关键,特别是不以人像为主体的拍摄,一旦出现人物,必须等人物最佳形态时按动快门键。

4.就目前我们常用的相机来说,打鸟,最好选择一个亮度相对比较高的环境,ISO值不宜提升太高,又能保证一定的快门速度。记得崔老师在课上曾经说过,他就放弃过在紫竹院公园玩“清晨打鸟”,记得原因就是因为感光度的问题。所以,光线不好的时候,还是放弃吧。

5.关于M档下的曝光补偿问题,还是亲自动手对自己的相机进行测试吧。

分享崔老师日志《手动曝光与F8》

崔伟立老师日志《手动曝光与F8》

4月27日 张宇老师的作品分享

崔老师点评:

@展望星辰~张宇 @艾静 

背景中的线条确实引领着读着将视线游离开石子,向画面远方延伸了过去,导致观众视觉很难停留在石子上。

这幅作品的影调很有意思,适度的剪裁可能让观众的视线再兜回来,您不妨试试,千万不要剪裁太狠,失去了最初的创意。

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的剪裁效果

陈钢利老师的剪裁

崔老师点评:

陈老师之所以剪裁,我感觉是陈老师发现了沙漠上的线条跟这帮小伙子和车没关系。

要真是这帮人压出来的车辙,大面积沙漠则是必须保留啦。

二种构图都好,不同的主题思想带来不同视觉感觉。


@陈钢利(金禾) 不剪裁,天空还过得去,剪裁后的天空反而没内容了,变空了。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当被摄主体处于画面前景空间时,要注意它的背景画面中不能出现干扰主体视觉方向的延伸斜线,与主体视觉方向不同的斜线所具有的引导作用很容易将观众视线引诱到画面的其他地方,而丢掉了观众对前景中主体的关注。

2.取景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抽象的拟人景物,在选取这种的景物是一定要注意拟人后的情绪,不能为了拟人而拟人,而要让拟人后的景物情绪与整体画面所传递出来的情感融为一体,不能拟人是一个表达,而背景(整体)是另一个表达。

3.过曝彩色摄影作品转黑白作品呈现时,一定要注意后期调整时不宜过度增加对比度,会造成作品局部高光过曝的同时又丢失局部暗光细节。

4.拍建筑时,不宜将主体建筑拍得过于饱满,画面要透气。若主体建筑四周没有过于庞杂的景物,适度交代背景环境,能呈现出一片良好的生态环境,此要点更适合拍摄农村原生态建筑。

5.在近几年出品的单反相机上,可以大胆地在阳光下使用400的感光度,肉眼很难分辨出感光度产生的噪点。6-8年前出场的相机,千万别试,规规矩矩的ISO100吧!

6.外出采风时,在不能保证安全快门速度的情况下,还是带上三脚架的好。

最后分享 崔老师日志:《管管感光度这个熊孩子》

崔伟立老师日志《管管感光度这个熊孩子》

5月2日 屈强老师的作品分享

艾静PS调整后的效果示意图

崔老师调整后的另一番极简感觉。

崔老师说此图背后有故事,而且很感人,期待老师以后有空再分享。

史克津老师的剪裁

白彦武老师的剪裁

崔老师回复:

赞同两位老师的剪裁。

@屈强老师

裁与不裁,取决于谁来做主体人物?谁是衬体人物。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屈强老师的五幅佳作,均采用了长焦距加大光圈完成拍摄,但细读作品时却发现,每一幅作品的景深控制得都非常好,这对于我们初学摄影的人来说,实在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在物距不同的情况下,还要加强景深的锻炼。

2.点、线、面永远是构图中最主要、最基本的元素,这其中起着“四两搏千斤”作用的往往是最小的那个“点”,它往往会像秤砣一样来平衡整个画面,所以在点线面构成的画面中,“点”的位置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图二中的人物和图四中的太阳都没在最佳平衡点的位置上。

3.在描述具有故事性的画面中,往往会出现主动人物和被动人物以及人物交往情节,我们可以根据主题的需要,或根据标题的需要对画面进行多元化的构图,不同的构图传递出来的视觉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在尝试不同的剪裁构图时,我们会逐渐体会出最佳构图的诞生过程。例如图三《思甜》就是一幅可以尝试多元化构图的示范佳作。

4.图一和图五都是构图比较严谨的典范,值得我们深读深思,照片是会说话的,我把它理解为一面镜子,能还原给人一个真实的内世界和表世界。表世界是所拍摄的物体所处的空间时间范围内的形态,而内世界则反射出了作者个人思想、文化修养,以及拍摄时的学习态度、创作态度及情感表达等等,内世界和表世界反射出来的正是摄影的最大魅力——方寸间尽显大世界。~~

5.我记得崔老师在课上曾经教过我一招儿,当我们不能理解一幅作品时,他让我们用相机将作品完整地放进取景框里,一边看一边想:“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在什么时候按下快门?”

今天读屈强老师第一幅作品《神秘》时,我就是举着相机,用取景器去观察这幅作品。黑红的配色,在清冷的色调里很夺目,这样的画面,景深控制的很好,更加突出主体人物的色彩感觉,好的,可以按下快门了。神秘,我最终只看到了这个人的背影,他到底长什么样子。我始终没有看到,他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来这里的呢,只有佛祖看到了他的样子,而佛祖也看到了我拍摄他的样子。对他对我,对很多人来说,个体都是独特的,也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所在吧。迷茫,困顿的众生,来此求得找回迷茫的自我么。

就这样,我读懂了屈强老师的第一幅作品。

最后分享崔老师的美文共赏《花叶菩提》

崔伟立老师日志《花叶菩提》

5月3日 殷岚老师临时有事,谢彬老师替换,请欣赏谢彬老师的作品分享

在众群友的引导下,谢彬老师道出了“堵心”的想法,崔老师建议谢老师用《堵心》这个主题思想。

崔老师的剪裁

标题为《工匠》

崔老师引领着作者最终的剪裁效果。并重新命名《找平》。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今天在群里分享谢彬老师的三幅“扫街”作品,感觉到了“街拍”的难度,难在了如何用有效的镜头语言将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非常透彻地表达出来。

第一幅作品《拦路虎》是崔老师剪裁后才突出了画面主体的视觉冲击力,在众群友的引导下,谢彬老师道出了“堵心”的想法,而这个正是崔老师最终认可的主题;

第二幅作品也是在崔老师引领着作者进行剪裁和重新命名后才突出了主题;

第三幅作品,因为按动快门的时候,并没有捕捉到一个主题非常明确的瞬间,在群里引发了长时间的谈论,甚至还有争议,在争议中,既有善意的解读也有另类的解读,老师并没有对任何解读给以肯定和否定。

为什么呢?

仅从街拍上来讲,这幅作品可能是失败的,因为没有捕捉到最为合理的瞬间,主体人物眼神出现了“冷”的一瞬,也正是这一瞬“冷得不彻底”的眼神引发了争论。这样的争论,一定会导致这幅作品作为唯美的艺术摄影,它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主题,同时也分散了观众的主题。

纪实可以唯美,但不能因为唯美而丢去真实。而谢彬老师的第三幅作品并不真实,镜头语言丢失掉的内容太多了,给解读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这个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张作品引发所有人的思考,都源于作品主题的不明确,这与那种作者有意营造不确定性是不同的吧?

老师只是说:遗留下这个问题吧,可以让每一个人思考,街头人像的抓拍和主题表达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下课后我赶紧去崔老师QQ空间找到了《说说“街拍”那点事儿(超长篇46图)》,仔细阅读之后,觉得必须转发在今天的课后总结中,才能明白今天的崔老师为什么无语了。

最后再推荐给大家一部电影《无问西东》。


崔伟立老师日志《说说“街拍”那点事儿(超长篇46图)》

5月4日 储东生老师的作品分享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夜景拍摄,首先要明确拍摄主题,主题不明确,是无法提供拍摄数据给以参考的, 关于夜景和光绘拍摄,推荐阅读崔老师QQ空间文章《说说弱光摄影》。


崔伟立老师的日志《说说弱光摄影 》

2.拍摄人像,在构图时一定要注意人物手部的细节,如果手部细节能衬托人物性格和整体动态,一定要将手部细节拍下来,因为手部是人的第二张脸。

3.参加有组织的模特人像拍摄活动,要灵活使用组织者提供的反光板,在没有反光板的情况下,一切浅颜色的平面物体都可以借用过来充当反光板,在使用中要注意反光板的位置和补光角度,必须以消除人脸上的阴阳光影为准。

4.框架式构图,一定要注意做到外边框具备美感的同时,框内景色也具备美感。

5.关于人像摄影构图,中级班同学请回顾人像课件。对于如何构图,对人体关节的取舍请参考崔老师课件中此图例。

5月7日 白彦武老师的作品分享

廉抗美老师的点评:

白老师,抓拍很准确,但光圈大了点,景深小了,专注的工具和对象——手和罐子虚了。


五花马老师的点评:

廉老师一切着要害,笔尖是焦点,可是那焦距不实。


艾静老师的点评:

大光圈,景深出现问题。


赵安凯老师的点评:

《专注》主角表现很到位,其他虚化不是问题,只是觉得片子拍的有点乱,如果背景不虚化可能看着就通透了。


廉抗美老师的点评:

题名直白,可读性稍差点,人脸后期修的有些过了。

艾静老师的点评:

人物眼神面目表情不是很尽人意呢,后期的调节让脸部色调失真。局部依然存在过曝呢。


赵安凯老师的点评:

主角的眼神不对,大概是看见老师拿相机,她有点心虚吧,水纹挺好看的。


崔老师的点评:

人物动作的状态有点儿不对劲吧?

水面上有个怪物~那是什么?

人像的四个要素:画幅~没问题。比例~没问题。留白~没问题。

兴趣点~~出大问题了。

而且下手晚了,人物被作者惊动了。


廉抗美老师的点评:

(晒秋)主题好,构图有点满,拍照时光线有些强,画面有地方曝了,是否后期色彩调整的有点过艳,显得失真了。

艾静老师的点评:

《晒秋》后期调色后,色彩饱和度有点高,画面偏暖了,这个地方好像晒红椒是每个摄影人都会去拍的风景。如何拍出新意,我想可能更是需要思考的吧。

赵安凯老师的点评:

《晒秋》光比有点大,不知道为什么要减那么多曝光,晒的秋找不到了。

崔老师在询问 白老师在这个地方停留多长时间后,回复道:

对于半个小时,我真的无话可说了,此片的后期重新调整吧,别的,都没什么大问题。




艾静老师的点评:

土楼也是被摄影人拍烂了的地方之一,所以想取巧也需要费一番心血呢。旅游随拍,没毛病。摄影创作的话,从画面的角度来看,白老师已经很花心思在如何拍摄土楼,又有别于其他作品了。只是创作时间太短,没有给您更多充裕的创作时间了呢。

@白彦武(梦想成真) 老师,真的,再给您点时间,这个内部构造是可以玩线条,玩切割,玩明暗,玩黑白等内容的呢,比那种拍筒子楼的要好的多。

崔老师的点评:

@白彦武(梦想成真) 这幅作品已经很好啦 。

今天的几幅作品都挺不错的,小问题也找到了,接下来就要明示自己~~注意细节!

也不一定要多一份思考,没有感动,就没有摄影,别为了摄影而摄影就好啦!

标题改名为《往事》

崔老师的点评:

无论是《历史》还是《往事》,思想中都会有怀旧的感觉,建议后期有两个思路供选择1怀旧风格2粗颗粒

作者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调整了画面的风格,最终突出的主题。

当日没有总结,崔老师建议大家爬楼,于是乎,我继续搬楼。

5月8日 赵安凯老师的作品分享

标题为《作品》

艾静老师PS后的《作品》,延伸出嵌套结构构图。

标题为《快乐童年》

崔老师直接修改标题为《试驾》,突出了主题。

标题为《过节—五一国际劳动节》

崔老师改名为《假日》

艾静老师的剪裁效果

崔老师的剪裁效果

另一幅作品,崔老师的剪裁效果

标题为《她在丛中笑》


难为作者了。


崔老师的点评:

兴趣点并不一定是人物的眼镜,但它必须是观众的视觉落点。

崔老师分享个人手机摄影作品来解释视觉落点问题,以及人物的第一张脸和第二张脸问题。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嵌套结构,讲究故事性在画面中相互关联,一环套一环,很有循环性的层次感,无限延伸下去。使观者从画面中感受到画中画之间的神奇微妙关系。

2.标题的重要性,崔老师说一幅作品标题的比重占整体作品的80%。而一个好标题的诞生更多的是来源作者本身对杂学的了解,学的东西越杂,越容易触类旁通。

好标题的3个特征:

⑴画面语言的浓缩;⑵画龙点睛的评价;⑶文字简练而又富有个性。

3.人像摄影三要素:画幅,主体(比例),留白。

崔老师在讲人像摄影拍摄技巧时,补充了一个很重要的要素:兴趣点。

兴趣点是什么?它可以是人物自身就有的特点,也可以是人物动作上的某一个细节体现,它和人像本身并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课后崔老师还总结了他的教学语录:拍一个人——拍表情;拍二个人——拍关系拍交流;拍三个人(三个以上)——拍和谐氛围。

拍环境人像作品,也需要用镜头语言充分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

最近群交流活动中,人像作品中出现的问题,大都是老师在课件中讲过的,建议中级班同学复习崔老师课件《人像摄影技巧》。

5月9日 崔老师主持,分享匿名老师的作品

PS调整后的小船位置示意图。拍摄时需要等待小船的这个最佳位置。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拍摄水面落日,一要带三脚架,二要准备相关的滤镜(渐变镜片必不可少),如果没有渐变镜,那在拍摄时,就要考虑使用包围曝光方式,拍摄三张曝光量不同的照片,回来后进行PS软件的后期HDR合成。

不建议用相机直接拍摄HDR作品,因为相机的HDR是以损失像素为代价的。即使用相机拍摄了HDR效果,也要回来后再做PS的HDR才好。

分享崔老师日志《赤朱丹彤映霞浦(海边落日拍摄技巧)》

崔伟立老师日志《赤朱丹彤映霞浦(海边落日拍摄技巧)》

2.春色和秋色中的颐和园西堤,是大家最喜欢拍摄的题材,要想与众不同,那拍摄手法一定也要与众不同才好,建议多阅读一些我国古典水墨画长卷,其中最有借鉴价值的是《千里江山图》,其次是《清明上河图》,并体会画作中的“散点构图”。


3.在拍摄风光作品时,要注意风景中的建筑与动体,它们都是有重量的景物,不宜将这些物体安排在同一条受力线上,那样的话会导致画面失衡。

最好将这些物体错落有致地安排在画面的不同位置,既能平衡画面,又能为风光作品提供更多的兴趣点。

在大面积留白的画面中,如果能有“点”来激活“面”的话,一定要有耐心去等,等“点”游动到最佳位置,例如今晚崔南飞老师的作品,小船的位置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说三遍)。


4.拍摄树花,在选择线条(树枝)时,一定要选择方向性一致的线条,并让线条在画面中得到足够的延伸,让枝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背景越简单越好,记得在课上,崔老师曾说过:“拍花,其实是拍背景。”,花成千上万,但适合拍摄的花儿,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干净而又愉悦的背景。

崔老师又说过“作品中需要注意起承转合”,在画面中如何选择具有良好动态走势的树枝,建议大家一定要看中国写意花鸟画开山鼻祖徐渭的画作,现代画家的作品就别看了。

崔老师还说过“北京植物园满院子的花,为我开的只有两朵”,所以大家呢~~帮崔老师找找吧,别让他太辛苦呢~~~


5.景深问题在此不再赘述。

插播 王国岳老师的帖子


@白彦武 老师您好!


在忙别的,才看到您的帖子,回复晚了,抱歉!

我学摄影时间也不长啊!在上崔老师的课之前,我大约是零基础。

怎样才能拍好片子,这是一个太大的命题啦!我没有能力回答哦,而且,我现在也是拍不好啊!对此,建议还不敢说,只谈谈我个人的体会吧!

一、重视摄影理论(包括理念)的学习

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听起来就枯燥无味。初学时,不肯塌下心来学习,只想着拍出不错的片子来。于是可能会不辞辛苦的拍片,可能有的片子自己还觉得可以。但是,您的片子一定是烂片。脱离了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积累的只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这些碎片拼在一起,也不能成为一个整体,因为没有理论的脉络去支撑。就像是盖房子,光有砖,没有基石、梁、柱一样。

前不久,有一位多年爱好摄影的影友,听了一次人像摄影课后大不以为然。他说,我们又不考大学,听那么多干嘛?应该讲一点容易上手的!

真不知道摄影有什么容易上手的方法。拿着自动挡,看到什么就按快门儿,当然好上手了。可那是摄影吗?不学习理论,盲目拍片,到头来一定要再回来学习理论,这样会耽误我们宝贵的时间,除非我根本不在乎拍的好坏。

摄影理论中的摄影理念,是一个基础的慢热的一块基石,这可能会是最终决定了摄影者的水平高度,包括能否拍出有创造性的作品的前提。

二、有时间不断的做艺术 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积累

谈到这个问题,我有点诚惶诚恐啦!因为首先从崔老师开始,群里的诸位老师的学识都在我之上啊!我只是感慨自己吧!记得那年课堂上,崔老师用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后人更喜欢把两句换位朗读)的上下对仗关系隐喻的为一幅摄影作品命名。立马儿,这幅作品即被赋予了典雅的诗意和怀古的悠情。而反过来,我们如果怀着这样的情愫拍摄,是否也会创造有诗意主题的作品?

三、去及时的做大量的摄影实践

实践和理论永远是并行不悖的。大量的实践不等于烂按快门儿!这是我走过的弯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快速进步的捷径。

四、做好前期

前期(拍摄)和后期(修图)加起来完成一个片子。没有前期,就没有后期。前期没有拍好的片子,不要总指望后期救命。我觉得只有那些前期有质量的片子,后期才能锦上添花,这就逼着我们努力用好相机。这就要在拍摄前,多看,多想。要明确我想拍什么,想通过片子告诉别人什么,也就是先确定主题,再构图按快门。

五、管好自己的机器

我们要先充分的熟悉它和操作它。这就完全靠自己了。我初学时(包括现在),常因不会设置或忘记了调整机器导致参数错误而毁了不可再现的景物。所以,每次外拍前首先检查设置,否则,会有可能留下让您后悔几个月的遗憾。再有,知道了曝光三要素、景深、色温、av、tv档等原理后,您就结合您的机器和你所要的片子效果熟悉按钮儿吧!越熟悉,您就能越有效的实现您的拍摄目的。

六、对于拍人像

如果,遵循崔老师讲授的“四项基本原则”,再有对焦准确、曝光合理,您拍出的片子应该是无大过了吧!或崔老师手里还有多少秘密武器,就不得而知啦!不过用好这四点,已非易事!有时,我也在实际的构图时,发生纠结。如果有机会,我会在接力时把片子奉出来,请各位老师指导。

七、我的学习感受

我的摄影课第一节开始,就在接受崔老师的启蒙。开始听到了关于摄影的从未听说过的诸如“曝光三要素”等等概念。相信听过课的各位老师都会感受到崔老师的理论系统化、知识条理化的寓知识于趣味、寓理论于实例的课堂讲授风格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而我个人,坦白的说,真是有点儿对不起老师啦!那些理论知识,当时就还给老师了多一半儿!现在,再继续学习吧!

以上是我有关摄影学习的随感,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不成文体。我的片子拍的不好,但这都是我的辛苦的学习体会,也许对初学的老师有一些点滴的启示作用吧!里面如有观点偏颇,理论、理念错误和行文欠妥之处,请群里诸位老师批评指教。

5月10日 崔老师主持 分享匿名老师们的作品

极简构图的剪裁示意图

当日的学习重点总结:

1.当面鲜亮的色彩时,我们需要认真审视画面中色彩与画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安排好布局。有效的利用色彩来进行画面构图。

或以鲜艳的色彩点为照片的兴趣点,成为地吸引人们的视觉落点;

或以排列组合等形式,进行色彩切割构图;

或利用色彩对比,来增强画面视觉冲击;

或利用景深来增添色彩灵动性以及画面虚实节奏。

2.摄影是一种减法艺术,越干净越能突出主题,放弃是一切与主题无关的元素。

3.拍摄过程中,养成查看直方图的习惯,以便了解自己对曝光量的控制程。

4.极简主义,更注意美型,是少而精的构图艺术,在强烈突出主体的基础上,巧妙的进行留白,完成“点线面”的最佳结合。

5.三脚架的主要性,记得在崔老师《提高班开学的那场考试》日志里提问过什么情况下必须使用三脚架,一个是在需要保证安全快门速度下必须使用,另一个是需要拍摄慢门作品的时候。想有更多创作思想,实现更多艺术效果,那就养成带三脚架的习惯吧。

6.花卉摄影切勿中心点构图,除非在1:1构图下,以花蕊为中心,垂直于花蕊正中拍摄,以便展现花瓣的放射线条。

崔老师在花卉摄影教学中提到过四要素:主体、用光、构图、色彩均衡。

作为初、中级班学员,掌握拍摄单独的花卉,学会控制好整体曝光量,合理利用景深处理干净背景,掌握基本的构图原则就好。

作为高级班学员,花卉摄影更要注意意境感的表达。前天的总结中提到过,花卉在画面构图中需要依据树枝走势进行布局,还是推荐大家多看看中国写意花鸟画的画作。

花卉摄影宜简不宜繁。

7.在被摄主体能保证长时间存在于镜头前时,可以给我们拍摄前更多的思考时间,在我们确定好构图与拍摄主题思想后,只需要耐心的等待了,等待一个最佳的瞬间。

在纪实摄影中,我们总会提到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其实他老人家也是借用了红衣主教雷兹的话“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决定性的时刻”。

而大师为了严谨表达主题,也是会多拍多等待的,只是把最好的那“决定性瞬间”展现出来而已。所以有时我们会说,好的作品还是等出来的呢。

8.关于崔老师摄影四个晋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