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母亲——太仓日报

 老年人CWK 2018-05-12

  □孙仲秋

  母亲离开我40年了。40年来母亲在我心里从未走远,音容犹在眼前。我时时怀念母亲。

  母亲纪兰英,南京市江宁县土桥镇李盖村人,一生都是苦。母亲出生在多子女的贫苦农民家中,11岁就到太仓城厢镇孙宰卿家做童养媳。祖父孙宰卿是南京市江宁县土桥镇孙盖村农民,当时清军和太平军在南京交战,百姓外逃,祖父和祖母逃难到太仓。祖父努力经商,逐步发展成有茶馆、书场、戏院、旅社的服务店。母亲对我讲,那时候一早起来,一直要做到深夜,很辛苦。

  父亲孙钧宜,17岁商校毕业,做会计谋生,和17岁的母亲结婚。母亲生了5子1女。当时医疗条件差,4个儿子都是3岁左右夭折,第4个儿子去世时母亲精神失常了,经父亲耐心劝导,慢慢恢复正常。后来母亲40岁时生下我,父母特别疼爱我。母亲年纪大奶水少,父亲常买进口奶粉给我吃。我记得小时候,店里有戏演出时,晚上母亲总是抱着我看戏,我年纪小,看了一会就幸福地睡着在母亲怀抱里。夏夜乘凉时,父亲给我讲故事,母亲手握蒲扇,把自己期盼的眼神和父亲的故事声将我扇入梦乡。

  我8岁时父亲病故,母亲领我到南京乡下外婆家,靠舅父和表哥生活了4年。在最困难的时期,母亲还是送我进村里的小学读书。后来姐家经济好转,资助我们回到太仓生活。1961年我高中毕业时因身体原因失去了读大学的机会,母亲流着泪安慰我说:“天无绝人之路。”所幸我2个月后身体康复,当了米厂工人。

  回顾我一生没有服侍过母亲:母亲一生身体好,78岁那年的一天,突然中风,抢救无效就过世了。回顾我一生没有给母亲过上小康生活:母亲没有养老金,我和老伴是企业职工,女儿在学校读书,我无能没有业余创收,一家4人仅过着温饱生活。我“梦中忍见慈母瘦,心底长留寸草羞。”

  现在我们过着小康生活。女儿在小学里当会计,女婿在银行里做驾驶员。孙女是广州美术学院四年级学生。我和老伴住得好:改革开放后,米厂分给我84平方米的福利房,仅付1万多元。后来拆迁我贴了点钱换了137平方米的新房。女儿为我俩付了房子装修、家电家具更新的钱。我俩吃得好:老伴的特长是菜烧得好,点心做得好。我俩穿得好:女儿经常给我们买来好衣服。我俩生活得好:退休后我学习写作,承蒙编辑的鼓励,在太仓报刊上发表了一些习作,在一些征文活动中得了一点奖,出版了《秋之吟》一书。承蒙领导和文友的信任,推选我为金秋文学社副社长、南园文学社社长、《南园》杂志编委、城厢镇楹联会会长。老伴早晨打太极拳,傍晚跳广场舞,有时去打门球。现在我多么想母亲能活过来,我们一道过小康生活。

  母亲,我告诉你:我们已于2013年冬至节将你和父亲一道搬到太仓公墓艺术区的新墓里。外孙女孙为群原是上海市安全局的科长,不幸英才早逝。外孙婿杨剑明是博士生导师、教授,按为群临终遗嘱“一生最快乐的时期是童年和少年在外婆家的生活,要葬在外婆墓边。”为你俩在为群墓边上造了新墓。新墓古朴典雅,蕴含着传统文化之美,流溢着敬仰缅怀之情。2016年3月27日,我在你俩墓前,将《秋之吟》一书烧给你俩时,突然一大群蜜蜂在我们头顶上空盘旋,约3分钟后离去。母亲,你的爱已经超越了一切,感动了蜜蜂。

  我总是处在儿欲养母母不在的深深怀念中,让我下一世再做你的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