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Shijh2016 2018-05-12

在上海虹口区有一方老弄堂“新陆邨”,

历经七十余载风雨沧桑,已淹没于城市更新的潮流中。

至此,上海有故事的老弄堂又少了一处。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陆邨,对于绝大多数上海人,即使是虹口人都鲜有所闻。但对于童年记忆都留存于这的居民而言则是说不尽的乡愁。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外墙体已遭破坏后的新陆村,陈釭摄

不同于一般的老弄堂,新陆邨在文化底蕴和建筑环境方面尤具特色。

1940年代由日本人营造,专供在沪侵华日本军官居住,抗战胜利后,渐渐变为民宅,但居住的多为知识分子,戴望舒、孙大雨、周煦良等文人雅士都在这居住过,文化人密度奇高。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由于当年摄影并不普及,陈釭根据回忆手绘的戴望舒居住图

建筑的消失并未阻拦故事的延续,新陆邨的原住民们因着共同的回忆与乡愁,竟自费撰文编写新陆邨的故事,将其出版成书——《故园新陆邨》。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故园新陆邨》的副主编陈釭谈及写书过程百感交集,年轻时忙于工作,想着得空了再去看看年幼时成长的地方,而今退休,空下了大把时间,新陆邨却已不在,有了想将众人记忆集结成书的想法,与执行主编毛祖蓉商议后,没想到得到众多新陆邨居民的支持。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图为陈釭翻阅《故园新陆邨》

居民们失联几十载,一个个奔走相告,终于找齐了儿时的伙伴。

大家自发聚会、交流、一块儿出钱出力,在2017年间收到26名原住民撰写的稿件36篇,收到新陆邨旧照片108张,大家的齐心协力终让《故园新陆邨》一书面世。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陆邨39号李申李沪哥俩合影

因撰文者各不相同,内文文风不一,可能水平也略有高低,但是用情之深都不相上下,文字功底并不亚于专职作家。

在交流中,陈釭老师小心翼翼地从包里取出两封信件,慢慢将信纸抚平交于我们阅读。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这是新陆邨一位原住民的手写来稿,在二次来稿中,还随信附上了陈釭的修改意见,她在文章中纪念的是当年在新陆邨给她上课的王老师:

我退休回沪时,王老师早已去世。望着34号楼上,就想到王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很多,而我们没有回报老师,愧疚万分,时时感怀子欲孝而亲不待的痛楚。

看完后深深感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那个年代真不是空话,文章作者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因为要照顾生病的丈夫以及年幼的孙儿,也许只能抽空写上几行,不会使用电脑,只能用最原始的方式邮寄这份思念,薄薄纸张上的油墨味是何其沉重。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手稿原件

整本书中写尽了新陆邨的先贤事迹、刻录了建筑风貌、留给后人寻根。从这些里弄乡愁、生活画卷的背后展现的是上海弄堂风情的文化精神和不俗气质。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陆邨6号卢若冰与孩子们,摄于1957年国庆节

走在已经成为废墟的新陆邨旧址,陈釭比照着书里的旧照和小申讲述当年情景。

最早的时候,这儿是8排日式风格的连体别墅,一排6栋,每栋两层,共48栋,红色砖石混合的墙体,嵌着大大几扇木质门窗,家家小院里花木扶疏暗香浮动,景色绝美。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陆邨复原图,张明华提供

小学生们背着书包在弄堂口集合上学,邻里间互相照顾赛过亲戚。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陆邨1号楼下佩佩在爬满葡萄藤的自家小院前

新陆邨居民陈莞在书中追忆童年时光:小时候常去金家看小人书,1分钱看两本,而她可以看三本,有时也去丰子恺的女儿丰宛音家中看书,三毛流浪记、安徒生童话......从此让她的阅读进入另一个世界。

到了傍晚,一帮孩子会集中在新陆邨的大操场上来“强盗赛”,大家各自选拨队员,在操场上疯玩疯跑;还有大门外卖蜜饯零嘴的老头,虽然不太卫生,却是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陈莞童年玩伴的合影

晨昏时新陆邨文人们行色匆匆夹着书本进出,深夜时教师们伏案备课或笔耕孜孜不倦,星星点点的灯光总比别的弄堂熄的晚。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陆邨18号何庆和的母亲,退休后仍保持阅读的习惯

盛夏的傍晚,居民们晚饭前先选好地方浇盆凉水降降温,日落后搬出板凳纳凉嘎山湖,像上海所有弄堂一样,过着平凡的里弄生活。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而之后新陆邨经历了扩建、加高改造之后,美景环境早已大不如前,着实让人痛心。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拆迁前的新陆邨,陈釭摄

遍地的红色瓦砾和灰色加高墙体是新陆邨的前世,却再无今生。

陈釭老师说,城市更新无疑是大势所趋,但他还是想努力保留这座城市的记忆,他的好友兼邻居张明华已经购买了拆迁后的600块红砖储藏,待这片土地重新绽放时,将在这用600块红砖立一个碑,以纪念这儿居民的峥嵘岁月。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2018年4月25日,由嘉兴街道鼎力相助,新陆邨居委会的支持,在街道文化中心,进行了新书首发仪式。

大部分二代新陆邨居民,纷纷从各处赶来,喜庆《故园新陆邨》新书出版。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大家自发布置会场

距离上一会见面还是年少时,而今阔别数十载已经白发满头,大家都在各自领域小有成就。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书籍主编、副主编、执行主编、攥稿人统统来自新陆邨,《故园新陆邨》共印刷了600本,并未对外发行,仅通过朋友口口相传,交于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留存。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大家聚在一起回忆当年放学后一块儿踢毽子、背童谣的时光,或是探讨各类学术问题,时光悠悠然似是回到了新陆邨,红房子老一辈人文景象又在这里呈现了。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子孙孙必将将这文化传承下去,源远流长...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然而当天除去新陆邨居民外,到场的其他嘉宾少之又少,知道新书首发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可惜又无奈。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新陆邨复原图,张明华提供

这座城市里的老建筑,

随着最后一声“哀鸣”变为一川平地。

后人歌颂它,记录它,缅怀它,却再也见不到它。

但好在,还有人在坚持,还有人在记录。

希冀以文字和图录的形式留住这乡愁之根。

失联数十载的邻居重新集结,自费撰文出书,只为上海已消失的弄堂

从新陆邨旧址的断壁残垣中长出的小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