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吐蕃在历史上有多强大?

 斯郎曲培卓拥 2018-05-12

有一种划分游牧民族的方法,说世界有三大古游牧民族:蒙古系(阿尔泰系),闪米特系, 印欧系(雅利安系)。

这种观点认为这三个古游牧民族塑造了当前整个世界,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看看当前世界的各民族分布,很容易发现,蒙古阿尔泰系广泛分布于东北亚,中亚一带;闪米特系广泛分布于北非,中东一带;印欧系的分布则更加广泛,欧洲,北亚,印度(南亚),美洲。但,很明显可以发现,在世界岛这个舞台上,有一大片肥沃的土地没有被上述的游牧民族占领,那就是华夏文明所在的东亚地区!

为什么蒙古战斗民族没有真正征服就在它旁边的这个华夏农耕文明呢?看看其他个,闪米特征服了包括古埃及,苏美尔在内的古文明,从阿拉伯半岛拓展到当前的北非,中东;

源于中亚乌拉尔山脉附近的印欧系东支的雅利安人则征服了古印度,至今仍然是印度的统治者,印欧系西支的凯尔特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拉丁人则统治了欧洲,北亚,当前的美洲……而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想要染指东亚,却只能望着长城表示压力很大,即使侥幸入主中原,要么被同化,要么被驱逐。始终难以长久的占有这片肥沃的土地,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战斗力很弱么?

比较这几个游牧民族的战斗力,我们会发现,发源自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显然不是三者中的弱者,无论是huns西迁带来的的上帝之鞭,蒙古大帝国横扫欧亚大陆,还是突厥系奥斯曼土耳其大帝国,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但都曾有碾压闪米特系和印欧系的战绩。

显然,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没能征服东亚华夏农耕文明不是因为它的战斗力弱。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战斗力强大到碾压闪米特系和印欧系,反倒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因为靠近华夏文明,能够从这里汲取农耕文明先进的战争机械和手段,因为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华夏文明是领先于西方文明的。

其实从匈奴人西征,蒙古人西征来看,有很大程度是因为东亚的这个农耕文明太难啃了,只能换个方向,不得不向中亚丘陵地带扩散……

客观来说,在古典时期,农耕文明从战斗能力来看,是先天性的落后于游牧民族的。游牧民族的优势在于,财富(马)可以直接变换成战斗力,而拥有更多的财富的农耕文明的财富则大多沉积在土地,不能变成战斗力。同时游牧民族拥有强大的机动性,在战争中往往握有战争的主动权,农耕民族则相对被动。华夏这个独特的农耕文明能够在与强大游牧民族的战斗中,保持独立。

甚至早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战国时区区一国之力主动出击匈奴,收复黄河两岸之地。中有汉武帝出兵几千里直捣狼居胥山,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后有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人认为地缘防御优势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古埃及和苏美尔确实缺乏地缘优势,身处四战之地,这个观点能站住脚,但对华夏文明而言,这个观点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我们的老邻居,印度,跟我们有类似的地缘防御优势,甚至比我们更具优势!

吐蕃在历史上有多强大?

上图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中国有来自北方,东北,西方的威胁,印度也有来自西北方向(伊朗高原)的威胁,但这两个文明的走向是截然不同的,印度被来自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征服,历史上经常被游牧民族入侵成功,文明发源地的印度河流域已经不在境内,而华夏则在蒙古高原的威胁下逐渐壮大。由此可见,地缘的防御性因素并不见是最决定性的因素。

那什么因素是更具决定性的因素呢?

大一统带来的资源整合能力是华夏能压制敌对游牧民族的直接原因。

所以,对华夏文明而言,文化因素可能是超越地缘防御的因素。提到中国文明的延续性就必然提到两个:文字和大一统。文字带来的是统一的表意系统,意味着不同发音的个体可以通过统一的表意系统来交流,比如古典时期的朝鲜,日本,越南语言不同于汉语,但表意系统却都是使用的汉字;而且,汉字字形是比较稳固的,不同于字母文字的易变性,不同时代的人可以通读汉字,因为汉字的变化不大,这带来了良好的延续性和交流的便利性。

大一统的理念源于祖先崇拜和家天下,文字成为了大一统的基石,因为有了统一的稳固的文字系统,不同地域的人就不会因为发音不同而缺乏交流,带来隔阂,最后带来难以弥合的文化差异。而大一统则可以让中央王朝集中力量办大事(囧……),比如修筑长城,将农耕文明的财富转化为战斗力,以抵御来自游牧民族的战略优势,转化自己的地缘劣势。大一统和农耕本身带来人口的繁茂和发达的文明,又为中央王朝提供充足的人口资源和战争手段,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人力的多寡是衡量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大量的人口资源意味着能创造大量的财富。这就是物质基础。

说说蒙古高原战斗民族的致命弱点

其实游牧民族相对农耕民族有一项巨大的优势,在于文明的传播融合上,农耕文明事实上是绑定在土地上的,虽然原创能力强,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文化,但地域格局的限制,族群之间却是孤立,缺乏交流的;游牧却与此相反,原创能力弱,但游荡于广大的草原,可以从不同的农耕文明之间学习(具体方法是劫掠……)。

也就是说游牧民族事实上可能是“文明”很先进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借鉴’不同文明之间的精华得以创造出灿烂的文化,比如这一点很厉害的闪米特系,通过征服古埃及,苏美尔,将这些灿烂的文明精华吸收,出现了古巴比伦,犹太文明,后期吸收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文明的精华,公元7世纪又创造了更适合游牧民族的灿烂的伊斯兰文明。

雅利安系也有吸收古印度文明,诞生了印度教为代表的印度文明(这一支由此转型成了农耕民族),西支引入闪米特的犹太文明,催生了基督文明,可以说在文明史上,这些游牧民族后裔(占领了平原地区之后一般来说游牧民族会变成农耕民族,继续被游牧欺负……)

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有巨大贡献的。(可怜的农耕文明呀,原创无人知……)但我们来看看同属三大古游牧民族的蒙古,这个对比太分明了,蒙古战斗民族战力超群,却没“文化”呀……无论战斗力如何强大,征服全世界,最后都是被同化的命运。

按道理来说,挨着古代长期领先世界的华夏文明怎么着也能偷师一些先进的文化吧?怎么和两个小伙伴相差这么远?

按照典型的西方中心论的角度来看,华夏文明是个早熟的婴儿(呃,伊斯兰是野蛮的婴儿……)。脱离早熟这个带有西方中心论角度的词语,可以看出,在很早以前,华夏文明就是比较成熟的文明,这个成熟表现在对原始的游牧民族的强大同化能力,唯一避免被同化的方法就是远离华夏文明,不过地缘确实很大程度上帮助了蒙古高原上的战斗民族,当华夏国力强盛的时候,因为后勤原因,农耕民族的战争方式不适合远征,更何况是从低地攻向高地,另外跑得慢,追不上……种种原因决定了不能将蒙古高原的问题彻底解决……

于是战斗的主动权就永远把握住游牧民族手里。农耕文明显得很被动。

来自蒙古高原的落后游牧民族,面对比他先进太多的文明,只有几个选择:要么中原国力衰弱,终于进来了,被同化(元之前没有幸免的)……要么国力一般,偶尔能掠个边,侵扰下边关,抢点粮食人口,对文明的发展并无帮助……要么中原国力强盛,进不来,不被同化,但也学不到什么东西……

总体来看蒙古高原上的战斗民族能学习的样本太少,学习对象太先进,难以稳固的获得文化独立发展的机会(土地+人口),导致始终不能形成自己的先进文明,到了蒙古帝国时代,西方两小伙伴已经在劫掠其他农耕民族的基础上建立了完善的,适合自身的文明体系,不怕被同化了……蒙古大帝国西征带来的不过是将华夏文明先进的技术带往西方,进一步促进了西方文明的大发展……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真正形成自己的文化应该是在元朝之后,从原始萨满信仰转投佛教,有了自己的文字……可惜已经太晚了……如果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能够早个100年有这样的文明程度,显然就不会在西征中被另外两小伙伴这么容易就同化掉了。

虽然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很能战斗,但也只能叹息一声,命运弄人,游戏开场对线对手太强,导致始终被压制,种族天赋再强也难以逆天了……归根到底,还是它的对手太逆天,你个农耕文明怎么这么多刺呀……“GM么?我要举报华夏开挂。

华夏文明的优势

虽然相对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有很多劣势,但也有优势,华夏文明正是将自己的优势做到了极点,才能笑到最后。很多童鞋知道华夏民族的融合能力强,但为什么强呢?开始之前,让我们重温一下游牧民族的优势:

  1. 防守地缘优势。游牧相对于农耕的优势在于防守,游牧民族一般分布在低温高地,农耕一般分布在低地暖温地带。即低地暖温地带的民族没有扩张的动力,环境也无法支撑他们适应的生活方式。

  2. 进攻性优势,因为游牧民族有足够的机动性,也就是财富(马匹)能直接转换成战斗力,再加上足够的战略纵深(草原),使得游牧民族始终保持对农耕的地缘压力。持有战争的主动权。军力强盛则四面出击,军力弱,则远遁大漠。

如果游牧将所有的优势都占完了,那有些游牧民族干嘛还变成农耕民族呢?农耕民族的优势:1.稳定的获得粮食,导致单位土地所能供养的人口远远大于游牧民族的想象。所以农耕民族的人口基数巨大。(生存是人的本能,能稳定的生活,能够养活更多的人这一点对所有人类都是有巨大吸引力的,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文明史中游牧民族老是源源不断的转职成农耕民族)2.稳定的生活必然带来技术的进步。而技术的进步则能导致地缘优劣势的转变。不过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地缘优劣势的巨大改变得到了火器时代才发生。

前面分析华夏文明的巨大优势的时候我们有提到,文字和大一统,前面还不够深入,这里深入一点,争取把问题讲透彻。事实上,没有对比,我们很难理解华夏文字这个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优势,来自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老是被同化,我们说是因为它没‘文化’,但这个没文化是因为它很难从华夏学到东西,我们知道,文字和语言系统是文明的基石,没有文字系统就很难形成自己的文明,蒙古高原的战斗民族就吃了这个亏。

为什么蒙古战斗民族难以形成自己的文明?,为什么华夏文明的同化能力这么强,为什么华夏文明大一统?其根源都是我们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字系统。很多人对欧洲为什么不是大一统,而中国却是大一统表示疑问,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源于不同的文字系统。

欧洲很早就产生了腓尼基表音文字,希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希腊字母文字,拉丁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拉丁文字,很明显可以发现,表音文字就像是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基因,在流传的过程中极其容易被借鉴和变易,能够很快帮助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根据自己的口语,建立起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统——与其它周边民族都不相同的文字系统。

形成一套表音文字体系几乎是轻而易举:制造几个该民族所特有的独特的表音字母,根据该民族的发音习惯把口语直接转换成文字即可。这就意味着民族之间的文化隔阂极容易产生,离心力大于向心力,同化也就成了幻想。完全可以想象,如果蒙古高原上的战斗民族很早有这样的学习对象,那它可以在很早的阶段就形成了自己的文明,既有强大的征服力,又有强大的同化力(类似伊斯兰)。

再回过头来看华夏文字系统,这是一种表意文字,它极难学习,尤其难以创造。形成一套完善的表意文字体系需要的时间很长,需要塑造上千个不同方块字体,甚至在较为成熟的文明中,需要上万个形式不同的独立字块;华夏文明的“早熟”正是体现在我们极早的就将这种表意文字系统发展成熟了!我们知道几大古文明(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巴)都有像汉字一样的表意系统,但都没有发展到成熟阶段就被游牧民族淹没在历史的灰烬之中,被取而代之了,它们的文字系统没有流传下来,恰恰证明了表意文字系统太难以被游牧民族学习了。

东亚地区的文明中心自然是华夏文明,身处华夏文明周围的落后民族,无论是游牧,还是渔猎,在寻找学习对象的时候,会天然的采用汉字的文字系统(前面有提到,越南,朝鲜,日本都是借用的汉字文字系统),因为这种表意系统很难创造,所以只能全盘拿去,这就使得文字系统是统一的,这是民族融合很重要的一个标志。从这个角度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相对同时代的欧洲有这么大的同化能力了。从这个角度你也可以明白为什么战斗力爆表的蒙古战斗民族在文化上为何如此落后,战争手段和技术上又如此先进的根源了。(学习技术只需要抓些匠人就能解决了……建立文明就不是抓几个人的事情了……)

这种文字系统结合夏的家天下,周的祖先崇拜,带来的是必然的大一统观念,而大一统又能彻底整合农耕民族的资源,这体现在大规模建筑上,最好的例子就是郑国渠,都江堰,长城……农耕文明的巨大人口资源得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利用技术的进步逐渐改善自己的地缘劣势。同样大一统带来长期的稳定,在技术发展的初期是有明显优势的。(劣势当然也有,为什么在领先上千年历史之后落后于西方文明……)

有童鞋认为华夏民族有强大的耐操性……囧rz……

观点是正确的,人口是直接原因,但隐藏在人口因素背后,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农业因素,值得一提。中国,或者说东亚地区是世界三大农业独立起源地(西亚的大小麦,东亚的大小米,美洲的玉米),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时候,中国就形成了南北两个农业体系。黄河流域的中国北方地区,出现了一个以种植粟和黍为主要农作物的旱地农业体系(两种小米)。后来又从西方引进了小麦、大麦。在长江流域呢,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农业体系。在这个农业体系里家畜也是以猪,水牛为主。

这两个农业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来讲极为重要。为什么?这两个农业体系在两个地方,但两者又紧挨着,就像双子星座似的,拧在一起。北方旱地农业歉收了,南方的水地农业可以做补充;南方水地农业歉收了,北方旱地农业可以做补充。而且这两个农业体系涵盖的地方非常大,这两个大而互补的地方,会起一种什么作用?因为大,它就有一个宽广的基础,而中国周围都还是采集狩猎经济,没有强势文化。即使有一个比较强势的文化来干扰,它这个核心地区也是稳稳当当的。欧洲就不是这样了,尽管有的地方发展程度很高,但它比较脆弱,有一个游牧民族入侵,就会被消灭。(耐操性差……)

有童鞋说中国是被游牧民族反复蹂躏的?有这种观想很正常,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处于战略被动的位置,一方面是人对痛苦的回忆格外清晰。事实上你不能将游击队对日军的骚扰认定为对日军的反复蹂躏吧?道理是一样的。也确实有被蹂躏的时候,不过这都是发生在王朝末期,当把这些事件放到几千年历史中的时候,发现这个概率还真的不高呀。基本上跟王朝周期律相吻合,我想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事实上,到了当代,我们对游击战术其实也很无奈的,对一个老是骚扰你,不跟你放对,你又追不上的人,和亲很多时候不过是无奈的妥协,当然这背后的文化同化作用也不可小视。

就这个问题本身,为了弥补一些没说明白的地方,提供一个新的视角(相对那个三大古游牧来说更严谨一些)。站在较高的维度,从世界历史来看,野蛮人(游牧民族)的入侵,事实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200年,这个阶段游牧民族入侵包括但不限于:闪米特人对中东的占据,多利安人对希腊(克里特文明)的侵略,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中国的周朝受到来自犬戎和北狄人的攻击,其他三个农耕文明中心(西亚,地中海沿岸,南亚)基本沦陷,原因是赫梯帝国灭亡后冶铁技术四处传播(我有提到游牧的一大优势在于流动性,学习先进文明的优势上),被游牧民族最先学会,相对大部分农耕的青铜文明而言,铁器之先进无异于领先了整整一个时代。这一时期各个农耕文明被入侵的游牧民族取代。这些游牧民族成了新的农耕民族。中国东周就开始使用铁器,技术上并不比周围的游牧民族落后。中国的农耕文明在这一波中傲然挺立……

第二波入侵是新的游牧民族成长起来之后,从公元1~6世纪,技术上的种种限制成为了农业文明无法突破的最高限度,因此在生产率达到上限后,人口增长带来社会的沉重负担,外部的游牧民族逐步定居在帝国的边境并不甘心只是作为奴隶或雇佣军。于是日耳曼人、波斯人、斯拉夫人、维京人、匈奴人、突厥人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这一波的入侵中,中国的大一统优势得以发挥。加上强大的同化能力,基本将入侵的游牧民族同化掉了。不过中东,地中海地区的国家就没这么幸运了。入侵成功,转职为农耕民族。只有阿拉伯这一只神奇的品种,在游牧过程中,吸收各方文明,成功了建立了属于游牧民族的文明体系-伊斯兰。

第三波入侵就是来自11世纪之后的蒙古(包括阿尔泰系,之后的突厥系奥斯曼土耳其大帝国),凭着从华夏文明学来的各种高级科技树,加上各帝国体制内存在的问题,使得他们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二庞大的帝国。

15世纪之后,海权时代开启,逐渐取代陆权时代的农耕和游牧,农耕和游牧都被碾压……

从这角度去解读,你会发现陆权时代就是游牧始终谋求转职为农耕的一个过程。

最后提下,三大古游牧民族的划分方法不是一种很严谨的分类方式,这里提到只是一种写作的切入方式,huns和匈奴人的关系目前在史学界确实还有争议,本文采信两者有关系。(从史籍描述来看,huns似黄种,似中亚人,应该算是阿尔泰系,黄种,黄白混种都有可能,技术细节不必过于细究,毕竟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观点,不算是严格的考究文。重点是历史推演的内在逻辑,写的也比较随意,细究起来,肯定是有很多细节上的硬伤,相信专业人士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多说了)阶段性的成果大致就到这里吧,有什么观点和见解,欢迎讨论……啊,先到这吧,好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