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离世整整三十年,人们为何还在读沈从文?

 lpl求知获识 2018-05-12

就我个人的读书印象,在现代文学的众多面孔中,走在最前面的当然是拿着投枪和匕首的小个子鲁迅,他的“拿来主义”在今天仍然需要重申;第二个是穿着洋装的胡适,不停地发表学自西方的新论,他的声音在那时是新鲜的血液,但在今天值得反思;第三个是追寻理想的老实人巴金,从不盲从,是最真诚的革命实践者;第四个是看不清面相只看见一身华丽长袍的张爱玲,一弯冷笑印在脸上;第五个大概就是沈从文了。别人都说胡适是君子,可我觉得沈从文才是。



早上醒来,还听到雨打屋檐的声音。一声轻,一声重。听惯了汽车的声音,现在听到这自然的声音,多么亲切!起来看楼下,烟雨蒙蒙,一园子翠绿在雨中似乎还睡着。遥远的地方有叫买声传过来,穿过很多的雨滴,疲惫地落在耳边。这雨从昨晚一直下到了现在,像是还要执拗地下。就让下吧,好久没有雨这样清洗天空和大地了。

有人在微信里纪念沈从文。噢!沈夫子离世竟然已经三十年了。雨中去给学生们上课,随意问他们,沈从文你们知道吗?大部分同学茫然地看着我,只有一两个小声地说知道。叫起来问读过沈从文的啥,竟说只是知道一些轶事,并未读过其小说。虽然他们不是中文系的同学,但我仍然觉得悲哀。坐在我面前的这些大学生,已然是网络和影视以及动画片喂养大的一代人,读书对他们仿佛是古老的往事了。

我对他们说,回去读读这个人吧,值得一读。

回家的路上,雨仍然下着,便想起沈从文的湘西世界,似乎还在下着细雨。一个学生追上我,向我打招呼,一看,是那个知道沈从文给张兆和写情书的同学。他问我,老师,你可否给我介绍一下沈从文。我一时茫然,该怎么讲述这个人呢?今天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去读这个人呢?

就我个人的读书印象,在现代文学的众多面孔中,走在最前面的当然是拿着投枪和匕首的小个子鲁迅,他的“拿来主义”在今天仍然需要重申;第二个是穿着洋装的胡适,不停地发表学自西方的新论,他的声音在那时是新鲜的血液,但在今天值得反思;第三个是追寻理想的老实人巴金,从不盲从,是最真诚的革命实践者;第四个是看不清面相只看见一身华丽长袍的张爱玲,一弯冷笑印在脸上;第五个大概就是沈从文了。别人都说胡适是君子,可我觉得沈从文才是。他平静如水,温润如玉,但又坚韧不绝。他是藏在深山里的竹子,自有气象。他没有鲁迅、胡适、巴金的革命气象,也没有张爱玲那种冷艳傲世的眼神,他自成一体。他仿佛革命后方和平的湖泊,幸福的炊烟,虽有因为人生的种种不得已而生出的淡淡的哀伤,但也理解天地世情,不破那东方的气韵,以此向他的读者展示一个从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意中国。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他是一位画家。

也许在前面那些文化先驱们看来,他的这种诗意是伪做的,是要被革命掉的,因为与时代精神不大相符,但在我看来,他是异常的珍贵。古人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那些革命先驱们是阳,他便是那阴。没有他,时代的一合相就形成不了。离那个时代隔得越久,他的面孔似乎越来越清晰。革命的目的是要创造美的生活,而他不正是在展现一个美丽的乡土世界吗?尽管在那个天人合一的古老世界里,也有死亡,有悲剧,但在亘古的诗意面前,所有不安的灵魂似乎被拯救了。它们融入那个山水一色、天人一体的世界。那便是中国古代文化营造的世界。生死茫茫,从道中来,又回到道中去,无须惊讶。从这个意义上讲,沈从文是那个时代少有的续接传统的文人。

如果没有沈从文的这样一张面相,那么,整个现代文学便是一片战争的火焰,缺了温柔的生活,缺了诗意,缺了水。他缝合了那个世界。他使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丰富性。有人写文章,说他一生中从没有说过别人的坏话。其实,一生之中,他也没有多说过中国古人的坏话。在历史的长河里,他是一位好人。

现代以来,文史哲分家,文学只关注世情人性,历史交给了考古,哲学面向西方,我们缺少了中国古人那种看待历史变幻的春秋之法。在中国古人看来,世界是一个整体,从整体性上把握个体,人便拥有与道相同的自由。这其实便是沈从文的文学世界。但现代以来,我们以西方人的视角看世界,世界处处都是主体,当然处处也有客体。那个诗意的世界在这种崛起的主体性面前破碎了。这个破碎的世界至今还没有人能够重新圆满。在今天很多作家的笔下,乡土世界一片挽歌。

其实,在它的背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遭遇。所以,我对那个学生说,去读读他的《边城》吧,看看今天我们如何重新描绘一个诗意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那个学生若有所思地走了,我则继续往前走。细雨还在下着,似乎在执拗地想清除一些什么。(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内容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