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岸居居 2018-05-11

七星岩东部的阆风岩、玉屏岩,两岩相连,状如屏风,故亦称之为屏风岩。其实阆风、玉屏是相连的一座岩山,很难划出明确的分界线,这两峰与石室、天柱连起来构成七星岩“人间北斗”勺子上的“把”。

以下文章介绍得深入到位,是七星岩道教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篇精华文章,很多朋友对七星岩的文化感兴趣,那就得好好阅读一下本文。小编觉得做大幅修改不仅不尊重原作者,还会使整篇文章失去色彩,因此在大家可以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对个别文字作少量修改,让阅读的朋友有一场愉快的文化旅游。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七星岩中连在一起的阆风岩和玉屏岩,以前称屏风岩

曾经见证肇庆辉煌的历史

明后清前(1564—1746年)长达182年的两广总督府移驻肇庆,肇庆成为两广军事指挥中心。

肇庆城在这100多年中有了飞速的发展,如肇庆城墙的加固修筑,沿江四塔的兴建,肇庆学宫、庆云寺的兴建、水师营的设置等都是明代的东西。明代也加快了对七星岩的开发建设,如兴建环岩道路,修筑屏风岩的上山蹬道,兴建屏风岩上的玉皇殿、三仙观及山脚的纯阳观,兴建水月宫及其它宫观。

到解放前夕,七星岩的岩山仅屏风岩及仙掌岩修有蹬道通山顶,石室岩及天柱岩的岩顶仍可望而不可及。屏风岩位于七岩之东,风景秀丽,是纵观七星岩的最佳去处,吸引了不少文人雅士登临题咏。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玉屏岩顶

据统计,屏风岩上的石刻明至民国共77题,明以前无发现,说明屏风岩开发源于明代。现发现的古代石刻全部集中在小石林以东,小石林以西及玉屏峰并无石刻,估计当时并未修建蹬道。这些石刻中,较有名气的有清初岭南三大诗人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的题名记。此石刻是陈恭尹较有名的隶书代表作之一,陈恭尹的隶书开清初一代新的书风,该题刻镌刻在未经打磨的崖壁上,更显磅礴气势。黄培芳诗、林召棠题字的七星岩诗八章因林召棠是清代广东三状元之一而被称为“状元碑”,现在也被很多人提及。此碑描述七星岩的主要景致并称:“二樵铭、鱼山诗、可与石室记称三绝”(二樵铭即黎简隶书《南服殒石》、鱼山诗即冯敏昌《七星岩诗五首》,石室记即李邕《端州石室记》)。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摩崖石刻集中的小石林题字

应该特别提到的是位于小石林一带的:“南明三碑”。在屏风岩上玉皇殿西侧的小石林附近保留着三题南明年号的石刻,三题的年号都不同,分别为永历、弘光、隆武。这是明朝灭亡后,明朝的后裔在南方建立的三个小朝廷的年号。在屏风岩的小石林集中出现了三个南明年号的石刻是非常罕见及珍贵的。当年全国著名的文物专家郑孝燮考察七星岩摩崖石刻时,笔者曾向他介绍了很多珍贵的石刻,郑老并未有太大的反应,当笔者介绍到南明年号的石刻时,郑老立刻象发现了宝藏似的连说难得难得。因为清代的文字狱是很严酷的,屏风岩完整的保留了三个南明年号的石刻应该说弥足珍贵。

此外,南明三碑附近有一状如醉汉的巨石横卧此间,此石与周围岩石质地不同,疑为天外来物,上有明末邑人李少白题“醉石”二字。傍边还携有大兴俞瀚的《题醉石》诗:“此石何年醉,於今卧不醒?定逋沽酒债,应勤息心铭?瓢覆云根绿,床支玉笋青。几时酲自解,重起倒双瓶。”李少白,据《高要县志》记载,此人善诗文,精书法,明亡后,不娶妻,不应试,隐居七星岩,年二十四,值月夜,题咏月诗,堕崖而死。可以想象,明亡后,屏风岩上经常聚集着一些明朝的遗老遗少,效法伯夷与叔齐,故有了以上的题刻和故事。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玉屏岩摩崖石刻:醉石

屏风岩最值得称道的是当时的肇庆知府王泮,屏风岩的开发有他的功劳,王泮历史上第一个为星岩二十景题名并赋诗,由于王泮在任上为民兴利,治洪患,导沥水,建设七星岩,当时肇庆人民为其立了生祠。王泮在屏风岩题有“含珠洞”三个大字。据有关文献记载,含珠洞内有两块人形钟乳石,状如一男一女,作交合状。可惜建环岩公路时,含珠洞已被公路封堵,游人无法进去。如果记载确实,此景开发出来应可媲美韶关的某些景点的。

除大量的古代题刻外,改革开放后,屏风岩上又镌上了成仿吾、粟裕、周扬、夏衍、王力、陈从周、唐弢等名人的题刻。屏风岩即见证了肇庆的辉煌历史,而且风景及人文景观在七星岩都是排第一的岩山。

道教宫观大觉寺

肇庆是广东少有的五教并存的城市,佛、道、儒、天主教、伊斯兰教共处一城中。

道教是中国的本国宗教,七星岩排列状如天上北斗,很自然成了道教的首选地。而七星岩内道教的集中点即在屏风岩。

明清至民国年间,七星岩的道教十分兴旺,屏风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建有纯阳观、朱梁二先生祠、碧霞宫、三仙观、玉皇殿、十八奶娘庙。由山脚的纯阳观到山顶的玉皇殿不足百米高程即建有如此多的庙宇,其建筑密度也是少见的。据记载,当年纯阳观的门联上书:“野菜连根煮,湿柴带叶烧”,可见其道行了得。山脚的三间小庙宇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拆毁,在其旧址上建了玉屏饭店,而山上的建筑,基本保存了下来。

屏风岩上的古建筑,历史最厚重的当数三仙观。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三仙观入口

三仙观位于屏风岩半山危崖之上,座北向南,“上接玉皇之殿,下临碧霞之宫,又有沥湖之水映带左右”。三仙观又名大觉寺,现门楣木匾为“三仙观”,但原花岗岩门额却书“大觉寺”三字。《星岩大觉寺记》载:玉屏峰。两峰对峙,万木交荫。中有大觉寺,三仙居焉“。缘何如此,查遍史料,三仙观未有供奉佛像的记载,只是《星岩大觉寺记》中,记载寺僧雪公,首倡重修大觉寺,功甫落成而辞世,两子继父志,完成重修大业,写志之人“欣然大觉”“欲将斯道觉斯民”。可能这是对大觉寺的一种解释吧。

三仙观初为三仙阁,始建于明万历辛卯(1591年),明万历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刘继文建。当时刘继文平息李茂叛乱于翁源,为表其功,借坡仙(苏东坡)托梦要“建三仙观于星岩,而并祀钟离、李仙、吕仙……”建成后,刘继文于七星岩石室岩下立《迎仙平寇碑》,碑高2米多,宽1米多,正面〈〈迎仙平寇碑〉〉,背面为“仙词”碑,乃刘继文“扶乩请仙”时托“坡仙”附体所作,字体有点“苏体”的风格,“文革”时此碑遭破坏,断成两截,现移至石峒以更好保护。乾隆年间三仙阁曾大规模重修,大兴俞瀚留下〈〈重修三仙阁记〉〉,屏风岩上的重要古碑刻很多都与三仙阁(观)有关联,可见当时的盛况。三仙观八十年代初曾被辟作星岩招待所,文化名人戴厚英曾在此住过一个星期。当时物质条件欠缺,三仙观虽然条件差,但却风景优美、清静。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三仙观三仙

据史料记载,当时屏风岩几座庙宇中,三仙观的三大仙(泥塑)是塑得最好的,尤以铁拐李最为著名,据传,当年铁拐李的眼睛特别传神,只要进入大殿,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铁拐李的眼睛都会看着你。可惜这些塑像毁于“文革”。现存的塑像是1986年重修三仙观时重塑的,由当时星湖园林工程队韩工雕塑,笔者当时具体负责这个项目的工作,基本按文物保护的要求重修,可惜塑像无法恢复当年的神采。九十年代,三仙观的西楼被拆平,使三仙观大失当年的风采。

古建精品玉皇殿

玉皇殿位于屏风岩的鞍部,风景绝佳,风水绝佳。站在玉皇殿前面,面对浩瀚星湖,竹排一样的城区,如带的西江,南岸绵延的丘陵,会使人感到心胸开阔,感叹祖国山河的瑰丽壮美。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玉皇殿入口

玉皇殿是星湖古建筑的精品,据省文管会的邹伟初先生考证,玉皇殿的斗拱结构和建筑设计十分精巧,尤其两条木质龙柱,是广东省现存最大的两条木质龙柱,弥足珍贵。原本可以申报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但因被无知的人将殿顶换成金黄色的琉璃瓦变得不伦不类而未被批准。玉皇殿现存的是漆布贴金玉帝塑像。据传原来的神像是泥塑,玉帝前面有日、月、星、辰四斗星君。据载,玉皇殿内原有铜香炉一只,能预测天气,十分神奇,可惜在抗战期间丢失。

肇庆七星岩的道教文化

玉皇殿周围长满100—300年的参天大树,以鸡蛋花为最多,形成享誉岭南的峭壁森林奇观。这片森林的保护应感谢当年在玉皇殿看庙兼行医的洁珍大师,解放前夕,七星岩管理处于真空状态,附近村民趁机到七星岩大肆砍伐树林,其它岩山的树木被砍了不少,洁珍大师以行医为手段劝阻到屏风岩砍树的村民。由于洁珍的保护,现在屏风岩是七星岩中古树名木最多的一座岩山,构成了屏风岩“峭壁森林”的景观。洁珍大师当时在屏风岩是道士,后来到佛寺出家,后来当了庆云寺的住持。佛道同源,万法归一,宗教信徒因环境的变迁,有时是道有时又转向佛,有些庙宇亦道亦佛,历史上曾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生命的崇拜——十八奶娘庙

玉皇殿的东侧,有一间很小的庙宇,上面却挂着一个大大的牌子——十八奶娘庙。

史料上找不到十八奶娘庙的记载。笔者当年在屏风岩工作时,根据老人的回忆,找到了当年亲手塑造十八奶娘庙塑像的原肇庆工艺厂退休师傅招熙,在原址上重建了十八奶娘庙,并请招师傅按原样重塑塑像。塑像共21个,金花娘娘、花公、花母,以及十八个形态各异的奶娘。每个奶娘都带着一个孩子,从孩子出生喂奶、玩耍、读书、睡觉各种形状都有。梁剑波先生为十八奶娘庙写了一份材料。材料称,十八奶娘庙是玉皇殿的四配之一,供奉金花娘娘,并有花公、花母、奶娘等,这里的“花”相当于现在的“祖国的花朵”,即“孩儿”,金花娘娘“即送子娘娘”,十八奶娘庙属于一种生命的崇拜。

据当地居民回忆,过去当地人到十八奶娘庙求“丁“,参拜时带上油灯,参拜后把油灯点燃然后带回家,以求添丁。

刚建好时的十八奶娘庙,泥塑像涂上五色油彩,十分艳丽。现在摆的是后来的石雕塑像。

屏风岩上的石刻还有一件事须提及的,曾在肇庆及星湖工作的一些有文化的领导应景区之邀为景区题了字并刻在崖壁上,分别是:许士杰题“玉屏叠翠”,谢拼题“状元碑”,梁汉夫题“玉屏石径”。这三幅墨宝题写时都没有署名,尽管当时工作人员反复要求,他们都坚持不题上自己的名字(许士杰的署名是工作人员从其它地方移来的钢笔签名)。

小小的屏风岩却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它不但是一座风景秀丽的石山,更是一座文化名山、肇庆的道教名山和文化山。岩山、古建、石刻、树木能很好地保留下来供后人鉴赏,前人的建设和保护功不可没。屏风岩下环岩路边有一题民国石刻,题目是“每饭不忘”,意思是每天吃饭都不要忘记转输调剂粮米的人。我每次攀登屏风岩时都十分怀念古人的保护和建设,我们能使这座仙境一样的风景区不受破坏地留传后世吗?

编辑:星湖美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