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事谋始·智在运谋·明用稽疑

 江山携手 2018-05-11
作事谋始·智在运谋·明用稽疑 箕子、吴起、管仲、魏征画像  (图源网络)


作事谋始·智在运谋·明用稽疑
——读《资政史鉴》笔记之二
微博碎录(218)


小序

      《资政史鉴》由人民出版社于1998年隆重推出,取材于中华五千年经典史籍,分为政、谋略、用人、理财、治事、革新、修身、处世、清廉、教训共10卷本。此书探寻古代圣贤先哲治国方略,总结历史上治国安民的经验和教训,古为今用,为当代从政借鉴。笔者试图通读此书,并不揣浅陋以微博形式写些心得,与博友共同学习。


《谋略卷·好谋而成篇·谋先事易》前言

      古代谋略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古人重视谋略,研究谋略,运用谋略,在历史上留下许多深刻启迪。“君子以作事谋始”,是古代先贤将预谋深计视为举万事而不穷的先决条件。周密谋划而后行动,列为历代圣明帝王治理天下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之一。谋先,成为一种屡代相传的谋略思想之基本准则。 


《周易》:作事谋始
2017年12月2日  20:58 
      《周易》是群经之首,也是谋略之首。《周易·象经》讲:“君子以作事谋始。”讲的是,懂事理有才干的人,作事必须以周密谋划开始。后人注《周易》也反复强调“无讼,在于谋始;谋始,在于作制。”开始行动就要周密谋划,周密谋划关键在于确定方略。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懂得谋略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能量了。——读《周易·象经》札记


      注:《周易》即《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鬼谷子:事生谋,谋生计
12月4日  21:32 
      说中国谋略史,不能不说到鬼谷子。相传,鬼谷子是战国时著名纵横家苏秦、张仪的老师,他对谋略有过一番可谓十分完整的表述:“变生于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这里所表述的由虑谋到定谋再到用谋的过程,和辩证唯物论对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解十分近似。——读《鬼谷子·谋》札记


      注①:鬼谷子,姓王名诩,自称鬼谷先生。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
      注②:《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据传是由鬼谷先生后学者根据先生言论整理而成。该书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


管仲:智在运谋
12月9日  21:36 
      成全齐桓公霸业之首功者,当数管仲也。管仲说过:“智运谋,而杂櫜刃焉。”意为运用谋略,就可以不用兵刃而免遭敌人杀戮的危险。他的治国谋略有三重点:先经济、次政治、后军事。他制服天下有三招: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管子》一书包含了管仲的思想精华,他的治国谋略至今发挥着熠熠光辉。——读《管子·侈靡》札记


     注①:管仲,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注②:《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汉书·艺文志》将其列为道家著作,当时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


箕子:明用稽疑
12月13日  22:09 
      周武王称王后,问治国良策于贤臣箕子。箕子讲了大禹建国的九种治国规范。其中第七种规范叫做“明用稽疑”,意为遇事先要认真考察,周密谋划,预订出明确可行的策略。有重大疑难不能马上决断时,在自己心里反复思虑谋划,认真听取卿士、庶人等意见,“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决策才能康泰无灾。——读《尚书·洪范》札记 


      注①:箕子,本名胥余,商朝末期的太师,是纣王的伯父,帝乙的哥哥,封地在箕。他的贤名和比干、微子一样,被称为“商末三仁”。
       注②:《尚书·洪范》相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


吴起:谋者违害就利
12月16日  20:06 
      战国时,魏文侯问策于吴起。吴起讲了一番治国策略,其中讲到“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说的是,谋略,是为了使人在复杂的情况下,避开各种危害而于人有益。他还举例说,成汤和周武王之所以能得到人民拥护而夺取天下,归结于他们都善于谋划,因此行动能避害趋利,各项举措符合道义。谋略之妙尽在其中也。——读《吴子·图国》札记


      注①: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吴起既是兵家代表人物,又是儒家学者,亦是法家先驱。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
       注②:吴起著有《吴起》48篇。现存《吴子兵法》仅有六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这些篇目。《吴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后世将《吴子兵法》与《孙子兵法》合称为《孙吴兵法》。


魏征:谋在忧患
12月17日  11:54 
      贞观十一年,魏征上奏疏议论国事。其中说道:“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意为在准备采取行动时,应该记取“人能知止”才能避免挫折的古训,事先想好如何防止盲目冒进行动而失控的对策,这样才能保证百姓安定而不过于疲劳,也保证君王平安无祸。由此可见,魏征的对策是一种建筑在忧患意识之上的谋略。—— 读《贞观政要·君道》札记


      注①:魏征,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注②:《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相关博文链接  微博碎录(21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