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风的形成与结构

 NGC1952 2018-05-12

        台风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的气旋,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系统。台风形成的地点包括:西北太平洋(26%)、西南太平洋(9%)、东北太平洋(16%)和南印度洋(17%)、北大西洋(9%)、北印度洋(5%)地区。东南太平洋没有台风生成,南大西洋很少有台风生成。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范围内发生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发生在印度洋东南部侵袭大洋洲的台风,当地人称“畏来畏来”。这名称给人印象是“畏惧它的到来”,也有人译为“威力威力”。台风形成于夏秋两季,尤其是晚夏至初秋。


        台风的形成必须具备一些特有的条件:一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大气。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海洋8月温度最高,所以秋季生成的台风数量要远远高于春季;二是要有合适的流场。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三是气流垂直切变要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四是有适宜的纬度,产生地转偏向力的地方使辐合气流演变为水平漩涡,加强气旋性环流。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台风内各种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水平分布可以分为外圈(外围区)、中圈(云墙区)和内圈(台风眼)三个区域;铅直方向可以分为低空流入层、高空流出层和中间上升气流层三个层次。

 

        台风中最大风速发生在中圈的内侧,最大暴雨发生在中圈,所以中圈是最容易形成灾害的狂风暴雨区。而内圈即台风眼往往风小天晴。台风眼半径约为10-70千米,平均约25千米。中圈的潜热释放增温和台风眼的下沉增温,使台风成为一个暖心的低压系统。(台风的结构如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