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家、首次出版 |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前身和详解版(苦寻流落于民间的遗珠)

 jiezhukuaile 2018-05-12

我没有创什么派,只是回到汉代以前的中医之路,一定要冠个名,就用彭子益的古中医吧。

——李可


彭子益重磅遗作,生前授课遗稿,


首次付梓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前身和详解版


李可先生生前曾苦苦寻觅的重要著作


而今,


夙愿得偿



古中医的源头古老而透明

古中医的思路清澈而永恒

古中医的方法可无限重复且有着严格的规律性

本书是彭子益先生早期的医学著作,也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前身雏形,更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详解版本。

《彭子益医学丛谈》共十编,属于《古中医传承书系》之一,重磅遗作,首次付梓。

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认为:清末民初的中医学家彭子益,是“中医复兴之父”,是继医圣张仲景之后第二位医中圣人。

彭子益先生对传统中医理论典籍的理解和把握达到了一个辨识透辟、由博返约的层次。



彭子益1871-1949

彭子益,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彭子益才学过人,少年时代就对医道情有独钟。成年后,负笈游历重庆,自荐于吴棹仙创办之重庆巴县国医学校任教。后又到成都的四川国医学院任教。


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乘机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


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后,山西督军阎锡山聘请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他的大半生就此在讲授中医学理论和培养中医人才中度过。


抗日战争期间,彭子益一度回云南。在省民政厅长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他先后教育培养了400多名医学爱好者。他生前遗留下来的16种医学著作,是我国中医学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名家著作


作者彭子益 民国著名医家 代表作《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也是目前市面流传的唯一一本著作,持续畅销。


名著光环


本书是彭子益生前所办中医学校的授课讲义,是《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前身和详解版,也算是补充版,看了这个书对于理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大有裨益。


本书是李可先生生前苦苦寻觅的重要著作,本书使其夙愿得偿


本书由李可入室弟子(即本书整理者)高价收集全本套丛书,首次付梓,属于重磅著作,弥足珍贵。



老师给我的第一本书



认识古中医,踏入中医之门,当从恩师李可先生的教导开始,由此也开始了对彭子益先生的了解和探索。


恩师给我的第一本书就是他千辛万苦整理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续集》,拿着这本书,我反复地研读,做了多遍的笔记,在恩师的指导下完成了古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使自己走向中医之路的捷径。


在日后的临床中我不断地验证了古中医学的伟大与神奇,这也让我痴迷于对古中医的探索并对彭子益先生产生了浓厚的好奇与兴趣。


2012年8月陪恩师在北京出差,恩师告知我彭子益先生当年在山西讲学时有一套讲义《医学丛谈》流落于民间。这套丛书是彭子益先生最早的医学著作,也是他后来所出版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的前身雏形,要想办法把他寻找出来,造福后代中医学子。


恩师的嘱托牢记心中,从此便从各个方面开始了对这套书的搜寻。多年苦苦寻找却一直难觅所踪。恩师于2012年年底不幸离世,但我对彭子益先生这套丛书的寻找一直没有间断,中间也收集到一些线索,都不尽人意。


直到2015年国庆节,徒浩杰告知河南某市有人在网上高价出售这套丛书,遂驱车前往重金购得残书8本,但由于该套丛书年代久远保管不善,仅有第八卷《彭子益注释四圣心源》保存最为完整,彭子益先生的理论基础大都来源于黄元御,对黄元御学说极为推崇,继承和发展了黄元御学说的精髓所在,《四圣心源》更是集黄元御一生之大成之作,集理论性、实用性于一体。


得到这套书后立刻夜以继日进行校对,并于次年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出版奉于读者,对于其他卷册则继续进行整理和寻找。2017年9月,偶然得知山西某市有这套书的线索,即刻与徒浩杰驱车前往。


珍藏这套丛书的是一位30岁的小伙子,并非学医者,收藏这套书的初衷是因为他对书中印刷精美的字体产生了兴趣。中国文化的神奇与魅力真的是无所不在,精美的字体竟成了这套宝书的护身符。小伙子很热情,他的藏书也不全,但和我2015年所购之书却可以互为补充成为全本。


至此,彭子益《医学丛谈》全套书稿已经完全收集完整,抚摸书稿禁不住双眼含泪,恩师泉下有知,当会心慰!在收集这套书的同时,对彭子益先生的足迹也进行了考证。

彭子益先生著作大都以 20 世纪 20 年代初《医学丛谈》为基础,由于当时的保存条件,以及先生来往奔波颇多,他在不同地方讲课时的教学资料也有少许的差别。而目前大家最为熟悉的《系统的古中医学》成书于 1938 年夏于四川。《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彭子益先生在广西期间几经修改,成书于 1947 年,现在刊行的版本正是依据这个版本而校对出版的。




彭子益先生对黄元御学术思想非常推崇,认为是黄元御将倒塌千年的中医大厦重新建立起来的,在他所编写的《医学丛谈》中引用黄元御的观点和书籍较多,占到了整个丛书近一半的内容,整个丛书共分十编。


第一编


包括原理篇和古方证明篇。这一编是彭子益学术最早学术思想的理论雏形,也是后来《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成书的基础


第二编


《金匮要略》中168个方按中气的左旋右转和十二经气的左升右降的原理,逐方解释,揭示仲景经方之医理、药性。医理明,医法则有道。本篇对《金匮要略》中方子的解释相对于后来所出版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要详细,继续第一编中对经方的解释方法,把方子所对应的症状、病机做了较为详细的解读,值得一提的是,他对仲景药量使用的理解存在争议,读者可参考学习。


第三编


《伤寒论》的读法,大多以黄元御《伤寒说意》为基础,其中有彭子益对《伤寒论》的理解,比如“先定八方”的内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细读之。另外,原书在本编中有“伤寒读法韵语”一节,但对“读法韵语”的解释放在第十编之中,为了方便读者学习,特将第十编中的释义移至本编之中,特此说明。


第四编


以问答的形式阐明切脉的方法、位置、指法以及相应病症的脉象,是彭子益一生之脉学大成,他以脉象来论阴阳,以脉象论五行,以脉象来阐述中气的升降沉浮,其中还收录了宋朝崔嘉彦的《四言举要》,指出切脉为学医治病处方用药之凭据,脉学有了把握,用药才不会有错误。列于本编之后的“虚劳问答”更是精彩至极,读者应悉心领会学习。


第五编


收录了黄元御所著的《长沙药解》和《玉楸药解》两部本草书籍,其中彭子益对《长沙药解》中的大部分药物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注释,补充了黄元御原书之不足,彭子益重视和继承黄氏学说,却又合理正确地看待黄氏所存在的不足并加以补充和修订,这正是他治学态度的重要体现。


第六编


中对温病的病理以及治法做了阐述,并对张锡纯对石膏的用法给予了分析和解读,静读之下,感觉两位先者好像在面对面地讨论,惺惺相惜之情溢于言表,其中有很多医案是现存版本《医学衷中参西录》没有收录的。温病的治疗在日常的临床上都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彭子益先生在这篇著作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其中,“温病汗泄篇”是根据《实验系统学》补录,作为附录并列放于“温病篇”之后。


第七编


收录庄一夔所编著的《庄氏慈幼新书》,分“遂生篇”和“福幼篇”,指出中气为人身之根本,治轻病须顾中气,治重病须回中气,书中小儿痘疹和慢惊的治法列出小儿病用药之准,指出大人、小儿治法无需区别,仅药量变化即可,学者明白了《医学丛谈》第一编“系统学原理”,读后可知慈幼二书亦归系统一贯之内,明白彭子益先生用心之良苦。


第八编


为彭子益先生评注黄元御《四圣心源》一书,该书已经于2017年出版,此不再述。


第九编


为徐灵胎医案原本录入。彭子益先生认为中医医书最好者首推黄氏,其次则徐氏,黄氏好处在于系统,徐氏好处在经验。黄氏系统根于河图得阴阳升降气化之真理而偏于扶阳,其论“纯阳则仙,纯阴则鬼”的论述亦嫌偏颇,徐氏经验极富,知阴阳贵于两平,不可扶阳以抑阴,亦不可助阴以灭阳,其医案所录经验各病足以济黄氏之偏而成黄氏之全,但论理处既不系统又不透彻,学者以黄氏系统之论解徐氏经验之言,以徐氏之长补黄氏之短,自能立于不败之地,徐氏经验方中,虽说不出其所以然,学者但能就徐氏所用之药之性寻得其所治之病之理,凡见效之方皆归黄氏系统一贯之内借鉴,则明医学大道,故将徐氏《洄溪医案篇》《女科医案篇》《舌鉴总录篇》录于黄氏杂病之后,学者前后贯通而明医理、医法。因徐灵胎医案一书已经校对出版,内容与《医学丛谈》所收录一致,所以本书不再加入,读者可自行购买学习。


第十编


内容较杂,彭子益首先就天人一体的基本思路对古中医的原理再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结合自然规律提出了论证依据,而后以“答客问”的形式,共计34问,结合易经、天地五行与人体相对应的关系更深一步来证明前面的论断,并补充了仲景在妇人临产时的证治方法。其中原书稿还将第三编中的《伤寒读法韵语》做了详尽的解释,提出学习伤寒必须现寻其理路,有了理路才有系统,有了系统才不被他人解释所误导,看完全篇,一部头绪纷繁、变症莫测的《伤寒论》也就变得简单易读了(为方便读者对照学习,特将本部分内容移至第三编)。十编看似杂乱无章,细读之下仍有理路可寻,即中气的升降,读者可自行体会其中的妙处。


小编摘文中一小段,分享给大家。

小编觉得读了,对方子的理解加深了好多,

也许这就是医与工的区别吧!


理中汤亦名人参汤


党参一钱,白术一钱,炙甘草五分,干姜五分,土炒


理中汤治胸痹心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此等病证,医家大概好用破气的药,轻者用香附、橘皮,重者还要用枳实、大黄、川楝子、三棱、莪术等类,殊不知此病是由中气不运之故乎


平人中气左旋右转,上焦之气随中气右转,降了下去,交于下焦;下焦之气随中气左旋,升了上来,交于上焦。气化通调,上焦清虚,故无胸痹胸满心痞气结在胸等症。


人身左右,为阴阳升降的通道,这道路通与不通,亦是由中气运与不运而来。中气不运,然后胁下气逆,上抢于心,此等痞结的证候,必有寒气凝结


仲景理中汤的理法,即是用参草以补中,干姜以运中,中气在脾胃之交,脾胃属土,土气本湿,中气不运者,土气必湿,故有用白术以去湿气而补土气。名曰理中者,即是理中气之旋转也。


若是用破气的药,这病必定要加重的,还有就治死了的。因中气既虚,又遭攻伐,必定益法不能旋转了。


但是一层也有那中气甚虚的人,吃了理中汤后,胸间发胀、肚腹觉热者,这却有两个原因,一由于平日胃间必有一部分发硬,一由于平日阴分偏虚、木气枯涩的缘故。那胃部发硬必是伤酒伤色的人,缘脾升胃降,全赖津液(注意)涵濡,气机乃能活泼,伤酒的人,胃脘受伤,津液亏损,所以发硬。


伤色的人,阴分的津液一定亏耗的了,木本生火,津液亏耗者,木气必枯,木枯而遇干姜、炙甘草温补的药,所以肚腹发热,此等津液亏耗中气又虚的人,如有必要理中时,可改用丸药,加以养津液磨积滞之品,少用干姜或去干姜改用神曲,徐徐调理,庶乎有益无害。


那用理中汤丸,还有地理上的关系,也是要知道的,山西的空气多风多燥,在山西的人,中气虚者偏于风燥居多,虽不可一概而论,若是在春秋两季的时候,却是偏于风燥无疑。


中气虚者,偏于湿寒者易治,偏于风燥者不易治。若是治风燥的中虚,须息风(注意)敛燥与理中兼而用之,不可单独猛进也。此理中气以降上逆之法,非极寒之症不可轻于用汤,以其力大,易伤津液滞木气也。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