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部永远不会被收录的纪录片:一个人一条裤衩徒手重建人类文明

 了无一客 2018-05-12

 

虽说纪录片的本源理应是最真实最朴素的记录,但显然我们已经习惯了精美调色的大片画面,俏皮又富有磁性的解说旁白,跌宕起伏的剪辑衔接。

 

显然一部像是先驱纪录电影《工厂大门》那样的“平淡作品”放在今天不会有市场,也更不会有人投资拍摄。

 

卢米埃尔兄弟的开山之作《工厂大门》


但在民间,却有这样一部草根系列记录片。


它以百年前的朴素重溯万年前的技术,一个人,一条裤衩,从没说过一句话,从没露出过任何表情,连简单的配乐都没有,只有单调而不乏味的环境声,也因此被戏称为史前ASMR。

 


说是纪录片,但它却永远不会被任何影视网站收录,因为其实它就是一堆短片的合集,投资人是热心观众,发行方即作者本人的博客,至今为止它也只有《原始技术》这样一个笼统的名字。

 


但在中国,我们这帮粉丝对它有更形象的称呼,也许你曾经听到过其中的某一个——“真人版我的世界”、“澳洲小哥徒手建造”、“我在澳洲玩泥巴”、“震惊!小哥怄气离家出走竟在野外徒手建房安家”、“真人演示烂泥如何才能扶得上墙”、“第2432期更新徒手造曲速引擎教程”……

 


如果你听过上面任何一个,那你八成是对野外求生类节目有一些了解,至少听说过贝爷的大名,或许还知道德爷(挨饿德)的美名。

 

但是我们的澳洲小哥不一样,人家可是在野外玩着玩着炼出铁来、即将徒手造出砖房的男人。但在荧幕之外,他就是一个身材不出众、样貌不亮眼、接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澳洲普通人,至今我们都不知道他姓甚名谁。

 


他从来不考虑野外取食的问题,只会变着花样地发展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就像是重走一遍技术向的文明历程一样。


混沌初开,一位只穿着一条裤衩的天选之子来到这片野地,就像是进入了我的世界里的建造模式,小哥不受饥饿的困扰(每天回家吃饭,就在院子后的废弃甘蔗田里玩耍),只用思考如何创造。

 


小哥上传的第一集视频就是建造一个半永久的屋子,材料主要是就地取材的泥巴和树枝木棍,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奠定了小哥“我在澳洲玩泥巴”的基调。

 

他造的这一所房子大概有4平方米,长宽各2米,是一种典型的木骨泥墙体建筑结构,可以算是一种原始版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只是力学性能要差很多。

 


这种类型的建筑结构在新石器时代比较常见,我国仰韶文化代表之一半坡遗址中发现的房屋也都是采用木骨泥墙结构。

 


这种结构所使用的材料几乎随处可得,不过小哥必须先得制作出最初的工具——打制石器。只要选对了材料,用其他石块敲打边缘,以此形成锋利的边缘就算是完工了。


然而这种最简易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产品,耐用性和顺手程度都是比较差的,当然这也足够造出一间简陋的泥房了。

 


砍下单手能握住这样粗细的木材做房屋的承重柱,用藤条捆绑架起屋顶的框架结构,以枯叶做瓦铺好屋顶。


随后用枝条以类似编织的方法穿插到各垂直的承重柱之间,组成木结构的骨架。

 


之后就是玩泥巴的事情了。

 

当然玩泥巴也是要有很多准备的,泥巴虽然到处都是,但是没有水是无法和泥巴的,因此首先要制作一个装水的容器。

 


要解决容器的密封性问题更不容易,最好的材质是陶器。而制作陶器的必须步骤是烧制,因此需要生火。

 

生火比制陶还要困难,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钻木取火是唯一的选择。所以火种在各种神话故事当中的地位都极其重要,甚至可以夸张地说火就是人类文明的起源。

 


生火需要三样工具和材料,一是火绒,通常是疏松干燥的植物,其余两样是砧木和钻杆,同样要求干燥。剩下的就是拼手速了。

 


有了火就可以开始寻找合适制陶的泥土,这类泥土含有多种金属氧化物,以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铁、氧化铝为主。烧制的过程就是这些物质烧结成型的过程。

 

如果其中氧化铝含量较高,则需要更高的烧结温度,烧结物洁白通透,被称为瓷器,这类土以中国景德镇产的高岭土为代表。

 


而小哥这里就没有质量这么好的土了,只有含氧化铁高的陶土,通常在河流小溪边上可以找到。这种土烧出来的器物颜色发红,表面粗糙,也就是陶器。

 


当然,以小哥这种开荒局来说,就算有高岭土他的营火堆也不可能达到上千度的高温,陶器依旧是不二的选择。

 

烧好陶器就可以装水到房子边上玩泥巴了,在泥巴中加入一些纤维(可以是植物纤维或动物毛发),可以增加泥巴的抗拉性能,一定程度上防止泥巴干透之后的开裂。

 


烂泥扶上墙,工程已过半。最后再糊上一个泥巴壁炉,给室内提供照明和温暖,并用泥烟囱吧烟排到屋外,一间冬暖夏凉的泥巴屋就基本完成了。

 

这算是小哥基本局的打法,据他本人在博客中的说法这第一期视频的拍摄历时27天。

 


当然,无论是对小哥而言还是对这篇文章而言,这都仅仅是开始而已。接下来的技术升级才是最有意思的部分。

 

从取火开始。钻木取火的方式显然算不上方便,就算是小哥这样经常练习的高手也免不了搓到手掌发红起水泡,于是升级便开始了。

 


小哥采用的是拉线飞轮手钻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利用手拉线给飞轮一个初始动能,而飞轮的惯性则可以带动钻杆继续旋转,同时又完成下一次旋转的储能。



实在不理解的话可以参考暴露年龄的拉线陀螺玩具。

 


升级的重中之重就是找到一块转动惯量足够大的物体,最原始的选择是石块,但石块钻孔费时费力,最好的选择是烧制带孔的陶制飞轮,当然那得先有火。

 

制作好飞轮之后就可以用树皮编绳,将绳子固定在钻杆末端,拉线时绳子不仅可以提供旋转的动能,还能提供下压力,这套装备生火只需要32秒。

 


如果在钻杆中增加块木条并连接拉绳就可以变为手压钻,效率更高。这种设计只要加上钻头就是非常经典的老式木工手钻了,现在可能还有老工匠在用。

 


打造完生火套装之后,就轮到了炉灶的升级。一个好的炉灶可以让燃烧更加充分,从而获得更高的温度,也就能干更多的事情。

 

小哥比较成功的炉灶有两种,一种是配备弓式鼓风机的小型熔炉,另一种是自然通风的高温熔炉。


弓式鼓风机基本没什么复杂的技术,类似于弓式手钻,用弓弦缠绕转轴,可以把手部的前后推拉转换成转轴的转动。小哥用泥土捏了鼓风机的外壳,同时也是空气室,用硬质树皮作为扇叶,中置出风口可以保证无论是正转反转都可以鼓出空气,充分燃烧的木炭可以产生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另一种自然通风熔炉是利用热空气往上流动的特性来设计的,一人高的熔炉可以源源不断地将空气从底部往上抽,不仅可以替代鼓风机节省人力,燃烧效果甚至还更好。小哥随便试了一下,火焰非常耀眼,难以直视,说明其温度达到了1200摄氏度。

 


花了这么多心思造熔炉有什么用?当然是炼铁啦!

 

澳洲的土地铁矿丰富,多是富铁矿,铁矿质量之高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可以超越。当然这些都和小哥没有什么关系,这不是一个可以用两根木棍三块石头就能合成镐子头也不回地下矿几天几夜不眠不休挖铁矿挖钻石的游戏。

 


想要找露天的铁矿还真的不容易,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小哥的知识显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发现附近水潭边有铁细菌的痕迹。


铁细菌是一种利用二价铁离子氧化过程中能量生存的细菌,它们附近一定有高浓度的二价铁离子,它们的代谢物三价铁可以作为炼铁的原料。

 


把这些铁细菌分泌的黏泥(成分主要是Fe(OH)3)收集起来与木炭粉(还原剂C)和草木灰(助溶剂K2CO3)混合成泥坯,放入熔炉中高温烧制。

 


黏泥在高温下分解为氧化铁,草木灰在高温焙烧下分解为过氧化钾和二氧化碳,其与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一起再与木炭反应生成煤气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最终还原氧化铁得到铁单质。

 


当然小哥的熔炉过于简陋,铁矿质量也不理想,最终只能得到1mm左右的小铁砂。但不管怎么说也算是解锁了【来硬的】的成就。

 


在控火技术突飞猛进的良好态势下,小哥已经建起了专用的炭窑、砖瓦窑,已经住上了瓦房,烧出了第一批砖,住上砖房指日可待。

 


在17年末,小哥还大出血氪了50万澳元解锁了新地图。

 

他买下的这块土有12英亩,比之前的废弃甘蔗田更富饶,其中一半是热带雨林,还有一条常年都有水流的小溪,各种石材、黏土资源都更加丰富。

 


在新地图的新家里,小哥用蜗牛壳替代石灰石烧制成生石灰(CaO),配上之前的废陶片(SiO2、Al2O3、Fe2O3)制成了水泥。

 

有砖有瓦有水泥,下一步要往哪里走,想必各位肯定已经心中有数。

 


看完澳洲小哥的原始技术全集,你心理一定会觉得他厉害得不可描述,但又不同于钦佩贝爷对抗本能的潇洒,也不同于崇拜德爷挨饿受伤的坚忍,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莫名的未知,你会好奇小哥的知识有多少、从何而来。

 


当然最吸引我的还是原始技术本身,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其中的原理却并不简单。虽说古人是在不懂得原理的情况下用经验总结出技术,每一次提升都是千万次偶然或试错才能带来的,我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很多基础原理,然而也不能轻易地复原这些技术。

 


看澳洲小哥玩原始技术,看的是人类文明的艰辛,看的是我们对文明的祭祀。

 

如果看,请认真看,不要再刷什么“快跟嫂子认个错吧,嫂子已经原谅你了”,事实根本就不是这样。

 


真实情况明明是这样。

 

未来丈母娘:你有房吗?你有车吗?

小哥:你等我一下……




____________


作者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