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害了多少家庭

 富书 2020-06-19

我剖腹四次,终于生了儿子

我的发小今早猝死,年仅29岁

有多少孩子最终成了“隐形子女”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作者:拉小姐(爸妈精读主笔)

富书主播:小麦子

主播荔枝号:你好小麦子(FM1357871)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最命苦的,时代的焦虑感,透过父母无形地压在他们身上。

从小就被告知要赢在起跑线上,可是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步快就能赢吗?何况,抵达成功的路,除了跑,还可以游,甚至还可以飞啊,为什么非跑不可?

所以,“赢在起跑线”是一个假命题,把孩子死死定在错误的逻辑里,他们像是一个机器人,活在父母的程序中。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照出父母的内心。

他们爱孩子,可这种爱往往不被理解;他们希望儿女成龙成凤,但却忽略了自己的爱无形之中给了孩子沉重的压力。

家庭是社会的镜子,照出了社会的问题,它是“赢在起跑线”的帮凶,漫天飞舞的焦虑和攀比,让孩子无法健康地成长。

中央电视台首次拍摄以家庭教育为主题的纪录片《镜子》,真实地反应了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问题。

《镜子》以16个“问题”孩子为背景,通过集训、个体心理咨询和家长互动等环节,记录了孩子的心声,和家长的无奈。

记录片中,孩子是痛苦的,他们内心里抵触父母;家长是迷茫的,他们不明白为何全心全意为孩子,得到的却只有仇恨?

有个叫泽清的孩子,父母都是知识干部,有很好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家庭条件丰厚,是当地有名望家庭。

按理说,泽清的幸福感应该很强,家庭教育应该非常完善,可他却非常痛苦,父母也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实,泽清父母只是千万中国父母的缩影,有多少父母真正懂得孩子的内心?

只有问题出现了,他们才会想:“为什么会这样?”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泽清就不想上学,只爱上网,沉迷于赌博性质的军棋游戏。

更严重的是,从小活泼开朗的他变得不爱跟家人沟通,特别是妈妈。那个乖巧的他,变得容易愤怒,还经常破坏房间的东西,卧室的衣柜和墙壁都成了受害者。

妈妈很伤心,很迷茫,忍不住哭着对镜头说:“泽清,你已经好久没喊我了,真的很想听你叫一声妈妈。”

为什么,很多孩子从可爱的小天使,变成让父母头疼的“小恶魔”呢?

错到底出现在哪里?谁应该为此负责?

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特训营安排了独立的心理咨询,在老师耐心的引导下,泽清终于坦露了心声。


他说,他很自卑,父母都有成就,让他很有压力,特别是母亲让他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泽清还说,每次想跟母亲交流时,她都没有耐心;讨论事情时,母亲总证明自己是对的,让他很有挫败感。

后来,他想通过不上学,走极端来报复父母,引起他们的重视。渐渐地,和父母的感情越来越远,甚至连“妈妈”都懒得喊。

其实,答案都在泽清和心理医生的对话里,他的叛逆和极端就是在惩罚父母,惩罚他们的强势和不耐心。

有的父母真的都太强势了,总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太没耐心了,连倾听都不会。

每个看似叛逆的孩子,都有一颗渴望长大的心,他们都想证明自己,尝试自己认为对的路。

作为独立的个体,孩子就应该有试错和冒险的机会,可父母却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的权利。

16岁的家明从小也很听话懂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有想法。他有音乐梦想,想尝试做流浪歌手,可父亲极力反对。

理由就是,他从小吃过很多苦,认为他的安排才会让儿子少走弯路。所以,强烈反对儿子当流浪歌手,从不轻易让儿子尝试他想走的路,哪怕是试一试都不给。

的确,家长的人生经历比孩子都要丰富,所以总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为了阻止家明,父亲多次哄骗他,说只要好好读书就答应他去流浪一段时间,可是,每次当家明准备好的时候,父亲却反悔了。

为了反抗和报复父亲,家明沉迷网络,通宵打游戏。

这是中国式家长的通病,为达目的,经常连哄带骗。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越是反对,越可能被反击。

家明在接受心理采访时,哭着说:“想做流浪歌手,只想得到更多的历练,证明自己可以。”父亲的不信任深深地伤害了他。

他愤斥父亲,说他言而无信,觉得自己就是傻子被父亲愚弄。

最后,家明还说:“其实自己也没有非要把流浪歌手当成职业,只是想趁年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世界很大,每一个孩子都渴望看看外面的世界,作为父母应该支持他们出去走走,多体验生活百态。毕竟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体验。

最后老师安排家长观看孩子特训的视频,倾听他们的心声。

看完视频后,家明的父母依旧觉得自己是对的,他认为这样做也是为了孩子好,还是想让孩子活在自己的想法里。

用老师的话说,他根本不知悔改。

中国父母用心感悟的东西太少了,这股强势已深入骨髓。父母的权威不仅不能解决教育的问题,更容易造成孩子的极端行为。

第 一 集


第 二 集

第 三 集


除了强势以为,很多父母还在孩子的成长中缺席。

16岁的张钊,总是跟父母对着干,上高中就交女友,经常把她带回家,故意气父母。甚至,不让父母住家里,只要父母回家,就威逼恐吓他们,说:“只要你们回来住,我就从阳台跳下去。”

为何张钊会这样呢?大逆不道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心理采访中,张钊说,他的所作所为就是为了跟父母对着干,就想在高中时做尽父母反对的事情,凭什么小时候不管我,现在就管我?

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但缺席的爱,很难再找回来。

张钊父母经营生意,平时很忙,没有时间陪伴他。渐渐地,他们成了陌生人,孩子就容易用过激的行为报复父母,孩子希望通过这样找存在感。

特训营,还有一个叫夏阳的年轻人,今年25岁,他是特训营唯一的成年男子。

按道理说,这个年纪的人应该工作,可他只想泡网吧,不想上班,父母无奈之下把他送到特训营。

夏阳很孤僻,有社交恐惧倾向,经常盯着手机,也不善于跟别人交流。父母也异常痛苦,他们说:“我们很苦很穷,年轻时只想赚钱。”

夏阳是一个留守儿童,从小就被放在农村,让爷爷奶奶抚养,父母根本没有时间管他,每年的见面的机会很少。

父母的缺席让夏阳变得自卑,甚至自闭,他喜欢上网,就是想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更多的存在感。

父母迟到的爱,可能会害了孩子的一生,因为陪伴和共同生活会决定整个家庭是否拥有共同的命运。

张钊和夏阳仅仅只是中国亿万孩子的一面镜子,还有多少孩子在父母的缺席中长大?

我十分理解父母的艰辛,但还是想对千千万万的父母说,再苦也要管孩子,因为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迟早也要还。

我们常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在家庭教育中,最需要学习的是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在模仿父母的行为。

正如董卿所说:“你想儿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去成为什么样的人。”

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没有天生成功的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

好沟通是听出来的,中国式的父母都太强势,不愿意倾听,这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孩子就是你的镜子,父母要以身作则,在不断地学习中,成为优秀的父母;切勿用固定的思维限制了孩子的成长。

作者简介:拉小姐,富书签约作者,爱读书,爱写作,爱折腾,用走心的文字记录生活的每一个点滴,立志在文字的漫漫旅途中,生根,成长;简书@拉小姐。本文首发爸妈精读(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namei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