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明史》等相关史料记载,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即是崇祯皇帝在兵败前夕,感念到魏忠贤比一些文臣武将的唯利是图恐怕要好多了。于是,崇祯皇帝下旨厚葬魏忠贤。 明朝末年,是一个乱世纷争的时代。明末也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在那样的一个历史时代下,崇祯皇帝十七岁登基,受到一些士大夫的蛊惑,下旨捉拿了魏忠贤、令人们感到意外的是,曾经显赫一时的魏忠贤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就被崇祯皇帝一锅端了。 魏忠贤活着的时候,明朝的局势可以说还是比较稳妥。一旦魏忠贤被除掉以后,在崇祯元年就爆发了陕西王二、高迎详、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率众起义。加上明朝在辽东也处于更加被动的局面。 一些史学家认为,明朝皇帝除掉了魏忠贤以后,导致当时的大明王朝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局面。例如,皇太极率领八旗军多次突破长城进入中原,这是史无前例的。还有陕西的李自成等人是越来越难对付。这些问题都摆在崇祯皇帝的案前!崇祯皇帝本来也不是糊涂人,杀魏忠贤之前不是,杀了魏忠贤之后也不是。 为何这样说呢?根据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崇祯皇帝的一生都是在励精图治,力图救治朱家的大明王朝。崇祯皇帝经常夜晚看奏折看到深夜三四点钟都不睡觉。还有,崇祯皇帝娶了一个好媳妇,也就是母仪天下的周皇后。那么,崇祯皇帝既然不糊涂,为何打女真人打不赢,剿李自成又失败呢? 原来问题不是在崇祯皇帝身上,崇祯皇帝在上吊之前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了。那么崇祯皇帝是怎么回答的呢?崇祯皇帝说:朕非亡国之君,大臣皆亡国之臣。崇祯皇帝这句话已经表明了他作为皇帝,已经尽心尽力了。之所以走到上吊这一步,完全是那一帮迂腐不堪的文人造成的。 尤其是东林人,许多人根本就是书呆子,还喜欢窝里斗,削弱了明朝的力量。文人喜欢高谈阔论,实际操作能力非常差劲。这在清兵南下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得一清二楚。东林那帮人有些直接投降,有些虽然没有投降,但是带兵打仗的能力,简直是让人不敢恭维。这也难怪,为何南明大军与清兵作战,是屡战屡败了。崇祯皇帝算是看明白满朝文武大臣了,于是在上吊前五天让亲信厚葬了魏忠贤,表达自己内心的愧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