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生成“积极废人”,社会将步入“危险境地”

 轶工坊 2020-12-26

身边有这样一些大学生,看上去,他们有完善的学习计划,有信奉的名言警句,还整天给自己打气,但几乎没有按时完成过一项学习任务。不仅是学习,学校组织的各项集体活动,他们也是带着“热血”参加,结果拖拖拉拉、什么事都不干,整个大学生活堪称一事无成。

这些大学生有“远大理想和目标”、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心态积极向上,但执行力很差、行动宛如“废物”。他们是“口号派”而非“行动派”,说大话可以,做大事不行,被称为“积极废人”。立下大志却磨磨蹭蹭不去行动,导致理想实现不了、目标无法达成,甚至连基本的学业任务都完成得比较困难。

某高校大四学生小何就是其中之一。大一刚入校时,他是班级的“优等生”,高考成绩排名前五。他本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也很有信心,决定好好学习,争取拿到一等奖学金,甚至是国家奖学金。只是,这种高昂的斗志没有保持几天就消散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大学跟高中有很大不同,这里有很多“好玩的、有意思的”东西,“比学习有趣得多”。慢慢的变得跟以前不一样,很多想做的事情总是“没时间做”,很多必须要做的事情总是“拖着不做”。别说奖学金,考试不挂科就算不错了。大三时,身边有不少同学都在备考研究生,他也尝试着去考研,后来却放弃了。大四上学期,找工作这件事被提上日程,他还是没有做出一些改变,错失了一些就业机会,如今马上就要离校,他开始非常着急,也非常后悔。

小河的经历与“积极废人”的描述极为相似,而与小河“同款”的在校大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会有一个漂亮的“作战计划”,也会拿着书本走进自习室、图书馆,不过看不了几分钟,就掏出手机玩了起来;有些课程,看上去他们很有兴趣,但过不了多久就开始“兴趣转移”;早上起床放言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结果窝在宿舍打了一天游戏;发誓要把好好整整毕业论文,结果拖了很长时间毫无进展,在最后的几天里胡乱拼凑一篇交给老师;从准备考名校研究生,到考个普通高校研究生,到懒得考研究生,一些人只用了个把月时间就做到了。“做任何事都不上心、不尽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他们的共性。

大学生群体中存在有“积极废人”,一是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心智不成熟,容易受到干扰和诱惑,;二是说明部分大学生安于现状、慵懒无为、不思进取,他们多数不愁吃不愁穿。若成为“积极废人”,不仅无法在学业上取得成就,以前所具有的学习能力也在萎靡。话说回来,有一些大学生明知自己只会嘴上说大话而不会去执行力,但就是很难做出改变。当遇到挫折和苦难时,又会对之前的懒散行为懊恼不已。

众所周知,大学生一群文化水平高、富有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他们是社会发展的人才基石、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能力水平对社会进步至关重要,人们对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大学生若变成“积极废人”,不仅社会发展停滞不前,思想和创新也将消失殆尽,整个社会将会处于一个“危险境地”。所以“积极废人”不应该也决不能成为大学生的“新标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必须要持之以恒的付出努力。有热情更要有韧性,有想法更要付诸行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出来,才能真正收获成功、实现理想。

说到底,“积极废人”其实就是用“积极”的思想来掩盖自己懒惰的天性。当离开校园在社会频频碰壁后,是抱怨社会的不公,还是对自己的过去悔恨万分?

大学是芳华尽放的时代,在这个最好的年纪、最美的校园、最充足的知识库,大学生们应该要绽放出最美的青春色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