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茂林之家 2018-05-12

要说起三国的张辽,恐怕很多人最开始是从关羽的故事中才知道此人的存在。确实,张辽出道很早,但一直不顺利。他先后跟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都没有受到多少重用,也没有太多表现的机会。吕布战败时,曹操杀了高顺,却留下了张辽为己所用。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在小说之中,张辽是再刘备、关羽求请下才得以释放的,正史在此处并无记载。别人都说刘备流落到哪里,哪里就要出事。其实张辽才是货真价实的主公克星,丁原、何进、董卓、吕布,没有一个下场好的。只有曹操命硬,张辽投降他之后,两人实现了双赢。

张辽日后成为了曹操手下第一大将,各大战场出现了他的身影。其中有两战不得不提。一是在官渡之战,二是在合肥之战。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决定自己和北方命运的最关键一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在《三国志》的《张辽传》中却只字不提,仿佛张辽没有参与过。但在《关羽传》中,却明确提到:

绍遣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很明显,张辽不仅参与了官渡之战中的白马之战,而且是作为主力攻打颜良,他的名字和关羽的先后顺序,微妙而含蓄的说明了二人的主副关系。同样是在《三国志》中,《武帝纪》也说“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只不过张辽运气不好,斩杀颜良的首功被关羽所获得。因为关羽自己争气,也因为陈寿莫名其妙在《三国志》不提及,再加上罗贯中对于关羽此战中的夸张描写,更让张辽在官渡之战中显得十分尴尬,存在感极低。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后来,在征讨昌豨之战、征服河北之战以及征乌桓的白狼山之战,张辽的表现非常出色,然而最让他载入史册的是在合肥之战中的惊艳表现。

合肥是刘馥建设的一座重要、繁荣的城市,对于曹操来说,这里可以作为抵御吴国进攻的堡垒,对于孙权来说,这里是进攻北方最好的补给站。所以,为了合肥,曹、孙两家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作战,而张辽的神勇表现发生在第二次。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公元215年,曹操大军征讨张鲁,只留下张辽、乐进和李典三位大将带领7000多人守合肥。临走之前,曹操留下一封信函,告诉他们孙权来了如何破敌。等到孙权带领十万人真的打过来的时候,三位大将拆开信函,竟然指示,张辽、李典出城迎战,乐进守城。

当时各位将领都面面相觑,认为曹操事先没有料到敌我差距如此悬殊,对信函的计策不敢尝试。然而张辽却大胆的说:“主公尚在北方,如果我们坚守不出,肯定等不到他回来救我们。所以我们不如趁敌方还没有集结完毕就先发制人,挫伤他们的锐气,才能守住合肥,各位难道还有疑惑吗?”

反正是张辽、李典出城打仗,别人有疑问也不会吭声。于是,他们挑选了八百名勇士,跟随张辽二人主动出击。张辽人生中最为精彩的一页拉开了帷幕。他率军冲进吴军军营,此时吴兵立足未稳,又没想到张辽竟然敢杀到这里来,顿时手足无措。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张辽亲自斩杀了几十名敌兵,两员将领,高喊:“张辽在此!”他率领的勇士更是无所畏惧,还要向孙权的主营攻去。孙权被吓傻了,属下们携着他退到一个土丘上,所有士兵都重重叠叠围住孙权,用尖利的长戟对准下面的曹军。

张辽在下面怒吼不止,要孙权有种就下来决胜。孙权刚开始很害怕,后来缓过劲来,见到张辽带的人也也不多,果断让人将他围起来。

见势不妙,张辽便顺势突围。他带着几十个士兵本来已经杀开血路,杀出重围了。然而,陷在包围圈的其他士兵高喊:“将军不要抛弃我!”无奈之下,张辽又折返回来,将他们也救走。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十万吴兵,被八百名曹军打成这样,士气低落可想而知。反观守城的曹军,再也不害怕人少。孙权一连攻打合肥十几天却始终没有进展,此时瘟疫又开始流行,只好准备回兵。

此时,吴军又大意了,他们以为自己仍然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兵力,又没有什么防御。更为要紧的是,大军回撤,竟然将孙权的主阵安排在最后。结果,就在孙权要渡河的逍遥津,张辽与李典、乐进再次倾巢而出,要与孙权拼命。

孙权的大部队都已经过河,已经来不及回来,而在孙权周围只有一千左右的虎贲。曹、孙之间,强弱已经换了个位置。现在轮到张辽不断厮杀,孙权不断逃命。掌管东吴禁军的陈武就在此战牺牲,宋谦、徐盛都受到重伤。

曹操手下首席大将,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大放异彩

后来孙权是在十分惊险的情况下,才利用良马过河,逃过一劫。张辽听说那个逃走的果然是孙权,懊恼不已,他说如果直接抓孙权,就立下了不世奇功。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仗打出了张辽的威风,重创了东吴。此后江东人人听了他的名字都胆寒,小孩夜晚哭个不停,只要父母说到张辽,立即害怕得停止哭泣。这就是“张辽止啼”的来历,据说日本现在还有个谚语“辽来来”也是出自于此。

参考资料:《三国志》、《典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