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古歴史》原始社会的解体:大汶口文化兴起(约公元前4300

 DonaldKing2589 2018-05-12

大汶口文化是解放後發現的我國黃河下遊新石器晚期文化的一部分。大汶口文化作爲一個新的文化類型被認識,始于1959年對山東省泰安地區大汶口遺址的發掘。遺址跨于大汶河的南北兩岸,當時的發掘地點在南岸甯陽縣的堡頭村西一帶,所以也曾用過“甯陽堡頭”的名稱。随着調查、發掘和研究工作的開展,我們對這個文化的認識,逐步地豐富起來。
  
  在山東地區,已經作過初步發掘或清理的重要遺址,除了大汶口以外,還有安丘縣景芝鎮、滕縣崗上村、曲阜縣西夏侯、莒縣陵陽河、鄒縣野店、日照縣東海峪、臨沂縣大範莊以及膠縣的北三裏河。這些地點都在黃河和膠濟鐵路以南的地區。但是據山東省博物館和有關文化部門的調查,膠東半島和黃河以北地區,也都有這個文化的蹤迹。
  
  另外,廣泛地分布于江蘇北部地區以邳縣劉林,新沂縣花廳村爲代表的一類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存,雖然也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但就其基本特征來看,大家都認爲它們和大汶口文化應當屬于同一個文化系統。
  
  由于工作的限制,我們現在還難于确切地劃出大汶口文化的完整分布範圍。但是,上述的一些地點和地區,卻已經爲我們展示了一個廣大的地理區域。它告訴我們,在大汶口文化時代,居住在這個廣大區域的原始氏族部落居民之間,存在着十分密切的社會經濟文化聯系,因而在物質文化遺存的内涵及面貌上,表現出基本上的一緻。
  
  現有的大汶口文化材料,按其發展序列,大體可以分成四段。四段材料的連續性和階段性,都相當清楚。
  
  第一段,陶器器形比較簡單,有鼎、罐、壺、缽、豆、喇叭形三足器等。鼎的形制比較多樣,是加上了三足的大口罐(釜)、斂口罐和缽。喇叭形三足器,有細長的空心柄,放置起來有點頭重腳輕。相當于這一段的有野店早期兖州王因和劉林的材料。
  
  第二段,出現了背壺、實足鬶、筒形杯、盉、尊等新的器類。盛行罐形鼎和大镂孔高圈足豆,背壺以橢圓腹爲其特征。可以野店中期和大汶口前期爲代表。
  
  第三段,大镂孔豆消失,出現了空足鬶,盛行寬肩壺、高柄杯、寬肩背壺,有白陶和黑陶出現。以大汶口墓地、曲阜西夏侯、野店晚期爲代表。
  
  第四段,大量出現輪制器,陶色以灰黑爲主,背壺顯著變形,有的成爲垂膽式。出現了精美的蛋殼黑陶高柄杯。鬶的頸子變粗變高。以大範莊爲代表,可視爲大汶口文化的末期。
  
  至于大汶口文化更早階段的情況,現在還不清楚。
  
  十幾年來積累的材料表明,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是先後相承的兩個文化。野店遺址的層位材料證明,大汶口文化早于山東龍山文化。兩個文化的共有的代表性器物——鬶和蛋殼墨陶杯,一脈相承,吻合無間,其淵源關系十分清楚。但是,大汶口文化畢竟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因而具有更原始的性質,例如制陶以手制爲主,前期多紅陶,後期才出現輪制。而山東龍山文化則正處于輪制陶器時期,主要是灰黑陶。可見,兩個文化既有聯系,又有區别,不能混爲一談。至于把大汶口文化當成龍山文化的晚期,更是颠倒先後的錯誤。
  
  大汶口文化同中原地區的原始文化,也互有影響。
  
  在大汶口文化的彩陶中,有少量的彩陶盆、彩陶缽,繪有美麗的花瓣紋、器形和紋樣,接近于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風格,在大汶口、野店和劉林等遺址都有發現。這種彩陶,大體出現在現有大汶口文化四段材料第一段的後期和第二段的前期。同時,在河南西部偃師縣滑城的早期河南龍山文化遺址裏,發現有同大汶口文化晚期完全相同的背壺、高柄杯等典型遺物,從而證明了兩個地區原始文化之間存在着明顯的相互交往。從這些迹象判斷,現在的大汶口文化材料,可能相當于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中晚期,但是它的後期還要延續得更晚些。
  
  以上縱橫上下的相互關系的初步明确,就使我們進一步探索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狀況,有了一個比較可靠的相對年代的根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